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得对!诈骗手段确实在不断发展变化,层出不穷。骗子们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来欺骗受害者,这让防范变得更加困难。
"“新套路”通常意味着:"
1. "更强的迷惑性:" 新的骗局往往利用最新的社会热点、技术或心理弱点,让人更容易上当。
2. "更高的针对性:" 可能利用了您个人的信息(比如通过数据泄露)来定制骗局,使其看起来更可信。
3. "更快的传播性:" 借助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快速扩散。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持续学习防范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要点,也适用于应对各种新出现的诈骗套路:"
1. "保持警惕,不轻信:"
对来源不明的电话、短信、邮件、链接、社交媒体消息等保持高度警惕。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说辞,尤其是涉及金钱、个人信息或要求采取紧急行动的情况。
2. "多方核实,不透露:"
如果接到自称银行、公安局、社保局、公司客服等机构的电话或信息,要求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APP)进行核实。
"牢记:" 任何自称官方机构的人,在电话中要求您转账到“安全账户”或提供验证码,
相关内容:
近期
不少市民反映
家门口被莫名塞了
超市、网上商城的购物卡、试吃卡
这些卡片制作精美
仿真度极高
乍一看与正规商家的促销活动毫无二致
但实际却是诈骗分子精心布设的陷阱
免费福利实为陷阱
这种试吃卡千万别扫
在河南郑州,民警展示了诈骗分子仿冒某知名超市发放的试用卡套装,上面写着:我们特别推出“品质生活体验活动”,为您提供连续7天的免费试吃试用服务,涵盖鸡蛋、牛奶、大米、水果、食用油及多种日用品,并由专人免费配送到家,全程零费用、零门槛。

试用卡上,还有一个获取试用品的二维码,民警扫码后,手机页面立即弹出仿冒的超市客服对话框。

民警介绍,此类诈骗,所谓“客服”会称这是新老客户参与试吃试用的活动,索要市民的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等个人信息,随后进一步诱导下载陌生App或拉入“福利群”。
诈骗分子会先以小额红包、廉价小礼品等为诱饵获取市民的信任,随即以“高额返利”为幌子,诱导市民垫付资金做任务,最终以“任务未完成”“操作失误”等借口拖延提现,再一步步要求市民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此类骗局已在全国多地发生,若收到礼品卡,可以通过官方联系方式与商店、超市核实真伪,一定不要轻易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来添加陌生人为好友,更不要点击未知链接或下载陌生软件。
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民警余梁提醒,这种诈骗手段是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群众的地址和信息后,进行的“广撒网”式诈骗。收到这类卡片的人群要坚持“三不”原则:不扫码、不转账、不泄露。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请立刻保留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进行报警和咨询。
警惕刷单返利类诈骗
请牢记十个“凡是”
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始终不变。近期,还有人遇到刷单返利类诈骗,如何识别?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什么?
民警提醒,警惕刷单返利类诈骗,请牢记十个“凡是”:
凡是要求垫付资金做任务的兼职刷单,都是诈骗!
凡是宣称“内幕消息、专家指导、稳赚不赔、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都是诈骗!
凡是宣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广告,要求提供验证码或先交会员费、保证金、解冻费或者“包装账户”刷流水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电商、物流平台客服,主动以退款、理赔、退换为由,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以涉嫌相关违法犯罪为由,要求你将资金打入“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领导”主动申请添加QQ、微信等社交账号,先嘘寒问暖关心工作,后以帮助亲属朋友为由让你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凡是以各种名义发送不明链接,让你输入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和各种密码的,都是诈骗!
凡是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微信、QQ拉你入群,让你点击链接下载App进行投资、退费的,都是诈骗!
凡是以网络兼职或投资理财等名义,要求通过快递、网约车等方式寄送现金或黄金的,都是诈骗!
凡是要求你打开屏幕共享,指导你进行资金账户操作的,都是诈骗!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昆明广播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