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玩一族

"Phone玩一族" (fēn háo wán yī zú) 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中文词语,用来形容那些"非常沉迷于玩手机的人"。
这里是对这个词的分解和解释:
1. "Phone (fēn)": 手机 (shǒujī) - 指的是手机。 2. "玩 (wán)": 玩 - 字面意思是玩,但在这里更侧重于“沉迷”、“花费大量时间”、“依赖”的意思,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它带有一种过度、甚至有些不务正业的意味。 3. "一族 (yī zú)": 一类人、一个群体 - 指的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习惯的一群人。
"所以,“Phone玩一族”可以理解为:"
"Mobile Phone Addicts": 手机上瘾者 "Smartphone Obsessed": 智能手机痴迷者 "Phoneaholics": (这个英文词更直接) 手机爱好者(但带有沉迷的意味) "People who are heavily engrossed in playing with their phones": 沉迷于玩手机的人
"这个词通常带有以下含义:"
"批评或调侃": 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玩手机,以至于忽略了现实生活、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的人。 "描述现象": 有时也仅仅是描述一种社会

相关内容:

前言

接近半年前收来的三星Galaxy Note Edge,一直懒码字,而且是旧机型,没动力写,拖到今天才发这个测评。

但毕竟2016年头三星发布了S7与S7Edge,延续S6、S6 Edge、Note5、S6 Edge+的双曲面,之后的Note6、S7 Edge+肯定也会延续,所以作为三星试水且之后不再沿用的唯一一款单曲面机型,还是值得讨论的。由于很多用户肯定没注意到单曲面与双曲面屏,其实在分辨率与UI上都有明显区别......

不同于网上该款机型的其它测评,本篇为我深度使用后的见解,讨论的是一般用户不会留意到问题,尤其对于打算买三星曲面屏机型的用户也许有帮助。

一、当时的机型选择原则

作为深度玩家+煲剧用户,再加上对摄影、色彩有重要求,首选并非苹果,而是安卓旗舰机型,然后锁定到三星Note系列,其100% NTSC高色域2k分辨率super Amoled大屏正是首选原因。当时刚好是2016年头,三星新发布S7/S7 Edge,本打算收部Note 5,水货市场、二手市场价格也已经非常低,而且以往业界对三星偏色问题的吐槽,每一代都越改越好,配合其高色域,并且Amoled屏特典,屏幕色彩真是超赞!而且刚好跨入64位旗舰cpu和系统的新代,是非常好的选择。然而,S6、Note 5这一代却阉割tf扩展,而且机身仅有32g,实在是最杯具的一代,尤其对我这种重度使用用户而言。而事实上,S7/S7 Edge从新增加支持tf扩展,就知道市场用户对大容量的需求,无可口非。回观再上一代的Note 4与同代的Note Edge,屏幕上已经是新改进的一代,上2k屏,而且偏色问题比上一代又有大改善,支持tf扩展,唯一缺点就是高通骁龙805为32位末代旗舰,是800/801之后的过渡产品,而且仅有3g内存(凑合够用,但当然64位+4g更佳)。所以最后锁定收这一代机型。

Note Edge作为三星首款试水曲面屏,与Note 4同代,我的使用习惯中煲剧占据了不少时间,而且高清资源不在少数(我同时是一名高清玩家+电影收集控),对于曲面并不刚需也兴趣不大。本打算偏向Note 4,但了解多个版本,都不符合我所需的“要么支持单卡移动4g,要么双卡支持联通4g”+32g机身的要求(为何机身必须要大容量,而不能只依赖于扩展,这里就不再进行解释了...)——外国地区各个版本均不支持移动4g;国行公开版是双网通4g但只推出过16g机身版;而国行联通版有出过32g机身,但二手市场根本找不到。所以就放弃Note 4,目标转移到价格相差不大的Note Edge上(新推出时,差价超过1k),直接锁定国行公开版N9150即可——双网通+32g机身,唯一缺点是单卡,不能依赖X宝廉价联通上网卡+最低价移动4g套餐的组合,每个月都要增加大概¥20的叠加包费用就是了。

