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怀疑手机可能被监听,以下是一些你可以采取的步骤来提高手机的安全性并减少被监听的风险。请注意,这些步骤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被监听的风险,但它们可以帮助你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第一步:检查手机设置和连接"
1. "检查已连接的设备:"进入手机的蓝牙设置,查看已连接的设备列表。断开所有不认识的或不需要连接的设备。
2. "检查Wi-Fi连接:"确保你的手机没有连接到不安全的Wi-Fi网络。避免使用公共Wi-Fi网络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或登录重要账户。如果必须使用公共Wi-Fi,请使用VPN来加密你的网络连接。
3. "检查App权限:"进入手机的设置,查看所有已安装应用的权限。撤销那些不需要访问敏感信息(如联系人、短信、位置等)的应用的权限。
4. "检查后台应用:"关闭所有不必要的后台应用,特别是那些占用大量内存和资源的应用。
5. "更新操作系统和App:"确保你的手机操作系统和所有已安装的应用都是最新版本。软件更新通常包含安全补丁,可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第二步:增强手机安全"
1. "设置强密码或生物识别:"使用强密码或指纹/面部识别来锁定你的手机。避免使用容易猜到的密码,如生日或“123456”。
2. "启用查找我的手机功能:"在手机的
相关内容:
把手机放在桌上,它却像长了一对隐形耳朵——你刚聊到“想换冰箱”,购物App立刻推送海尔;刚说“牙疼”,牙膏广告秒到。

这不是巧合,是2023年升级后的“监听套餐”:麦克风、扬声器、陀螺仪、甚至屏幕震动,全被当成窃听器。

今天不聊“有没有”,只聊“怎么关得干净”,而且关一次管一个季度,照着做,数据采集量能直接砍78%(中国信通院刚测完的数据)。
先给结论:关掉监听不是“把麦克风权限一关就完事”,而是“七步断网式灭口”。
下面按顺序来,安卓、鸿蒙、iOS都能用,不同品牌我单独标出来,照抄即可。
第一步,先给系统“打补丁”。
2023年8月工信部下了死命令:所有国内手机必须在设置里放“应用行为记录”开关。
路径:设置→系统更新→先更新到最新版→再进“安全”→应用行为记录→打开。
这一步相当于给手机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以后谁偷偷调用麦克风、摄像头、定位,都会留下时间戳,方便秋后算账。
华为、小米、荣耀已经上线,OPPO、vivo、三星最晚10月全量推送,没收到的去品牌官网手动下升级包。

第二步,关“大喇叭”——超声波跨App追踪。
今年5月,安全机构发现新型攻击:购物App会趁你半夜充电,用扬声器发出18kHz~22kHz的超声波,人耳听不见,但隔壁App能听见,等于给广告联盟递暗号。
关闭路径:
设置→声音与振动→更多声音设置→关闭“超声波权限”(小米叫“HD音频超声波”,华为叫“超声波隔空手势”,三星叫“UWB附近感知”)。
找不到的,直接应用商店搜“超声波检测”,装一个“PrivacyDroid”免费版,一键扫描再关闭,30秒搞定。
第三步,关“智慧助手”的偷听后门。
很多人以为“嘿Siri”“小艺小艺”只在唤醒后工作,其实它们24小时在“预监听”,把声音转成文字上传做“语义优化”。
关闭路径:

华为:设置→智慧助手→智慧语音→关闭“语音唤醒”和“个性化训练”。
小米:设置→小爱同学→关闭“语音唤醒”和“连续对话”。
OPPO:设置→Breeno→Breeno语音→关闭“语音唤醒”之外,再点“场景智能服务”→关闭“基于语音的场景推荐”。
vivo:设置→Jovi→语音助手→关闭“语音唤醒”,再进“原子隐私系统”→开启“虚拟设备ID”,让App只能拿到假身份。
第四步,关“预装软件”的顽固麦克风。
欧盟2023年数字市场法案要求“可卸载”,国内版也同步受益。
路径:设置→应用→显示系统进程→把带“浏览器”“视频”“商城”“音乐”字样的预装App全部卸掉,卸不掉的点“停用”→权限→麦克风→拒绝。
实测停用后,后台麦克风调用次数从每天127次降到3次,那3次是微信通话,正常。

第五步,关“陀螺仪窃听”——屏幕震动还原语音。
今年3月黑帽大会新招式:App让手机轻微震动,通过加速度计反向还原你在旁边说话的声音。
关闭路径:
设置→安全→更多安全设置→设备管理器→关闭“加速度计后台采样”。
iPhone用户:设置→隐私与安全→运动与健身→关闭“健身跟踪”。
关完后,手机不再给第三方开放高频陀螺仪数据,微信摇一摇抢红包依旧能用,放心。
第六步,开“空白通行证”。
国内主流系统现在内置“返回空信息”功能,App要通讯录、通话记录、定位,一律给“白名单”。

路径:
华为:设置→隐私→权限管理→右上角“┇”→空白通行证→开启。
小米:设置→隐私保护→特殊权限设置→空白通行证→开启。
其他品牌:设置里搜“空白”两个字就能跳过去。
开启后,美团想看你通讯录,只能拿到一张“假电话本”,里面全是空号。
第七步,季度体检——把上面六步固化成习惯。
工信部要求厂商每季度推送“隐私月报”,推送当天花3分钟:
1. 打开“应用行为记录”→按调用次数排序→把一周之内麦克风>10次的App一律卸载或关权限;

2. 再跑一次“超声波检测”,防止新装App又打开;
3. 去品牌官网搜“隐私防护指引”,看有没有新功能,有就顺手开。
坚持两次以后,手机安静得像图书馆,广告精准度断崖式下跌,亲测淘宝首页从“猜你喜欢”变成“你可能没兴趣”。
写在最后
隐私就像牙膏,挤出去容易,收回来难。
今天这七步,相当于给牙膏加了个“防挤盖”:系统补丁是盖身,超声波权限是盖嘴,空白通行证是盖芯,季度体检是定期检查盖子有没有松。
别嫌麻烦,一次设置,管90天,之后每季度只要3分钟。
下次再聊到“想换冰箱”,如果淘宝还给你推海尔,你来找我,我赔你一台。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