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明推挽电路 (push-pull circuit) 的原理,笔者认为改为"推拉电路"更为贴切! 其结构为两个不同 type 的电晶体串接 (p-type, n-type),以下为上P下N的推挽电路:
这个电路用到两个电晶体 (Q1:npn, Q2:pnp),其基极 (base) 再各自串接两个限流电阻(假设皆为 4.7k),最前方两端连接在一起,为信号输入端,两个电晶体的射极 (emitter) 各自连接在一起为输出。当信号输入为 high 时 (假设为 5V),上面电晶体(Q1)导通,下面电晶体(Q2)关闭,因为上面电晶体 (Q1) 的 VBE(base-emitter voltage difference) 为 0.7V,所以,此时 A 点为 4.3V,但 Q2 的信号输入端 base 为 5V (逆偏,因为 Q2 (npn) 的 emitter 电位(VE)必须高于 base (VB)才能导通),因此,下面电晶体(Q2)关闭。此时,电流由 Q1 的集极 ( collector) 流向射极 (emitter),再经由 output 出去,是为"推" (push)。
当输入端为 low 时 (假设为 0V),Q1 关闭,此时,Q2 的 emitter (VE) 比 base (VB)高于 0.7V 以上,因此,电晶体导通; 此时,A 点的电压相当于 0V,因此,电流由 output 负载端流向电晶体 Q2,是为"挽" (pull)。
所以,也就造成输入高电位时,上方的电晶体导通,下方的电晶体关闭; 当输入为低电位时,上方的电晶体关闭,下方的电晶体就导通 (高上开,低下开) 那你一定有疑问,如果当输入波形稍微失真,不是理想的方波时,会不会造成 Q1 和 Q2 同时导通 (会造成电路烧毁!)吗? 答案是不会的! 由以上文章可知,上P下N的结构,由于 BJT 电晶体的特性,高电压时上面导通,下面无法被驱动,因此关闭; 而当低电位时,上方电晶体无法被驱动,下方电晶体导通; 即便波形有点失真,导通电晶体(Q1 和 Q2)的电压上下限区间无法重叠,因此无法同时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