“沂蒙二姐”现象,特别是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对传统媒体来说,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深度挖掘与人文关怀 (Deep Research and Humanistic Concern):"
"学习点:" “沂蒙二姐”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包括早期报道和后续发酵)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普通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坚韧、善良和奉献精神,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对传统媒体的启示:" 传统媒体应摒弃浮光掠影的报道,加强深度调查和人物专访,挖掘新闻事件或人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情感和人性光辉。不仅要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背后有什么人”。
2. "讲好故事的能力 (Storytelling Ability):"
"学习点:" “沂蒙二姐”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情感真挚,易于传播。无论是讲述她个人经历,还是她与家人、邻里、部队的关系,都充满了细节和情感张力,能够打动人心。
"对传统媒体的启示:" 传统媒体需要提升叙事能力,学习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来呈现信息,而不是仅仅依赖枯燥的事实罗列。善用细节、场景、人物对话等元素,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 (Emotional Res
相关内容:
作者:郑含章 李辉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
2025年春天,山东临沂蒙阴县的果农吕玉霞以“沂蒙二姐”的身份,在短视频平台上凭借一系列“土味诗歌”迅速吸引了超过200万粉丝。2025年夏天,她通过抖音电商助农销售8万单蜜桃。

在吕玉霞之前,另外两名山东大姐——曲阜“包子姐”王霞、“烟台苹果霞姐”李晓霞已经走红“出圈”。这一田间地头诞生的传播现象,不仅再次颠覆了公众对农民群体的固有认知,更透视出传播权力结构的深刻变革。
一名53岁的农妇,用一部价值不过千元的智能手机,就实现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这无疑是“传播要素的微粒化重组”的生动实践。
“沂蒙二姐”现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中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四大命题。
技术赋权:从专业垄断到全民参与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沂蒙二姐”的泼天流量是技术平权传播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仅就制作成本看,“沂蒙二姐”仅靠一部智能手机和免费剪辑软件即可完成拍摄、剪辑、配音全流程。
以其爆款视频《这是春吗》系列为例,拍摄场景以田园、农家院为主,无须搭建摄影棚或租赁场地,无须专业灯光设备,场景成本几乎为零。
而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则依赖4K超高清摄像机、专业灯光组、轨道及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支撑生产流程,有的电视台制作一期乡村振兴专题片,仅设备租赁费用就超3万元。如果再加上人力成本进行对比,“沂蒙二姐”单条视频的制作成本可能不足传统电视台一期节目的千分之一。
“沂蒙二姐”用可忽略不计的成本便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日均触达受众百万人次。
2025年3月27日发布《这是春吗》系列短视频作品后,短短10天内她的抖音粉丝就从80万飙升至131.9万,增幅达64.9%,触发平台多级流量池推荐机制。
截至4月13日,“沂蒙二姐”仅抖音粉丝量就突破153万,成为草根“自媒体”成长为现象级网红主播的又一典型案例。这种低成本、高渗透的传播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壁垒。
在这场由技术赋权催生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形态的变革之中,分布式内容生产、碎片化呈现、短视频传播是鲜明特征。
“沂蒙二姐”将农耕场景拆解为286个15秒短视频单元,每个单元均可独立传播并引发二次创作,形成“细胞级传播效应”。
相较之下,传统媒体的“大叙事”生产模式在移动互联时代显得笨重迟缓。
传统电视台的乡村振兴专题片普遍制作周期长,有的季播节目制作周期长达30天,而大制作、长周期生产出来的内容产品却传播效果欠佳,有的播放量在“沂蒙二姐”单条视频播放量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为传统媒体生产的“精品垃圾”。
这倒逼传统媒体必须重构生产流程,建立“模块化内容工厂”,使每个新闻要素都能在数字生态中自主生长。
同时,技术伦理的悖论也浮出水面。当传统媒体纷纷探索AI应用创新,以虚拟主播替代传统记者、主持人出镜时,“沂蒙二姐”镜头里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沾着面粉的双手、指缝里的泥土,反而成为稀缺的“真实性证明”。
