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口号和战略方向。它深刻地指出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和目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口号:
1. "“深耕沃野”的内涵:"
"物理层面:" 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土壤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改良盐碱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等),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让“沃野”更加肥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包括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技术层面:" 指的是深入应用现代科技,如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机械技术(大型农机装备)、水利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管理层面:" 指的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理念层面:" 指的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目标:"
"根本目标:" 按照
相关内容:
【展望“十五五” 共绘新画卷】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十五五”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进行了采访。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黎杰源摄/光明图片
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数据: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加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比2020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比2020年增长12.3%,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减少262.5万吨,下降5%。“十四五”时期,全国绿色、有机、名优特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8.6万个。
案例:
“现在种地和以前差别大了去了!以前吭哧吭哧扑在地里干,汗珠掉地摔八瓣。再看现在,天上飞着植保无人机帮咱施肥喷药,地上跑着播种机、收割机,效率那叫一个高。地里的玄机也不少,都是高标准农田咧!埋的有滴灌节水管,还有旱能灌、涝能排的排灌沟渠。地头装的还有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设备,有问题了手机软件就能接到通知,先进得很。”望着刚刚播完冬小麦的良田,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向阳村农户韩里齐感慨道。
变化,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上。
初冬来临,嘉祥县马村镇乡润农业合作社的吊袋木耳种植基地里,菌棚内50万袋菌棒垂直悬挂,肥厚光亮的木耳叠得好似“高楼”,工人们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
“‘木业废料—菌包—肥料’的闭环产业链把原本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这些以槐木榆木为原料的吊袋木耳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另外,现在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合作社负责人胡建生脸上透着自豪,“以前菌包生产靠人工,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智能化改造升级后告别了‘人拉车运、弯腰摆包’的模式。”
满载菌包的菌框沿轨道平稳自动传送,精准对接养菌室入口;叉车有序穿梭,将菌框批量送入恒温养菌车间;养菌室外墙的电子显示屏上,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一旦超标自动报警……“这套智能化运作系统,不仅让菌包培育环境更稳定,也提升了养菌成活率。”技术员杜春英笑着说,“这个‘数字工厂’每天能产出2.5万袋优质菌包。现在不少村民主动来咱们合作社学技术,基地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比如今年采收季就有70多人就近就业,仅采摘环节就为务工村民带来平均每天120元的收入。”
专家点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
从“靠人力”到“智能管”,从“一季产”到“多季收”,当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质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从“保供给”向“保安全、提质量、促效益”的多维目标迈进。
强化综合产能的核心是筑牢“硬支撑”的根基。未来五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然是头等大事,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要继续严守耕地红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稳产高产;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攻坚突破,为提升产能注入强劲动能。
提升质量效益的关键在于做好“链”的文章。要全力延展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更多农产品变为高附加值产品。补齐冷链短板,建设覆盖田间地头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减少产后损失,保障农产品品质与价值。着力做强品牌链,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变,完成从“提篮小卖”到农业现代化的升级。
筑牢产能根基和提升质量效益还需要富有活力的经营体系。要着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更加紧密、长效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顺畅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局,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广大农民共享。

江苏扬州植保无人机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施肥作业。新华社发
脱贫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光明日报记者陈晨
数据:
“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累计达8505亿元,脱贫地区的交通、水利、电信、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都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目前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
案例:
初冬时分,栀果飘香。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嵩水坪村脱贫户胡在根正和老伴在自家8亩栀果园里忙着收获,最近看好的行情让胡在根脸上洋溢着喜悦。
“每年卖花又卖果,毛收入5万块钱稳稳的,在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日子美呢。”老胡掰着指头算起了账,“现在一年的收入比起刚脱贫时,足足翻了两倍!越过越有奔头了。”
在都镇湾,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脱贫后,面对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和村民强烈的发展需求,都镇湾镇打破传统单一农业模式,系统谋划、科学布局,让栀子实现“四季生金”,并陆续建成东部片区栀茶产业发展项目、都镇湾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项目,并在磨市镇落地冷链物流园栀子花茶标准化生产厂房,成功培育18家栀子加工厂,在“延链、强链、补链”上做足了文章。
“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不仅保底价收购农户的栀果,还吸纳了周边脱贫群众到厂务工,让大家实现‘保底收入+务工工资’的双重保障。”长阳群益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克望介绍。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越来越多的“胡在根”们,依托小小的栀子花,走上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的“栀”富路——目前,全镇栀子产业面积达4.3万亩,综合产值破亿元,带动近万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
专家点评: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徐进: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十五五”时期要以农民为中心,构建长效机制,从“巩固拓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兜底防线将织得更牢、瞄得更准。“十五五”要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坚持精准帮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分层分类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着力增强农民内生动力,让需要“兜底”的人群持续减少。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更重实效、更接地气。“十五五”规划建议要求提高政策效能,意味着政策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注重实施的效能,确保红利真正落到农民口袋。关键抓手在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乡村产业更多彩更富农
光明日报记者訾谦
数据:
“十四五”期间,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乡村休闲农业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原有的乡村产业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10万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9万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56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了7700亿元。
案例:
初冬,江西共青城市江益镇栗坂村,千亩油茶林依着山势层叠而上,墨绿、苍绿、黛绿交织在一起。一周前,这里刚结束油茶果采摘。栗坂村村部大院里,铺满了晾晒的油茶果,一条宽阔的沥青路蜿蜒曲折,从油茶林通到村部门口。
“以前路不好走,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现在沥青路又平整又顺畅,小货车开十分钟就到。”江益镇栗坂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指着村部前的燕滩公路满是感慨。
两年前,这条路一直是全村的“心头堵”,运送水稻、油茶果等农作物十分不便。道路改造后,6.5米宽的沥青路修葺一新,农产品出村进城再不用发愁。
道路通,则产业兴。眼下,栗坂村坂上人家合作社油茶生产车间马上就要忙碌起来,今年收储的80多万斤鲜茶果正分批处理,晾晒后将陆续进入榨油环节。
路通畅了,产业发展更有底气。村里还与南昌大学共建“红色油茶小院”,博士团队改良的品种和技术,让油茶亩产从600斤提至800斤以上,今年总产量稳超预期。
更可喜的是,“油茶+林下养殖”立体种养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在油茶林中散养乌鸡、崇仁麻鸡等,帮助油茶亩产提升约10%,真正实现“一块地,多份收益”。
产业兴旺了,村容也愈发清爽宜人。初冬的燕滩公路两侧,柏树依旧葱郁,路边成片的油菜已冒出嫩绿新芽,村民们盼着来年春天,成片的金色花海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这条路不仅改写了“出行难、卖货难”的历史,更让栗坂村攒足了发展底气,铺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康庄大道。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产业发展是其重要支撑。当前乡村产业正加速向多元化、链条化、融合化方向延伸。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近90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6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农业已从传统的种养殖拓展至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精深加工、乡村文化等全链条业态。这一系列转型,不仅为农民带来更多就业与增收渠道,也推动农村从单一生产空间迈向生活、生态、产业多功能复合的现代乡村格局,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与生态价值转化。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村产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空间重构的问题。产业的延伸能够留住人、留住文化,也能汇聚资本、技术和服务,使乡村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当前的重点,是在巩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数字化赋能普及,通过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