评论

二、使用与测试前的准备

作为多年玩家以及写测评的坚持和习惯,机到手,系统立刻升到最高版本+刷Recovery、开Root。

卖家已刷5.01系统,我拿回来再刷了一下CWMRecovery+SuperSU+开Root就行,这些现在都是小菜一碟的简单事情。由于是国行版,没有自带google运行环境,作为玩家,这一项也是必装,用最新版谷歌安装器即可,然后检查Play商店、GAMELOFT是否可用,Google设置里设好相关同步选项,注意首次登陆google账号需要翻墙(前两年我用S4的年代不需要),随便开个6vpn之类的试用账号,登陆一下就行,之后不用vpn也不影响同步。

评论

1.物理屏幕——

作为三星首部曲面屏手机,直面+右面单曲面,物理上是整体一块屏,5.6寸2k 16:10 2560*1600。

刻意与Note系列(例如同代Note 4)尺寸区分,做成5.5寸+曲面=5.6寸。Note系列1代5.3,2代5.5,3代打后都是5.7。原因除了区分定位、还考虑因加宽而影响握感,所以既然宽度比同代Note 4大,尺寸就必然要减少。

握感上,与5.7屏基本一致,起码在使用后盖而非皮套的情况下,手小的我也感觉没问题。问题在于增加了担心右侧栏会有误操作,尤其是侧栏上有电话、短信功能。

至于单手操作问题,本来达到5.5寸以上,就已经不要指望单手操作了。缺点是其单手操作的缩小界面,其启动方式是从右边缘快速滑左再滑右,这个识别率很低,体验感差。相反,当你处于图案锁屏状态下,假如你的锁屏图案也有左右滑动的路径,就会误操作而触发单手界面。在使用一周之后我就把该功能关闭。

从曲面的角度看可看出屏幕漏光,这是现在技术能力范围内的正常现象,所以我认为暂时也不可能把曲面做得太大弧度,对使用上也没有意义。

2.单曲面与双曲面的区别——

S6 Edge、S6 Edge+、S7 Edge以及之后准备跟Note 6同时推出的S7 Edge+,虽然是双曲面,但做法完全不同,是把标准1692560*1440分辨率做成双曲面,所以曲面不及Note Edge的单曲面明显。而Note Edge实际上整体是16:10的2560*1600分辨率,而且单曲面弧度非常明显。

评论

UI的操作也已改变。Note Edge取消主界面下方的固定app栏,把常用app(电话、短息、相机...)移到曲面栏上;而双曲面回复下方固定栏,曲面用于弹出快捷app栏。

而看高清视频、玩游戏...Note Edge与使用app时情况相同,主画面占16:9,画面从直面覆盖到曲面的一部分,剩余曲面2560*160部分就是黑边+默认的Galaxy Note Edge字样。对观看会造成一些影响,还好这个影响不算太大。

评论

评论

而S6 Edge等双曲面,由于16:9的比例铺满两边曲面,尽管弯曲程度不及单曲面,但我认为体验感相比Note Edge更加不佳。

3.UI

逻辑理解为2屏,5.52k 169 2560*1440平面屏+2560*160曲面屏。注意:实际上169部分实际已超出平面部分,延伸至曲面,所以任何竖屏app的右边、横屏游戏或视频的上边,实际要触及曲面部分,视觉和操作上算是形成新体验。

评论

而曲面栏的弹出,注意!实际占用超过2560*160分辨率,而刚好铺满曲面部分。所以细心研究一下,会发现这其实是非常微妙的设计。

当进入应用程序界面或任何app,曲面栏会收起,app主画面分辨率占用其实是超出平面屏的2560*1440,占了曲面一部分,曲面剩下面积就黑屏显示Galaxy Note Edge字样(默认字样,可修改),这应该是为了提高平面屏与曲面屏的融合感,提升用户体验感。

