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有些人天生面相显得“凶”?

“面相有点凶”是一种常见的观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神态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严肃、威严,甚至带有攻击性或不易接近。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面部骨骼和五官结构(硬性特征):" "骨骼轮廓:" 比如下颌线(腮帮骨)比较硬朗、突出,或者额头较宽、较平,眉骨较高,都可能让人觉得比较“硬”或“严肃”。 "眼睛:" 眼睛的形状、大小、眼距、眉毛的形状和浓密度都会影响印象。例如,眼神锐利、深邃,或者眉毛杂乱、上挑、颜色较重,都可能增加“凶”的感觉。有些人天生眼裂较窄,或者瞳孔显得较黑较深,也可能被解读为不友善。 "嘴唇:" 嘴唇较薄、线条硬朗,或者嘴角不易上扬,也可能被认为缺乏亲和力。 "脸型:" 方脸、长脸等某些脸型在传统面相学中有时会被赋予特定的性格解读,例如与“刚毅”、“严肃”相关。
2. "面部肌肉和神态(软性特征):" "肌肉线条:" 即使骨骼不突出,如果面部肌肉比较紧张、线条

相关内容: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看起来就不好惹的人?但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做,但就觉得他们天生面相有点凶,有距离感,不敢随便开玩笑。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容易让人觉得“面相有点凶”?这背后,是基因的偶然,还是进化的信号?今天来详细说说。

什么是长得凶?

要讨论长得凶是否遗传,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长得凶”,否则一开始就模糊了概念,后续只能是非常离谱了。

不过,“长得凶”似乎很多时候是比较抽象的,比如我们形容面相凶用的“凶神恶煞”“面目狰狞”之类的形容词多少都是比较抽象、缺乏定义的。当然也有一些相对可以参照的形容,比如形容阴险凶恶的“鸱目虎吻”,或者像“鹰视狼顾”“虎视眈眈”“蜂目豺声”“青脸獠牙”等等一系列成语。

从这些形容里,我们可以多少得出一些大致结论——面相凶多少是和“攻击性”“不易接近”等之类的特征结合在一起。

这方面,我们可以用一些面部特征的量化来进行参数描述。比如,基于生物计量学参数,可以从面部的几何形状和比例来对一个人的面相凶狠进行描述。

典型的就是面部宽高比(fWHR):这是指左右颧骨之间宽度与眉毛和上嘴唇之间的高度的比值。

面部宽高比示意图

早期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进行观察和分析时就发现,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猎人比没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猎人有更宽的面孔。后续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后佐证了这一观点,并正式提出了面部宽高比和攻击性关联这一观点。

比如在体育竞技中,攻击行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研究人员对曲棍球运动员的面部宽高比和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比赛中被罚分钟数)等进行了关联研究,结果发现,面部宽高比和攻击性行为呈现了明显正相关。

六支加拿大球队的男性职业曲棍球运动员的面部宽高比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a) 总体分析,b-g单独球队分析

目前关于面部宽高比和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诸多研究,被认为是一个独立于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所受的刺激类型的因素,对于社会预防和控制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面部宽高比这一特征甚至不只是局限在人类中,研究人员在倭黑猩猩中对面部宽高比和攻击性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当然,也有研究不认可这一观点,认为面部宽高比和行为并不存在直接关联,或者,至少我们不能够直接依据面部宽高比就来推测行为,而是应该加入其他更多的因素来考量。

除了面部宽高比,还有面部骨骼结构特征,如颅面骨骼的发育、软组织的分布以及面部肌肉的形成,就像我们有时候会用“满脸横肉”来形容凶狠,以及大家更容易关注到的眼间距、鼻宽、嘴唇厚度等都可能给我们形成此人面相是否凶狠的感官。

当然,自然少不了面部表情的管理了。

人类是面部非常明显的生物,面部表情在我们的交流沟通中传达了许多信息,因此我们自然可以从丰富的面部表情中寻找到信息,比如下图是中性表情和六种基本情感的 3D 模拟,相信大家可以自然从其中感受到相应的情绪。

事实上,研究也证实了这点,而且研究还发现,人们在观看愤怒、快乐、惊讶和悲伤的模拟情绪面孔会明显增加他们对应的情绪,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情绪放大。

不过相比于面部特征,表情情绪更加多变,因此某种程度上,面部特征属于相对更加稳定的和面相凶狠相关的参数。

面相凶会遗传吗?

尽管我们目前无法精确定位到哪些基因位点是对面部特征负责,但是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已经发现诸多基因位点是和面部特征具有相关性,如面部轮廓是和 TBX15、RPS12/FYA4 有关,眼形和 UBASH3B、WDR27 等有关, BMP2、SOX9、DHX35 等基因则控制着鼻子的形状等。

甚至有科学家依据基因来预测人类长相的研究。

当然,具体到面相凶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面部宽高比,但是由于面部宽高比和行为的关系提出还不到二十年,因此关于其背后的遗传因素探究还非常少。

比如有人提出面部宽高比和雄性激素受体基因(GAGn)中的 CAG 重复数量有关,也就是和雄性激素敏感多态性有关,但是也有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目前关于面部宽高比的遗传因素还不能确定。

不过,如果从面相本身在进化中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一部分凶狠面相是可以遗传的。比如达尔文早期就注意到过面部行为不只是人类中存在,在多种物种里都有呈现,比如下图里的猴子,面部呈现了明显的表情。

这些表情对于动物表达相应的信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攻击性,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防御还是捕食,这有利于动物通过简单的面部表现就建立自己的优势,属于一种进化优势,甚至对社会性动物中,通过面部凶狠来建立稳定的等级秩序都很有必要。

因此,这一点可以某种程度解释,为什么“面部凶狠”可以成为一种进化选择因素,并最终落到基因层面进行传递。

面相凶就真的凶恶吗?

那么,面相凶狠就一定是真的凶恶吗?

不尽然。

事实上,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为我们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曾经也流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类似话语。

很多时候,面貌是和诸多因素有关,不仅仅是行为、情绪、激素,甚至是一些简单的面部处理,比如胡须、眼镜、发型等都可能影响我们对面部属性的判断。

比如下图为我们展示的是同样一张面部经过修改后的结果,但是人们可以明显从其中感知到情绪的变化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更不能简单的以次来推测这人的行为。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