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记忆力下降这个话题。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记忆力下降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元凶”可以概括"。它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生理(如大脑结构变化、神经递质减少)、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不良饮食、压力过大)、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以及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甲状腺问题、维生素B12缺乏等)。
"关于“专家提醒:55岁后多练3个动作脑子不糊涂”的说法:"
这种说法可能指的是针对"认知功能维护"的一些建议。确实,科学研究支持,保持身体活跃和进行特定的认知训练有助于延缓认知能力下降。对于55岁及以上的人群,通过锻炼和活动来保持大脑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可能有助于维持或改善记忆力的方法通常包括:"
1. "规律的体育锻炼:"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能增加流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连接,并可能减少与年龄相关的脑细胞损伤。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也有益处。
"关键点:" 坚持性很重要,即使是每周进行几次中等强度的运动也有帮助。
2. "脑力活动(认知训练):"
学习新技能(如乐器、外语、
相关内容:

►本文203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钥匙放哪儿了?”
“刚说的话怎么忘了?”
“认得这个人,就是叫不上名字……”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人,55岁以后频频遇到这些情况,那可得留个心眼了。

别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这背后可能藏着大脑正在慢慢“生锈”的信号。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500万认知障碍患者,其中60%以上为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等问题,正在悄无声息地“偷走”中老年人的记忆力。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等到问题严重时才意识到,却已经无法逆转。
但好消息是,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力下降是可以“刹车”的,甚至有机会“倒车”!
记忆力下降,真的是因为年纪吗?
其实,人到中年后,大脑确实会出现一些“自然老化”的现象。比如神经元活动变慢、脑血流减少、神经递质分泌减少等。但这不等于“记忆力一定会变差”。

真正让脑子变“糊涂”的,往往是这些隐藏的“元凶”: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大脑血流供应不足;
高血压、糖尿病:会损伤脑血管,影响认知;
长期焦虑抑郁:情绪低落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脂肪和维生素B族;
睡眠质量差:大脑垃圾清理能力下降。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出,“认知功能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生活方式的“总账单”。

你不是记性差,而是“大脑饿了”
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大脑缺乏锻炼”。
就像肌肉不用会萎缩,大脑不用也会“退化”。
如果从不阅读、不动脑,不进行社交和思考,大脑里的“神经连接”会慢慢变少,记忆力自然越来越差。
那怎么办?别急,医生给出了三个“护脑动作”,简单又有效。
动作一:踮脚走路——让大脑“血流如注”
别小看这个动作,被称为“脑血流操”。

踮脚走5分钟,不仅锻炼小腿肌肉,还能刺激下肢血液回流,带动大脑供血。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发现,规律进行下肢运动的人,认知能力明显优于久坐人群。
怎么练?
找一段平坦路面,每天早晚各踮脚走5–10分钟;
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手可以扶墙;
如果站着不稳,可以先坐着练脚尖上下提拉10次。
小贴士:高血压、眩晕患者练习时要慢、稳,避免摔倒。

动作二:双手互画圈——锻炼“左右脑连接”
这个动作来自康复医学中的“交叉运动”原理。
方法很简单: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同时在空中画圈,或者反过来。听起来容易,做起来一试就乱。
为什么?因为这需要左右脑的高度协调,可以有效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
每天坚持3-5分钟,不只记性变好,还能让你思路更清晰。
练习建议:
初学者可先做单手练习,再尝试双手配合;
也可以变换方向,增加挑战;
家中老人可以和家人一起玩,增强趣味性。

动作三:回忆法——唤醒“沉睡的记忆通道”
很多人会说:“我记不住,怎么锻炼?”
那就从“唤醒”大脑开始。
每天睡前,试着回忆当天发生的3件小事,比如“早餐吃了什么”、“今天和谁说了话”、“看到什么新鲜事儿”。
这就是“记忆回顾训练法”,临床研究显示,坚持这样训练3个月,老年认知功能评分可提升约15%(来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年第6期)。

进阶练习:
回忆昨天、上周发生的事;
回忆小时候的朋友、住过的地方;
尝试将回忆内容写下来,形成“脑日记”。
别让这些“杀手”偷走你的记忆
光锻炼还不够,生活中还有一些“记忆杀手”,一定要警惕:
1. 高油高糖饮食
研究发现,高脂高糖饮食会损害“海马体”(大脑负责记忆的区域),长期摄入可能加速认知退化。
2. 熬夜
晚上是大脑的“清洗时间”,睡眠不足,大脑无法清除β-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大大增加。

3. 情绪压抑
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记忆力也会受到牵连。别忽视心理健康!
4. 靠“补脑保健品”
目前尚无权威证据表明保健品能“补脑”。真正有效的,是科学饮食+规律锻炼+良好作息。
吃对了,大脑也“亮”起来
除了动起来,还得吃得对。以下这几类食物,是养脑“神器”: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富含DHA,有助神经修复;
坚果类(如核桃、杏仁):提供不饱和脂肪酸;
绿叶蔬菜:富含叶酸和维生素K,延缓认知退化;
鸡蛋:含胆碱,是合成乙酰胆碱(记忆神经递质)的原料;
蓝莓:富含花青素,抗氧化、抗炎。

建议:饮食以“地中海饮食”为蓝本,即多蔬果、全谷、鱼类、橄榄油,少加工食品。
写在最后:记忆力,是练出来的
别把记忆力下降,当成“老天安排”。
科学养脑,从55岁开始,也不晚。
哪怕只是每天踮踮脚、画个圈、回忆一下今天吃了啥,也胜过什么都不做。

大脑就像“发动机”,只要你肯发动,它就还有劲。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会. 《老年认知障碍临床指南》2021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年第6期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