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资料的备份策略从规模的小到大,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如果只是小规模的、轻量的,通常是烧成备份光碟,操作方式也多是手动的,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 Orz,资料也跟着增长,当资料量大到某种规模,手动备份就变得没效率且不实际,这时我们就需要专门的备份软体来自动的帮助我们进行备份的工作。
相较于手动备份,专门的备份软体通常都会有三种备份模式给予我们选择,分别是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及差异备份。
完全备份
完全备份就跟手动备份的方式一样,每次的备份任务都是完整的从来源拷贝一份到目标上作为备份,很简单易懂,可是一旦资料量庞大,这种方式就显得笨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备份空间,执行备份的时间也耗时最久,在自动化的备份软体里,这种完整的备份只会用在第一次备份任务执行时,或者是时间间隔过久时也会做一次完整的备份。
增量备份
第二种增量备份则是每一次备份是一次次的叠加上去,如同前面所言,在第一次执行备份时是採用完全备份,以这个完全备份为基础,若来源的档案在这之后被做了修改,在第二次进行增量备份时,它只备份上一次备份之后修改的部份,若在第二次备份后又做了修改,在第三次的增量备份执行时,也只以上一次(第二次)的备份为基础,只备份修改的部份。增量备份的好处是快,非常快,因为它只备份修改的部份,而非完整的档案,相对的缺点是回溯较为麻烦,假设你做了十次增量备份,想回溯到第三次,那就得从十九八七一路往回溯到第三次,不过这一切当然是备份软体会帮你搞定,不用手动进行。
差异备份
第三种差异备份它是以每一次的完全备份为基础,举例来说,第一次一样是完全备份,第二次的差异备份是以第一次的完全备份为基础,第三次的差异备份还是以第一次的完全备份为基础。假设在第十一次又做了完全备份,则第十二次的差异备份即以第十一次的完全备份为基础,以此类推。差异备份是比较调和的一种方案,回溯较增量备份较为简便,但佔据的空间也比较大,当然这一切还是备份软体自动处理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可能是餵给它正确的储存媒体,这部份一般电脑没办法代劳。
在了解了这三种备份方式的不同之后,再补充一点,这三种方式都是可以混用的,除了第一次一定要完整的备份一次之外,之后的每一次备份想採用哪种方式都可以,只要了解它们的特性:完全备份即一比一的完整备份、增量备份是以上一次备份为基础的备份、差异备份是以上一次完全备份为基础的备份。
Time Machine 的备份提案
然而,Time Machine 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备份方案,它的每一次备份看起来都是完整备份,实际上是类似增量备份与完全备份的混合体(只是类似)。
同样地,在第一次备份时,它是用完整备份一次,而自此之后的备份类似于增量备份,它会查询哪个档案变动过,只拷贝变动过的档案到备份媒体上,然而对于其它未变动过的档案,它会自动把那些档案建立硬连结到每一次备份的目录内,硬连结是类似替身或捷径的机制,一份档案只佔据一份空间,但却可以位于档案系统内的多个位置,这称为多重硬连结,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只备份变动过的档案,但看起来却像是每一次都是完整备份一样,这种方式对我们日后操作而言是相当直觉的,进入备份媒体的目录内,每一次备份的目录都保持绝对的完整而不零碎,当然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做,直接使用 Time Machine 的介面去操作会简单的多。
Time Machine 可说是兼顾了佔用空间大小和回溯的简易性,并且它也全自动的帮我们维护时间较久前的备份,24 小时範围内的档案可以为小时为单为进行回溯、一个月前的档案以天为单位进行回溯、久于一个月的档案以週为单为进行回溯。
然而 Time Machine 的这些特色必然也会有它的缺点,以档案为基础单位的备份造成每次备份都是拷贝一份完整的变动过的档案到备份媒体上,这样的缺点造就了回溯简便的优点,一失一得之下,我认为 Time Machine 还是优于前文所述的其它三种备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