相比直面屏,右边缘稍为提高点击操作感(适应和习惯问题,也可能有用户觉得反感)。

power+home键截屏是2560*1600(16:10)整个屏的内容。

Note 4的UI界面是5*5图标,而Note Edge是4*5。个人感觉后者更舒服干净,作为玩家,我经常测试很多app,所以我安装的app很大量,但习惯使用文件夹分类,所以并不需要5*5密密麻麻的排列。

app的相关提醒,例如微信新消息、屏幕新截图、蓝牙新接收文件,都不在顶部提示,而在侧边栏,注意是提示消息是横向的。一般UI让用户习惯了顶部出现提示,现在要稍为适应下,但“学习成本”和“学习难度”不大。缺点是由于弹出侧边栏,会稍为遮挡16:9部分的右侧。微信的消息提示建议不要开,因为除了在侧栏显示(相当于其它UI的顶栏)之外,还会出现大块栏的信息提示。

一只手指按住直面,另一手指拨动曲面,会出现曲面单色提示栏。

评论

曲面侧栏专用的设置及界面,具体请看截图——

可以添加主界面的侧栏,添加后在主界面左右拨动切换,这就是该款手机在UI上最明显的特色和新体验。当然,可下载的侧栏有限,有些还要收费,而且每个侧栏固定的图标和功能基本不能编辑。

注意,首次按home键回到主界面,在主界面下再次按home键会把侧栏回到默认第一条,所以不用担心侧栏添加太多后回到第一常用侧栏会麻烦。

可以修改“我的风格”,这是锁屏时的侧栏效果,只有3款可选择。

夜间始终则可以唱时间显示单色侧栏,但只有时间显示。

可对2560*160的黑边进行文字编辑。

“在左侧使用曲面侧屏”功能则是提供给左手用户使用,但开启后,屏幕180度倒转、3大按键将以虚拟键方式显示,怪异的是由于手机要倒转使用而实体home在顶部、倒立的SAMSUNG logo在下方。几乎没有用户会使用。

掀背卡夹的侧栏就是指使用皮套后显示的侧栏,也只有4种可选。

评论

评论

4.贴膜难度——

只能贴软膜,类似汽车防爆膜,不能贴硬膜(以往常用那种),也不适合帖玻璃膜(现在主流,但该机型的对应玻璃膜只能做直面,曲面部分露出,而且有种不连贯的手感)。

软膜很容易花!而且不及硬膜丝滑,习惯之后就好,但点击时细心体会能感觉到其软感,所以不及硬膜相应迅速(机械键盘玩家应该能理解,普通用户可忽略)。

评论

软膜相对比硬膜、玻璃膜难贴。我测试过2种软膜,选购建议买非完全尺寸的,小一点点反而是最好的,否则非常容易出界翘起;而且外面那层(No.2要撕走的外膜)必须相对硬一些,中膜要相对足够粘力而不会被外膜撕走时带起。

贴膜时,注意屏幕左边缘其实也是轻微弯曲的,先靠左边缘贴,最后贴曲面。

5.皮套对单曲面屏的革新体验——

皮套正面刚好覆盖直面区域,留空曲面。因为UI里面,曲面有专为皮套而设计的侧栏。这是该机型的特色卖点,所以没有开窗口的皮套和对应界面。

评论

我个人而言,不喜欢皮套,不仅是三星。一来变厚(要用就当然用厚的才有质感,薄的那种很废,还不如不用);二来影响平常从口袋里掏出并快速截屏使用的爽快感,拍照时还不能把皮套正面折叠到背面更加不爽。

机身背面左中部的竖直3个触点用于皮套翻盖,皮套上有对应触点。机身背面右上角的2个触点则用于安装无线充电,有空我入手一个再演示一下。

评论

来电、闹钟分为2种情况:1.待机或者没有使用任何app的情况下,显示一般来接界面;2.皮套盖住,或者正在使用app的情况下,以侧栏方式显示。

评论

6.忍不住要赞叹全三星系列的高色域屏——

100% NTSC色域,Amoled屏,一直是三星的强项与特色,我喜欢三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屏幕,其它都是次要的,上面已经提及过,就不再重复。

