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普罗大众视角下的 Sony WF-1000X(通常被称为 WF-1000X 或 XBA 系列,具体型号可能略有不同,但这个系列是核心代表)。
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Sony WF-1000X(以及这个系列的其他型号)通常意味着以下几点:
1. "Sony 品牌的信誉:"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是 Sony 的产品”。索尼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大牌,尤其在电子产品领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品质保证和信赖感。人们倾向于认为 Sony 的东西做工、音质不会太差。
2. "“真无线耳机”的代表之一:"
WF-1000X 是推动真无线耳机(TWS)市场发展的重要产品之一。普通消费者可能就是被这种“无线更自由”的概念吸引。它代表了摆脱了传统有线耳机束缚的一种潮流。
3. "音质普遍被认为不错:"
虽然专业音评人和发烧友可能会对音质有更细致、更苛刻的要求,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Sony 的耳机音质应该还行”是一个普遍的印象。它通常能提供清晰、均衡、比较耐听的音效,满足日常听流行音乐、播客、看视频等需求。这个系列的“环境音模式”和“专属音频设置”等功能,也是吸引普通用户的点。
4. "主动降噪(
相关内容:

本文来自乙迷HiFi乐租,玩家真实感受。
序
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许是判断 XBA-Z5 值不值得买;或者说,其地位是否有标杆性和价值性。
我是一个产品设计师,做过耳塞耳机的研发项目,也对耳机耳塞有一定的想法见解;在接下来,我将会以一个不同的维度对SONY XBA-Z5 进行一个较为粗浅的分析;而这个“维度”,或许不是站在一个烧友,以为玩家的心态进行的。
论声音
我先说说我的听音类型:听习惯家里老爸的老天朗706同轴,还有老爸的黑胶机和CD机,但是都是情怀产品,不论音质的居多。工作省吃俭用买了HD600,听原声配乐多;大部分是ACG,乐器多,人声极少;真心不装逼,古典我真心不懂,虽然巴赫几个专辑,但是一般不听。然而我的听音观是靠HD600养成的。但是我追求的不是极致,而是大部分一般消费者所追求的。




然后再说说我听过的塞子:EXK(巅峰归巅峰,但是觉得白开水)、GR07(好是很好,体验不佳卖掉)、IM50、XBA-A3、VSD3、DN2000、AM800......其他没印象的不是不好听就是没意思了。



在上述前提下,我的声音喜好是:音场要大,点到即止但是不能没有的低频,听感比素质更重要,对于前段友好不会挑,有自己的特色绝不白开水。如果喜好和我差不多的,大可以慢慢看下去,如果差得有点远的,就自己取舍下哈,谢谢。

Z5初听,第一印象下,低频的量可以说我是不大能接受的;而高频的可以说是华丽的,但是我没办法好好享受;因为我的关注度都在低频上了。在于很多习惯AKG和歌德的玩家,或许真不觉得Z5这货的好是在哪里的。相比起同价位(我定在差不多3K)来说,确实比较有趣:IE80,DN2000J,SE535这三个最有标杆性的(其他的没听过不敢妄自菲薄)。这三家伙除了DN2000J,低频都比较浓味道感特强;生怕大家听了忘记这货叫啥名字。所以这个印象我并不见外;初听,我真的只有这印象没别的。
然后过一天后,听感确实很颠覆性的变化。在索尼Z1050的表现上(我用耳塞主要是户外,或者工作的时候;可没想搬耳放出去),Z5的音场都已经拉得很开;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以为自己是不是戴了个耳机。三频上的感觉很顺滑,比起某些塞子粗糙地将三频拼接在一起,Z5真的很顺滑流畅。高频精致有道,弦乐有柔和的泛音回响;中频相对扎实,中提琴和钢琴低八度的位置,Z5完全游刃有余;低频的量在习惯后倒反觉得没那么大,很温润的存在。

