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健康提示。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可以整理成以下内容:
---
"高温持续,警惕热射病!华西专家提醒: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即就医"
"核心提示:" 近期高温天气持续,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增加了中暑的风险,特别是致命性最高的热射病(也称为中暑热)。成都华西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提醒广大市民,务必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并了解热射病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以核心体温升高(通常>40℃)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严重急症。它是中暑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死亡率极高,必须得到最紧急的处理。
"华西专家强调,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1. "核心体温升高:" 体温达到或超过40℃。
2. "意识障碍:" 如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昏迷。
3. "行为异常:" 异常兴奋、躁动不安或嗜睡、反应迟钝。
4. "多汗或无汗:" 早期可能大汗淋漓,但进入休克期后可能无汗。
5. "面色潮红或
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太阳毒得像是跟人有仇。人没出门呢,汗就先下来了。有人说这叫“出门五分钟,脱水两小时”,可真不是吓唬人。你知道吗?热射病不是“中暑加强版”,那是人命关天的事儿。
一个不留神,从大汗淋漓到倒地不起,可能就在一刻钟之间。问题来了:高温天多喝水就能防?不穿长袖就不怕中暑?真相远不止这些。
2023年8月,成都某小区,一位63岁的老大爷在午后修剪花草,20分钟后倒在院子里,等家人发现送医,人已经出现意识模糊、核心体温直逼41℃。

医生判断为典型热射病,时间就是命——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热射病是啥?说白了,就是身体热得来不及散,结果“锅里煮熟了自己”。西医叫它“体温调节系统崩了”,中医怎么看?《黄帝内经》讲得明明白白:暑邪入体,伤津耗气,扰心神,闭窍神昏。一个“暑”字,足够要命。
可怕的是,它来得悄无声息。不像感冒有点预兆,热射病直接就是“闷棍一击”,你还没反应过来,人就已经昏了。你以为只有在工地、操场、厨房才会得?错。家里不开空调,封闭空间、闷热天气,一样能中招。
很多人误以为“中暑”跟“热射病”就是换个说法。错,差得远了。中暑分级,轻的叫先兆中暑,重的才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核心体温高于4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昏迷抽搐都不是夸张,是常见表现。医学文献统计,热射病死亡率高达30%~70%。它不是“吓唬吓唬”,是真能出人命。
那热射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说白了,就是身体“散热系统”崩了。西医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的汗腺、血管、神经系统一起罢工。
本来该出汗降温,结果汗出不来、血压掉、心跳乱。这时候,器官一个个跟着出问题,肝肾脑一块儿“宕机”。
中医怎么看这个事?中医不讲“热射病”这四个字,它用“中暑”“阳热亢盛”“暑邪入里”这些概念来解释。热邪重了,津液耗尽,气机不畅,神明被扰。

尤其是“阳盛之极,反为阴胜”,一旦阴液被伤,身体再无自保之力。
但别以为这只是老年人的事。看看最近的病例:深圳,一个20岁的健身教练,在没空调的训练房带课,连着两节课后突然倒地,送医时体温40.5℃,抢救48小时才脱险。
年轻不等于免疫,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通通是高危。
再说件真事。2022年夏天,南京一位外卖小哥为了赶单,中午顶着40℃高温连续骑行3小时。
送完最后一单,他靠在电线杆旁休息,几分钟后倒地,目击者报警。送医时,他已无意识,体温42℃,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幸离世。
热射病早期有啥表现?别等晕了才慌张。前兆包括:头晕、头痛、恶心、皮肤干热无汗、心跳加快、意识模糊。

如果你在高温下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整个人像被蒸笼包着”,赶紧离开现场,立即降温。
中医有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高温天就是“邪气当道”的时候,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别硬撑、别较劲,命要紧。汗出如雨不代表你没事,反而可能是“津伤将竭”的信号。这时候喝点淡盐水、生脉饮,不是玄学,是补气养阴、救急之举。
那到底该怎么防?西医讲科学降温,通风、补水、穿透气衣物、避免剧烈运动。中医讲因人制宜,人阳虚就别贪凉,阴虚就别晒太阳。体质不同,策略不同。别一味学别人,得看自己“寒热虚实”。

饮食也有讲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解暑。西瓜虽好,寒凉太重,脾胃虚寒者吃多反伤阳气。绿豆汤虽解毒,但过量易伤中焦。推荐点靠谱的:冬瓜薏米、荷叶粥、金银花茶,清暑利湿又不伤正气。
心理层面也别忽略。高温天,人容易烦躁、焦虑,情绪与气机互为影响。中医说“心主神明”,夏天要“静养心神”。别一热就发火,别一烦就失控,情绪失调也是诱因之一。
社会层面呢?高温预警制度、公共场所的避暑设施、工作场所的高温补贴落实……这些不是“添乱”,是保命的底线。一个城市真正的温度,不靠天气预报,是看它如何对待户外劳动者。

关于热射病,最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大家对它的轻视。很多人觉得“多喝点水就好了”,可水不是万能的。
你要是不及时降温,喝多少都白搭。人体核心温度一旦越过40℃,就像锅里的水烧开了,再倒点冷水也救不回锅底那层糊。
从公共健康角度看,高温气候已成常态。全球变暖不是新闻,是现实。城市热岛效应、空调依赖、绿地缺失,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别再以为“热死人”只是夸张,那是真的可能发生的事。

别拿命赌运气。热射病不是“中暑2.0”,是“命悬一线”。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千万叮嘱别在午后外出,别觉得“我以前也晒过没事”就掉以轻心。身体的极限,不是靠经验判断的,是靠科学认知的。
说到底,命值钱,凉快点不丢人。别硬撑、别逞能,高温天最体面的姿态,就是“躲着点儿”。该喝水喝水,该歇着歇着。别让热射病用命来教你道理。
如果你看到这儿,有点慌了,那就对了。不是为了吓你,是为了提醒你。天热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命是自己的,别让一个“热”字,把自己送进ICU。
如果觉得文章说得有点道理,就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你身边那个“天再热我也不怕”的朋友吧。关注健康,不是矫情,是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王志强.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策略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10):1183-1186.
[2]刘文波,李晓霞. 中暑与热射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4,31(03):251-254.
[3]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温天气健康提示与防护指南.(2023-07-01).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王志强.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策略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10):1183-1186.
[2]刘文波,李晓霞. 中暑与热射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4,31(03):251-254.
[3]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温天气健康提示与防护指南.(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