由于是在忍不住要再次赞叹其屏幕,所以转发几张专业测试图,展示一下其屏幕专业参数,包括亮度、色温、色彩范围(包括了色域、偏色程度)等。

评论

评论

评论

只是转发的参数图,具体不再展开讨论,请看其它网上测评。

四、其它方面——

1.机身颜色

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机身,其它手机只要是外观质感做得都不错的机型,我倾向喜欢白色,但这款我偏向喜欢黑色。当然,某些入门机,例如红米Note2,因为后盖太塑料,所以白色实在不好看,灰色反而有点金属色感觉。

而我收这款机的时候没有太在意颜色,只是成色、价格、方便同城面交(方便我现场检查)的可交易的不多。

为了美观与手感,屏幕左侧其实也有弧度的,也就是2.5D玻璃。加上上面提过的,更加说明这款机型贴膜注定要使用软膜。

后盖与皮套其实都是单曲面的,整体设计就有点像一片树叶的形状。当然,没有细心观察的话,一般都看不出来。

在已解锁屏幕的情况下,从台面拿起、单手握持都担心有误操作的危险。而打机握持的情况下会感觉刺手,主要体现在无名指、尾指,而平常的使用习惯中,包括坐地铁时单手横持看电影却不会有这种感觉。

还有一点,这种特殊的外形设计,习惯戴套的童鞋,只能选择皮套,没有对应的保护盖、硅胶套、软套等。而我个人是习惯不用皮套,只用后盖+裸奔的,当然,膜还是要贴,但正如上面所说,只能贴软膜,并且由于容易刮花的特性,换膜的频率比硬膜、钢化玻璃膜高得多。

评论

3.机身厚度与重量

使用后盖而非皮套的情况下,实测机身厚度大概8.5mm(官参8.3),重量174g,对比近几年的主流手机,算是厚重,但可以理解和接受,毕竟要做曲面屏+从这一代开始使用金属机身(之前已被用户吐槽了N代)。如果加上皮套,厚度几乎翻倍,拿在手中的感觉也重了不少,这对于喜欢该质感的商务人士来说就可能是优点,而且Note系列本来就定位商务,只是我个人并不感冒,在坚持使用了一个星期皮套之后还是坚决换回后盖。

由于曲面屏关系,视觉上看外观会感觉明显厚,而且比S6 Edge等之后的几款双曲面要明显。实际握感上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

所以我在用上一代S4韩版的时候可谓非常轻薄,其机身散热不良问题,与这点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我使用的韩版是高通骁龙800更甚。

评论

4.传输文件

拖电影进手机提示是否转换格式,如果转换就会变成wmv格式,适合自带播放器使用,而我一般都不喜欢转换格式,并且使用第三方播放器如vplayer、moboplayer。这一点跟iphone类似,区别是iphone必须使用itune或者其它第三方同步软件进行传输并且强制转换格式。

评论

5.硬件模块:

S5开始改金属边框,并且不会有早期金属机身安卓机的影响NFC的问题。

S5开始,在home键上增加滑动式指纹,这是三星特色。但实测发现其识别率实在低,体验感差,坚持使用一周后我改回使用9点图案式解锁。而苹果或者其它厂商使用的按压式,不管正面还是背面,体验感都非常好,不存在该问题。

S5开始加入了脉搏仪功能,是首部具有该功能的移动设备,Note4、Note Edge当然也延续。而Apple Watch、小米手环光感版等都在其后。

总体来说,三星一向是在S系列上对cpu或者内存进行“阉割”,然后在半年后推出的Note系列上完善,但其它硬件模块每一代基本都是齐全厚道的。唯一我认为最鸡肋的就是其滑动式指纹。

6.按键设计:

