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Root套路深,老司机没看完千万别飙车"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在手机Root(获取超级用户权限)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步骤和潜在的风险,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老司机)也应该仔细阅读所有步骤,确保理解每个环节再进行操作,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手机损坏或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Root手机是指获取Android系统的root权限,这通常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定制和优化,或者安装一些需要特殊权限的应用。然而,Root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
1. "安全风险":Root后,手机的安全性会降低,更容易受到恶意软件的攻击。
2. "系统不稳定":Root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出现卡顿、死机等问题。
3. "失去保修":一旦Root手机,通常会使手机失去原厂保修。
4. "数据丢失":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手机变砖。
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用户,在进行Root操作前也应该仔细阅读相关教程,了解所有步骤和风险,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关内容:
喜欢逛论坛的网友会发现,手机厂商论坛里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q取得手机的“Root”权限,很多网友拿到手机的第一步就是在网上绞尽脑汁的找Root方法,甚至某些手机不能进行“Root”成为了网友攻击的对象案例也不再少数,作为一个资深玩机客,笔者是极力反对手机Root的,那么,为什么网友热衷于Root?智能手机Root后又有哪些利弊呢?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智能手机Root各种套路。

手机Root利:获得最高系统权限
Root的字面翻译成汉语是“根”的意思,但是在Linux系统以及Android系统是指超级用户的意思,类似于Windows系统中的Administrator,手机Root后代表取得这部手机的系统最高使用权限,意味着用户对手机的某些系统级的权限进行修改,如启动或停止一个进程,删除或增加用户,增加或者禁用硬件等等。
手机Root后,用户可以自由卸载系统自带软件、 安装一些特殊的软件、 启用或禁用自启动程序、 刷机,当然,也有一些小白用户取得Root权限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已。

在用户取得Root权限的动机中,卸载系统自带APP和刷机是最主要的出发点。作为玩机爱好者,很多网友通过刷机来寻找成就感,但是刷机的第一部就是取得手机的Root权限。
不过有些用户取得Root权限仅仅是为了卸载系统内置的APP,手机内置APP是业内一条灰色产业链,尤其是一些第三方Rom或者MIUI、flyme这类比较成熟的系统UI,往往通过内置App的方式获取利益,这些系统内置的软件通常无法直接卸载,必须Root后获取手机的最高权限才可以卸载,用户普遍认为自带的软件过多会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所以拿到手机后会卸载一些自认为无用的预装APP,而,有些内置的App并不是适合每一位用户的使用习惯。有些用户可能完全不会去使用它,不用的应用,当然会选择卸载掉。
还有一些资深玩机达人,并且是手游爱好者,那么他们获得Root权限后,就可以给手机安装一些特殊软件,或者禁用某些程序。如手机游戏作弊器、刷分神器等。
手机Root弊:软硬件双重打击 手机似在裸奔
简单的来说,Android手机获取了Root权限后,就类似于iPhone手机遭到越狱。首当其冲的手机的安全性能遭到伤害。手机Root后,给我们使用手机带来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给恶意软件打开了方便之门。恶意软件可以比平常更容易侵入到我们的手机,并潜伏在我们的手机伺机而动。当我们登录支付宝、淘宝、手机银行或其他账户时,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就会被人窃取,甚至我们的个人财产也会存在被人盗取的风险。
系统方面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轻则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重则导致某些功能不能用或者手机直接变砖。如wifi断流,手电筒不能用,抖屏蓝屏等。
出了对系统软件造成伤害,Root后可能因为某些后遗症导致硬件损坏。比如改变充电电流或照明功率等,从而烧坏手机的元器件。另外,与iOS设备越狱类似,私自Root后的手机是不享受手机厂家的三包服务的。

手机Root须谨慎
手机Root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有经验的手机达人,通过Root手机来寻找一些玩机乐趣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手机更多的是以日常通讯以及上网/社交朋友圈为主,完全没有必要通过Root来增加用机风险。尤其,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手机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手机的安全性排在第一位,手机Root相当于裸奔,大大增加了手机的安全隐患。
一方面是用户有需求,另一方面是手机厂家需要对手机的安全性能负责,在解决用户痛点和保证手机安全性能上,以安全、轻快、省电著称的360 OS找到平衡点。360OS从系统底层入手,全面解决安卓手机安全、卡顿的痛点,同时,系统内置所有的App无需第三方Root均可以直接卸载,既满足了普通用户卸载系统内置App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手机的安全。可谓一举两得,这一点还是值得其他UI厂商学习和借鉴的。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