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外公的《回忆录》捐给陈云纪念馆

您将外公的《回忆录》捐给陈云纪念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行为。陈云纪念馆作为中国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收藏和展示了许多革命先辈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物品,您的捐赠有助于丰富纪念馆的馆藏,同时也让外公的回忆录得以传承和发扬。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后续步骤和考虑事项:
1. "联系确认":首先,建议您与陈云纪念馆取得联系,确认捐赠的具体事宜,包括捐赠协议的签订、捐赠物品的接收流程等。
2. "捐赠协议":在捐赠过程中,签订一份正式的捐赠协议是必要的。这份协议应详细说明捐赠的物品、捐赠的目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3. "资料整理":如果可能的话,整理外公《回忆录》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内容概述等,这将有助于纪念馆更好地了解和展示这部作品。
4. "捐赠仪式":根据纪念馆的安排,可能需要举行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以示对捐赠者的敬意和对捐赠物品的重视。
5. "后续交流":捐赠后,您可以与纪念馆保持联系,了解《回忆录》的展示情况,以及公众对此的反应。
6. "社会影响":通过这样的捐赠,不仅能够保存和传承外公的历史记忆,还能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7. "个人纪念":您也可以考虑保留一份捐赠的证明或者照片,作为个人纪念。
最后

相关内容:

张熹

我把外公的《回忆录》捐给陈云

纪念馆

编者按:

作者张熹的父亲张佐周,于 1940年—1943年任抗战通道乐西公路副总工程师、富林办事处主任,管辖蓑衣岭、岩窝沟等艰险工段。作者曾经随父母亲在富林(原汉源县城,现没入汉源湖)居住3年。解放初期,陈云在上海会见恩师张行恭时,张佐周陪同参与,后陈云同志数次到上海,都亲临张佐周家拜见老师。乐西公路,是抗战时期继桂越、滇越之外的第二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到重庆陪都最直接的连接线,为抗战“国家工程”。“为该路(乐西公路)牺牲凉山民工达一万余人,该路被称为血肉筑成。” 乐西公路的修筑,大大地促进了宁属的开发建设。西昌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根据地”枢纽重镇。作者虽然年近九十,但是他的幼年在富林度过,后来主动收集和提供了大量乐西公路的历史资料,并且先后两度重走乐西公路和雅西高速公路,一直关注凉山、关注凉山少数民族的发展。特发此文,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感谢为国家发展、凉山进步作出贡献的先贤。


(一)

我把外公的《回忆录》捐给陈云纪念馆

图|张行恭写作、张维明誊抄的《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是外祖父上交给虹口民革后自己留下的一份底本。原先由外祖父自己手书。外祖父很节俭,他废物利用,收集空的香烟壳子,抚平后装订成为小记录本,利用背面的白纸进行书写。外祖父撰写的《回忆录》原本是写在香烟纸上的。我联想到:延安时期,陈云养成了用旧台历背面做便条纸的习惯,每年换下的旧台历都保存在办公桌抽屉里,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就是用旧台历纸起草的。师生之间如此契合,可谓一脉相承。


那年,我舅舅张维明还在大连医学院读大学,放暑假回到上海,外祖父拿出写就的《回忆录》,要求舅舅把自己手写的草稿重新誊写清楚。正好我二弟张鳌在复旦大学念书,拿来一本复旦大学的空白笔记本,于是张维明在这本黑色的硬面抄本上认真誊写。花了一个暑假时间誊写完成后,外祖父认真地反复校对几遍,改正了一些小错误,订正一些时间的误差,最后慎重地签上自己名字。


这本《回忆录》完整地叙述了陈云从青浦的练塘小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背景,而且手稿更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2022年,我与陈云纪念馆的房中先生联系,次日,陈云纪念馆房中先生等几位同志就来我处,见到了《回忆录》的真面貌。


最后,我把这本《回忆录》作为革命历史文物捐赠给了陈云纪念馆收藏。


(二)