由于迁就右侧曲面,5寸以上机型把power键做在右侧大拇指位置的主流做法被舍弃,移回以前常置的顶部,关屏有点困难,但由于亮屏可以用实体home键,并且已经成为很多用户的习惯(例如iphone),所以这个体验感的影响勉强可以接受。

为了保证home键让左右手都方便触碰到,其位置是置于手机整体宽度的中间,home键两边缘距离手机左右边缘都为3.3cm。而并不是脱离曲面,直接往直面上放置中间,这样既不美观也不实用。为了整体一致,上部SAMGUNG logo同样。

评论

7.跑分与配置:

简单跑了一下安兔兔,仅6w5+分,对比这两年快速发展的千元入门机,mtk都能达到甚至超过,但对于高通骁龙805来说是属于正常分数。而且我经常强调一点:旗舰cpu与入门cpu在游戏处理、视频解码等能力上还是存在绝对优势,mtk的确发展非常快,也区分了高低端,但总体来说还是无法与高通这位占据大半壁江山的王者相比的。

评论

评论

8.发现某些app无法安装的bug:

香港地铁官方app“MTR mobile”安装失败,从pc官网或其它不同渠道、手机不同的电子商店下载的都不行。但在小米Note顶配版(2k屏2560*1440)上测试则无问题。另外测试了两款第三方港铁软件,“港铁向导MTR Tourist”同样不行,而“港铁行车咨讯”就无问题。然后在使用过程中还发现过其它app有出现过类似情况。

以我理解,新近一两年的所有app基本都是按16:9设计,即使2k分辨率也是必须兼容的。三星Note Edge在运行app时也只是占用了2560*1440的分辨率,剩余的2560*160分辨率是留空的(默认是显示Galaxy Note Edge的logo),既然小米Note顶配安装该款app无问题,理论上应该不存在app分辨率bug。暂时我还搞不清楚技术原理,请高手指点。

9.摄像头:

SONY IMX240,1/2.6的cmos,最大分辨率5312*2988(1600万,16:9)、次之3984*2988(4:3)、再次之2976*2976(1:1)。我个人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喜欢研究器材,我曾总结过SONY IMX全系列cmos,并且以我对手机摄像头的认识和经验,我是支持“手机拍照画质受cmos、算法影响因素大,收镜头影响因素较小”的说法,毕竟手机的镜头是几片构造简单的玻璃,更不会有单反级镜头的ED、萤石。从该结论来看Note Edge,画质我个人认为相当不错了,可以说明主要得益于IMX240,其次是三星的算法还不错。

上代S4、Note 3在用的1300万,最大分辨率4128*3096(4:3),然后S5、Note 4、Note Edge以及下代S6、S6 Edge、Note5、S6 Edge+仍在使用IMX240。从一点上来看,S6这一代没改进,比较坑爹,所以再一次说明为何我放弃了收一部Note5的原因。

闪光灯亮度足够大,但为单灯暖光,希望后代跟国产机那样改双灯双色温。就算只能做单灯,个人认为白光比黄光适用性更广,各方便后期改色温。

10.快充功能:

上一代Note3是使用usb3.0标准的micro-usb口,这一代开始“回到正轨”,取消Note3那个少众需求的接口,直接使用高电压高电流的高通快充技术。要先打开或关闭选项再插线。根据高通的快充2.0标准,使用5v2a或者9v2a充电头都支持快充。当不支持的情况下,屏幕会不断闪烁。

评论

五、不打算详细测试以及描述的功能——

1.Spen笔,三星Note系列已经是第4代,所以其功能我就不详细测评了。

2.这款机型的据闻有几款专用游戏是为其开发的。一般的app,包括游戏,只占用其2560*1440的分辨率,剩余的2560*160的分辨率只留一条黑边,默认显示Galaxy Note Edge字样(可以修改)。而专用的几款游戏是占据全屏幕,把黑边改为几项游戏提示内容。但毕竟这功能对于整个手机行业来说并不是通用功能,并且简单,所以我就不去找那几个游戏测试了。

3.其它网上测评都有提过的,我都不再重复提,没有意义。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