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应对跑步厌倦期,长跑10+年跑者为你支招?

你好!作为一名跑了10年的老跑者,我非常理解你正在经历的跑步厌倦期(也常被称为“跑步倦怠”或“跑步平台期”)。这几乎是每个长期跑者都会遇到的一个阶段,不必过于焦虑,它是身体和心理调整的正常信号。以下是我结合十年经验,为你总结的一些科学应对方法:
"一、 认识厌倦期,调整心态是关键"
1. "接纳而非对抗:" 首先要认识到,厌倦期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能是身体需要休息、调整训练强度或内容,甚至是心理上的疲惫。不要一味地强迫自己继续高强度训练,这往往会适得其反。接纳这个阶段,把它看作是整个跑步生涯中的一个正常环节。 2. "降低预期,享受过程:" 在这个阶段,不要过分关注PB(个人最好成绩)或跑量目标。试着重新找回跑步的乐趣,享受每一次出门跑的风景、呼吸和身体感受。哪怕只是慢跑5公里,也比强迫自己跑10公里却充满痛苦要好。 3. "倾听身体的声音:" 学会区分正常的肌肉酸痛和潜在的伤病信号。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肿胀或其他异常,应立即停止跑步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二、 科学调整训练计划"
1. "主动降低跑量(Tapering):"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即使你感觉不到强烈的疲惫,也可以有计划地、

相关内容:



本人长跑了10多年,一年总有那么几天,特别不想跑步,大概就是所谓的厌跑期。


厌跑期是跑步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倦怠状态,不仅初跑者容易产生厌倦期,即使是资深跑者或专业运动员也会产生。


情绪通常表现为对跑步失去热情,不想跑、不愿跑,反感跑。通过科学调整和心态管理,是可以顺利渡过跑步厌倦期的。


一、调整跑步方式打破单调感



调整固定跑步模长期固定的跑步模式,机械性重复,容易让人乏味,可将原本的‌固定配速或距离改为间歇跑、变速跑‌,增加挑战性。也每周安排1~2天低强度轻松跑,减少身心压力,避免因疲劳积累产生抵触情绪。


更新跑步线路增加新鲜。长期重复同一路线易引发枯燥感,尝试探索新路线,如公园绿道、城市景观区或郊小径,新鲜感能重新激发跑步兴趣。也可晨跑夜跑交替进行,若受天气影响或出于安全考虑,可室内跑步机


交叉训练替代部分跑步。可用游泳骑行、瑜伽或球类运动等中低有氧强度运动替代部分跑步。交叉训练既能维持体能,又可减少关节压力,同时打破跑步枯燥


灵活调整强度与周期。关键是降低跑量和配速,如果厌跑期强行进高强度跑步,反易加剧疲惫,如果改为轻松跑或健走,容易坚持好运动习惯。


二、适当进行心理激励

设立新目标报名一场半或10公里趣味跑,通过赛事倒逼激训练动力。完赛后的成就感能抵消大部厌跑情绪。


进行自我激励。达成阶段性目标(如月跑量100公里)后,奖励自己一跑鞋、运动手表等装备,或看场电影,吃顿美餐,或出去旅游等,适当的物质激励可转化为跑步驱动力。


记录成长轨迹。使用跑步APP记录里程、配速变化,厌跑时翻看历史数据,能直观感受长期跑步的进步,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强化自我认同,增强内动力


三、借助社交力量激发跑步兴趣


可加入跑团或约伴同跑。独自跑步易陷入孤独,而跑友间的互相督促、闲聊能大幅提升趣味性,强化跑步认同感归属感。


分享跑步体验。将沿途风景、跑步轨迹,或跑一些有特定意义的轨迹、图形,分享至社交平台,收获互动反馈可增强持续跑步的正向反馈。


四、科学休息恢复



允许自己暂停下。厌跑实际是身体发出需要休整的信号,彻底休息3~7天不会明显降低体能,反而能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伤病或心理崩溃。村上春树也感:“不想跑时才更应该跑”,但不是硬


分析厌跑根源。厌跑情绪不一定是跑步引起的,工作压力、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跑步倦怠。应针对不同情况,调整跑步计划。



结语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透分析了跑步倦怠与坚持的辩证关系:“跑者蓝调”之后,往往迎来更澄澈的热爱。



厌跑期每个跑者都会经历,专业运动员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己,无需自责。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跑不是放弃,而是身体发出需要休息或调整的信号,需要换种方式再出发。

当然,如果是心理抑郁等带来的厌跑,应咨询医生,积极干预治疗,这是心理问题而不是跑步的问题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