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礼赞“鲁班诗”丨梅晓民

《上梁礼赞“鲁班诗”》
梅晓民
巍巍古建,鲁班精神传, 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赞。
青砖绿瓦,斗拱飞檐展, 雕梁画栋,技艺精湛显。
斧斤成器,智慧光芒照, 绳墨取直,规矩方圆定。
鲁班之后,传承不断续, 匠心筑梦,砥砺前行路。
今日辉煌,源于古建魂, 鲁班诗篇,永载史册间。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脚踏云梯步步高,双山景致实在好。

铁路筑起有几条,横过火车像马豹。

一开开到杭州城站到,落脱车来跳两跳。

逃到西湖边买只新戏票,第一个出来调家官,第二个出来财神菩萨送元宝。

在王店镇一带的乡村,旧时盛行着一种上梁赞“鲁班诗”(也称“赞诗封”)的风俗。谁家盖了新房,到上梁那天,必定要让泥水木匠搭台唱上一回,以示庆祝。

为什么叫“鲁班诗”呢?

因为鲁班是我国土木工匠公认的祖师爷,在民间,造房子是一件大事,总要赞颂一下,以祖师爷为名头来庆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天,我们来到王店镇南星桥村民间艺人、泥水匠沈富林家中,采录古老的民间习俗赞“鲁班诗”。

沈富林15岁时就开始跟人做泥水匠,造房子、打灶头样样在行。当年在桐乡屠甸拜师学艺时,他还跟着师傅学会了赞“鲁班诗”。

根据沈富林回忆,上梁这天,所有建造这幢房子的泥水木匠和前来相帮的亲眷朋友都会放下手里的活,为上梁做准备。村上的男女老少就像看戏一样,早早地来到新屋前,等待吉时的来临。

工匠们在正梁的前后方子木上用旧门板搭好一个简陋的鲁班台,台两边竖着一只只看蚕用的团匾(称作“筛镜”)。团匾上贴着“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福星高照”等吉利语。等到吉时来临,上罢梁,就开始赞“鲁班诗”了。

赞“鲁班诗”的大体程序是这样的:

起初由工匠中最小的徒弟边爬木梯边唱“脚踏云梯步步高”上去,或坐或站在台上唱一二段,然后下来。再论资排辈、由小到大,各个徒弟依次唱着“脚踏云梯步步高”上去唱一二段。

一般一段有8至12句唱词,可照本宣科,也可现编现唱,但起首句必须是“脚踏云梯步步高”。

最后出场的是作头师傅,他在唱了几段“脚踏云梯步步高”以后,就正式赞起了“鲁班诗”。

先唱《上梁敬酒》,内容大致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门神,保佑主东家金榜题名、长命富贵、财源滚滚,“今年造是新房子,明年起造阁老厅”等。

然后唱各种花名,有戏文大小花名,古人大小花名,十二个月花名等,还有《大八仙》《小八仙》《永团圆》《大农名》《小农名》等唱段,主要是唱一些当地的农事和祝愿当家人生活过得好的吉利话,像“湖羊养来像白马,茧子结来鸡蛋大”“春看花蚕上好,夏种田禾茂盛,秋种蚕豆小麦,冬天桕子收成”等……

在作头师傅赞“鲁班诗”的同时,其他泥水木匠在台下一边吃烟吃茶,一边帮腔,帮腔的衬词是《浪柳圆》调。

整台赞“鲁班诗”的时间要根据作头师傅的演唱水平和曲目而定,一般前后约唱二个小时。

台下的观众如有不耐烦的,作头师傅还可在唱完一段曲目后现编“插科”来调节气氛,如:“泥水木匠大排场,诗封赞起接连长。大妈婶婶要想馒头吃,头颈望到丝瓜长。”

作头师傅唱得尽兴后,便将台上的花糕、馒头、糖果等纷纷抛到人堆里,众人忙上前争抢,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