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程序员的角色和工作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编程技能仍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如思考力、创造力和判断力。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程序员在AI时代靠思考力破局,用知识筑基:
1. "深化对AI的理解":了解AI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局限性。这将帮助你更好地将AI技术融入到你的工作中,而不是仅仅依赖AI来完成任务。
2. "培养批判性思维":AI可以处理大量数据,但它们并不总是能够理解上下文或做出最佳决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你评估AI的建议,并在必要时提出改进意见。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AI可以自动化许多编程任务,但复杂的问题仍然需要人类的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你能够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4. "持续学习":技术正在不断变化,新的编程语言、工具和框架不断涌现。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将帮助你保持竞争力。
5. "注重软技能":沟通、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软技能在AI时代变得更加重要。这些技能将帮助你与同事、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更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6. "关注伦理和社会影响":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并在你的工作中考虑它们,将使你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程序员。
7. "探索AI的潜力":不要
相关内容:
那次双十一,支付系统在高并发下出问题了:同一笔订单被重复扣款,用户投诉炸开了锅。技术团队临时加了补偿逻辑,把损失压住了,场面才缓过来。事件结束后暴露出来一个事实:IDE、Copilot能把代码写出来,基础功能能跑通,但真正能扛住流量和各种异常的,还是人把关。说白了,工具能提速,不能替代判断。

现在IDE里,Copilot能自动补全函数,ChatGPT能把接口和文档连成一套代码,AI能把需求初稿生成项目骨架。看着很美,但放远看就不一样了。库存并发、资金安全、性能瓶颈这些硬问题,AI只能给参考实现,不能替你权衡利弊。讲真的,AI是工具,不是终点。
过去很多人学编程靠背API、抄demo,能跑通就高兴。现在这套方法吃不消了。要学会把思路练起来。光知道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有啥不同不够,还得知道JVM里偏向锁、轻量级锁到重量级锁为什么会升级,这关系到高并发下的性能决策。AI可能给你一段用ReentrantLock的代码,但你要知道锁升级的代价,才会考虑用CAS或者无锁设计。
别直接抄现成项目,先拆问题。拿外卖派单系统练手,别急着写代码,先把核心问题拆清楚:派单如何在效率和公平间权衡?骑手定位延迟怎么补救?异常订单怎么重试?把这些场景列出来,再拿AI的方案对比,才练出系统思维。还有支付这个场景,团队用AI生成支付逻辑,上线大促就出现重复扣款,最后通过理解分布式事务、CAP理论和用TCC补偿才堵住漏洞。真让人无语的是,AI能写代码但不会替你考虑分布式事务的复杂性。
调试能力也得练。AI生成的代码里常藏隐性bug:时区、浮点精度、输入带空格这种低级问题都常见。有次团队用AI写登录接口,测试一切正常,上线后部分用户登录失败。排查发现手机号里有空格,AI没做输入清洗。工程师通过日志分析、场景复现找到根源并修补,这就是问题溯源能力。
AI擅长已知信息的调用,但处理未知才是人的价值。有三样能力特别重要。第一,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的能力。拿做AI客服的需求,别只想用“大模型+知识库”,要把流程细分:哪些问题走规则匹配,哪些靠模型;知识库用向量库还是关系库;对话超时怎么处理,是转人工还是重问?这些细节得结合成本和性能来定。第二,抽象归纳的能力。多做电商库存、金融账户、外卖订单后,会发现很多场景都是“并发修改”的变种,于是能抽出什么时候用乐观锁、什么时候该用悲观锁、什么时候上分布式锁。AI会建议“用锁”,选哪种锁得靠你经验判断。第三,预判风险的能力。真实系统会出意外:第三方超时、接口返回不规范、恶意输入。设计支付时不能只写“扣钱+记账”,还得考虑扣款成功但记账失败的补偿、幂等设计、重试策略、埋点和对账机制,便于事后查账。
知识要有体系,不能学一堆零碎东西。根要扎深: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这些是不会被取代的基石。有了根,看AI生成的排序、多线程、长连接代码才知道哪里能优化。再长干:把核心技术栈做成一套能用的解决方案,比如后端把Java/SpringBoot、分布式架构、数据库优化串起来;前端把框架、工程化、跨端能力打牢,把AI生成的组件变得可控。枝丫是业务理解和沟通能力,懂业务的人能把技术和产品目标对齐。持续修剪也重要:新工具实用就学,老技术放一边。有人以前主攻SpringBoot,后来学了模型轻量化,把后端接口和AI推理结合,做出智能推荐接口,效果不错,活也更顺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