外公的《回忆录》捐赠仪式



2024年7月,我接到陈云纪念馆发来的函,我参加“陈云纪念馆文物史料捐赠仪式”。


心里高兴的是:陈云同志从一个偏远的农村小镇走到商务印书馆开始革命的生涯这段革命历史终于以“文物史料”的形式得到留存和保护;


心里高兴的是:陈云同志对外公说的“没有你老师,就没有我陈云的今天”这句话,得以文物史料的形式被纪念馆收藏;


心里高兴的是:我外公张行恭早年培育的幼苗终于长成参天大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足以告慰外公在天之灵。


2024年7月9日下午,“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纪念馆的会议室里隆重举行。


捐赠仪式的现场,陈列着我外公书写的《回忆录》手抄本原稿,以实物的形式供大家参观,让与会者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珍贵的文物资料。


参观捐赠文物 张熹左起第四位


“捐赠会”隆重庄严,我被安排在前排就坐。大会的发言充满着对陈云同志深深地怀念,崇高的敬意和绵长的追思,是陈云同志崇高的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颁发《收藏证书》现场 张熹位于左起第三位

《收藏证书》封面

《收藏证书》

“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合影 张熹前排右起第四位


(三)

《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


这次会议上,陈云纪念馆赠送给我一份非常珍贵的纪念品:陈云同志题写的扇面:《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


陈云同志精辟地提出:《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大道至简,阐述了东方辩证法守拙见真章的启示,集中了陈云思想方法中的辩证智慧。


陈云同志提出的“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绝非简单的效率换算,而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淬炼中形成的认知范式。这一论断的背后,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哲学根基与“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论自觉,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战略思维体系。


陈云将“少做”定义为“抓住本质的能力”。建国初期主持经济工作时,他提出“先稳市场,后谋发展”,以“四边政策”(边抗、边稳、边建)应对多重危机。面对物资匮乏,他力主集中70%资源保障上海,看似收缩战线,实则以关键支点撬动全局稳定。这种“以点控面”的智慧,源于对“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深刻认知:当资源分散于非核心领域,投入越多,系统熵增越甚。正如他告诫干部:“伸开五指不如攥紧拳头,打空十枪不如击中一靶。”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在约束中突破”。


陈云将“少做”升华为“持续做功的定力”。他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放弃全面铺开,选择156个重点项目精准突破,为工业化奠定根基。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与其“木炭汽车”哲学一脉相承——宁可慢些但求稳些,通过节奏控制延长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后,他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强调“试错空间要小,反馈速度要快”,以有限试点积累无限经验。这种“小步快跑”的方法论,恰似围棋中的“厚势”思维:局部看似保守,实则积蓄全局势能。体现了陈云同志的战略定力:“克制中的深耕”。


陈云的“少做”哲学更包含自我约束的修养智慧。他终身践行“三不主义”:不题词、不受礼、不迎送,将精力聚焦于调查研究。在杭州休养期间,仍坚持每天研读《列宁全集》,以理论清醒保持决策清醒。这种“损嗜欲以固根本”的修养,使其在面对“洋跃进”冒进风潮时,能顶住压力提出“国力论”,避免重蹈大跃进覆辙。正如他总结:“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知道什么事情不必做。”展示出陈云同志的修养根基:“唯实者的自我革命”。


陈云的思想方法,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转化为实践坐标系。在信息过载的今天,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更具镜鉴价值:它警示我们,真正的战略家不是做加法的高手,而是做减法的智者;不是追逐热点的弄潮儿,而是深耕主航道的摆渡人。唯有在“有所不为”中守住根本,方能在“有所为”处创造永恒。


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

张熹写于2025年6月


END

文、图:张熹

编辑:马海拉日

主编:罗瑾

校对:崔玄丽

审核:李玉霖


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公众号|邛闻嶲说

投稿邮箱|qwgsgzh@qq.com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