这提醒传统媒体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保留人性化叙事元素。传统媒体应当看到内容生产的本质回归——用真实细节取代宏大叙事,让市井百态成为传播主角。
内容重塑:真实性与互动性的融合
“沂蒙二姐”的“土味诗歌”,创造了城市白领为之付费的“数字乡愁”。
她的作品以未经修饰的乡土语言击穿都市人群的情感防线,展现了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的当代魅力。反观某些过度包装的新闻专题,其可信度反而不如“沂蒙二姐”的原生短视频。
互动机制的基因突变更具创新性。“沂蒙二姐”直播中由观众参与决定次日诗歌主题的参与式叙事,使内容消费转化为价值共创。互动挑战如“续写文笔挑战”系列,让网友参与创作,互动产生内容、话题和流量。
2023年,吕玉霞的一条“续写文笔挑战”视频使她猛涨20万粉丝,那一条她续写的是“我落笔写下诗句千行”,此后她持续创作了大量的以“落笔千行”为开头的作品。人民日报喊话“二姐,您别写了,再写就该进课文了”成为“续写文笔挑战”的高潮。
她的账号评论区也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景观,构建起精英与草根的平等对话。
“这是婶吗?这不是婶。这是才女误入田间,诗书乱了山岗;这是当年的李清照,只是换了衣裳。”“沂蒙二姐”评论区成为新的流量池,让全流程传播、全要素传播为传统媒体打足了样板。
商业模式转型:从注意力经济到价值共生
“沂蒙二姐”现象揭示了“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转换新路径。
其直播间既是诗歌朗诵厅又是农产品展销台,通过“诗意附着”使蒙阴蜜桃溢价效益明显,仅2025年“6·18”一场直播就卖出1.2万单沂蒙蜜桃。
这种“数字前店后厂”的经济形态,使内容生产直接嵌入产业价值链。反观大多数传统媒体的电商尝试,因将内容与销售割裂,转化率严重不足,距离头部主播的价值转化相去太远。
流量分配机制正在重构传媒经济规则。“沂蒙二姐”账号通过“老粉带新”的社交裂变,获客成本相较于传统媒体大幅降低。这提示传统媒体须建立“贡献值经济体系”,特别是强化用户的黏性和参与度,形成更大规模的利益共同体。
商业模式的破局关键在于生态价值重构。“沂蒙二姐”直播助农的实践揭示了“内容—服务—商业”闭环的可行性。
传统媒体可依托公信力优势,打造地域性数字服务平台,将传播势能转化为服务动能。比如,由山东数字文化集团运营的齐鲁农超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聚合近5600家优质农特产品企业,并深度链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端社区、商业中心等场景,拓展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这种从广告依赖到价值共生的转变正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
制度创新:生产关系的重构与体系变革
“沂蒙二姐”现象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制度上深度变革。这背后牵涉的是权力的再分配、价值逻辑的彻底洗牌,甚至是文明形态的跨越式跃迁。
当区块链技术把一件件作品变成可以量化分割的数字资产,当智能合约能够精确计算人与机器的协作价值,我们见证的不只是传播效率的几何级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轮数字革命让“劳动创造价值”这一铁律得以重现。
要做到这些,光是打掉“官本位”的老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找到创新与合规之间微妙的平衡点,重构“媒体、用户、技术”铁三角之间的共生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不光是技术和运营机制的焕新,更是主流媒体如何与当代社会经济深度交融的历史性考题。
当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底蕴遇上互联网的创新基因,这场革命才能真正冲破表层、直达本质。主流媒体只有真正扎根于民众的生活沃土,用科技赋能内容创新,让价值创造瞄准社会痛点,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格局中站稳脚跟,创造全新的生存空间。
结语
就像“沂蒙二姐”手中的竹编簸箕和旁边那台智能云台和谐共存一样,传统媒体的转型变得如此具象。我们要守住专业价值的根,同时大胆拥抱技术浪潮。当人民日报的AI主播用地道的方言播报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当央视记者戴着VR设备深入田间地头,这种变化不再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传播本质的深刻回归——它关乎连接、共情和价值重塑。
传统媒体的蜕变之路,说到底要回归到“人”的核心。“沂蒙二姐”的故事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她证明了“农妇也能写诗”,而是因为她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播必须建立在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之上。
媒体的每一篇报道都应该像为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们写下的情书。如此,我们才能站在技术和人文的交汇处,继续挖掘传播的无尽可能。
(郑含章: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李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原标题为《回归传播本质:从“沂蒙二姐”现象看媒体转型的范式变革》。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