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 Bar引入了压感功能后,苹果在MacBook上的下一步很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交互体验、增强专业性和个性化:
1. "更丰富的专业级控件:"
"视频编辑与图形设计:" Touch Bar可以显示时间线、波形图、颜色选择器、画笔粗细/压力模拟、图层控制等,让剪辑师和设计师在不切换应用的情况下更高效地工作。
"音乐制作:" 显示音轨、虚拟乐器控制(如音量、声像、滤波器)、鼓机节拍器等,实现更直观的音乐创作和混音。
"编程与开发:" 显示代码片段、调试器控制(步进、断点)、版本控制操作(提交、拉取)、终端常用命令等,提高开发效率。
2. "更智能的通用功能:"
"更复杂的媒体控制:" 除了基本的播放/暂停、音量调节,可能加入播放速度调节、选段跳转、循环播放模式选择等。
"更便捷的系统操作:" 显示通知中心快捷入口、日历事件、专注模式切换、屏幕亮度/色温调节的更精细控制、电池/网络信息等。
"窗口管理增强:" 可能加入切换空间、分屏、窗口大小调整的快捷控制。
3. "个性化与自定义:"
相关内容:

最近关于 MacBook 要上触控屏的话题被讨论很多。一方面有人发现 macOS Big Sur 中很多 UI 设计都在为触控操作做优化,比如按钮间距变大,控制中心中加入类似 iOS 的滑块设计。有人在 Mac App Store 中还发现了疑似触控操作的动画。国外开发者将搭载 Big Sur 系统的 Mac 电脑外接至触屏显示器,经过调试后发现可以正常进行触控操作,这说明系统内部是留了接口。更有说服力的佐证是,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 电脑上,iOS 应用可以直接运行,如果加入触控操作简直是再合适不过。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比如把键盘面板换成触控屏?

Touch Bar 只是过渡,未来属于触摸键盘
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你在 MacBook Pro 系列上看到的 Touch Bar,就是在用触控操作代替功能键。它缺失了手感,换来了自由度,评论呈现两极分化。像截图这样的操作本来需要复杂的快捷键完成,利用 Touch Bar 可以方便很多。苹果的自带应用、第三方应用也能适配 Touch Bar,比如在 Safari 中直接点击 Touch Bar 中的标签页进行切换,在 Photoshop 中像浏览照片一样拖动查看历史操作。



苹果苦传统键盘久矣
在笔记本电脑上,传统键盘最大的原罪就是阻碍轻薄化趋势,因为想要手感就得留空间提供段落感,想要轻薄那就得牺牲掉手感。2015 年苹果第一次推行「蝶式键盘」,带来了极致轻薄的 New MacBook,然而这一决定在之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概念图来自:Behance @Daniel Brunsteiner
在官方指南中,苹果一再强调「Touch Bar 是键盘和触控板的延伸,而不是屏幕」,其他要求还包括:- Touch Bar 不应该显示警告、信息、滚动和静态内容,或者任何分散用户注意力、影响工作的内容。
- 避免使用动画。Touch Bar 是键盘的延伸,用户不喜欢在键盘中出现动画。
- 颜色的使用尽量素雅、轻量。通常情况下,Touch Bar 的外观应该和实体键盘一样。

概念图来自:Yanko Design
触控屏 MacBook 不会来得很快
关于笔记本电脑形态的探索,其实 PC 阵营已经尝试过很多种方案了,触控屏、触控键盘、分离式...... 然而这些产品没一个能成为主流,甚至沦为「鸡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问题。
Yoga Book 2
人们对苹果的触控屏 MacBook 抱有期待(更多是好奇),很大的原因就是苹果对生态的把控力、影响力极强,从这次 M1 芯片的 Mac 电脑就能看出来。未来如果苹果下定决心要「改变」什么东西,一定是从产品形态、系统、生态,全方位发力。当然这样的决定不会突然出现,就像 Touch Bar 的尝试一样,吐槽归吐槽,但影响不大,还能测试市场反应。苹果就像是推墙前先抠缝一样,边探索边改进,最后「大锤」搞定。
本文作者:刘丢丢
责任编辑:SeaGreen
本文首发于极客之选,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