我再细听,接着有了以下的总结:论素质,不知道怎么样的素质算高;所以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好歹听过些好的器材,我能负责任说:不比IE80和DN2000J差,然而最令我着迷的就是那听感,初听觉得重口味,但是习惯后却不是那回事,有种被蛊惑了一般的感觉。同时发现Z5的听感相当精致,那是一种落地箱子比不上的精致;因为一般落地箱要听精致的声音,房间就得大装特装。信息量的丰满但不会像DN2000J量大到硬塞进耳朵;和HD600一样;有一种比较闪烁的殿堂感(闪烁意思是对比HD600,并非每首歌每个句段都有,HD600还真有)。当达到这水平;已经是觉得Z5作为一个研发经费削减成这样,还可以走得比较稳当,实在难能可贵。
对于Z5的演绎来说,我已经比较满意了。不过,好歹的产品都会有缺点。听感上的最大短板,就是这个量级的低频有时候很阻碍动态,显得曲子节奏偏慢,反应不足。同时影响了些层次感。这也是不少国产旗舰能把Z5压下去的原因。不过在优势面前,我觉得这短板大家都能接受吧。
后续体验
当然,我的职业病,是不会单纯以声音定夺这个产品好坏的,毕竟声音的可塑性,在以前做耳塞方案的时候就明白,简单说就是各种方法调音:改变腔体、加塞调音纸、改变注塑密度、换腔体或者前音罩材质、或者都一起上等等;这一方法在HD580/HD600/HD650就是很好的印证,这三家伙用的单元可都是一样的,只是调音方法不同而已。
一般我首先会用FB2K原有的均衡器做个修整,看看增益效果;也就是Gain的二次赋值。

一般原生的均衡器就够了,当然想折腾的也有31段大数量级的

在做了低频部分的调整,当然,都是最大也只是-1DB、-2DB的变化,Z5的表现可以说是换个了风格,保有原有的高频同时,低频的量感下去了;当然,下潜的也会没那么深,这个自我取舍吧。这是第一个,用均衡器改变风格。同时我发现,Z5的兼容性也是相当强大,之前用EXK做低频增益,+2DB我觉得倒是有点恶心;借回来的SE535降低低频也是不好听;然而Z5的玩法却可以很夸张。然后;应该会有朋友会问到:数码算法不会影响别的频段而降低素质吗?会的,但是好的变化量是感受得到,减损的变化量则见仁见智了。毕竟工作的时候,至少有70%的心思在工作上,只有30%的心思留意声音,即便减损了我也是可以接受得。当然,一般控制台式多段均衡器是不会有减损的,但是那可是要钱的。
接下来说说隔音;对于大部分上班族和工薪阶层都会考虑的事情。我对隔音要求比较高,也有买过bose,只是声音不合转手了;以前戴着EXK出街,坐个公车听首歌,曲终到站听到的只有前排大妈的儿子准备结婚的信息........十分坑爹,真心话。然后上班,我在电商公司,有段时间戴着Fidelio L2,听着王菲......还有隔壁的同事撕扯胶布打包装的声音......
估计这事谁也不爽;好吧Z5在这方面算OK,该有的有,该没的也不明显,比起SE535(隔音非常满意)肯定不足,但是比起GR07好得多了(也可能是我带的不稳?)。不过说个事实,Z5佩戴还是有点令人觉得不舒服。
最后再说说一个不少人在乎的点:推力需求。在说推力需求之前我必须说说产品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售价比平均市场均价高出一个倍量的产品;例如iphone、奥迪/英菲尼迪/讴歌/雷克萨斯的车、三星的家电之类的产品,都必须具备比中低端产品更高的适用性,兼容性,和专业追求。通俗意思,就是Z5的属性要可以适应各种前端;毕竟Z5还是消费级产品,并不是极致性极强的专业产品(当然,也要往这边靠才能卖贵呀)。如果很难推,那么这产品作为高端就有点不合适了。打个比方,买台奥迪A4,结果油门很倦怠,即使地板油都不给力;然后车友们说可能车主脚太小,推不动..............这可说不过去,只能说车子真有问题。说白了就是这个价位的耳塞,其中有一部分价钱是买“优化”的。说了那么多,其实并不是指Z5吃推力什么的,而是意思是Z5能在不同前端上发挥都很正常,即便是索尼食物链底端的z1050。当然潜力是有的。具体看玩家怎么玩了。而以上论调最好的代言人就是Fidelio X2了。简单说接什么都发挥很不错;并不是没潜力,相对的,是优化得好;大部分时候都是竭尽全力了。
说到这里,很明显我的诉求点是非烧友级别,大部分还是追求的都是很实际的日常所需。
结语
综上所诉,在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Z5不就是很好的塞子吗?那么如果对Z5再有进一步的想法怎么办?我倒觉得都能满足得来。走到这个价位的塞子,一般都不会令人失望,Z5如是。当然,“以价论声”者也会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我也很赞成的。只不过在我看来,简单看来;极致、专业、有业界最高称誉的耳塞;和有自身特点、做工精良、声音精致、产品体验不错的耳塞;我会选择后者。这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市场消费观念下的自然选择。作为索尼的新一代旗舰,XBA-Z5的声音表现非常精致,细腻;同时也可以兼顾大气和端庄,兼容性佳和产品附件也较为体面,以现在的消费者的能力,如果喜欢,也是一款值得选择的产品。
作者:chreal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