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以下是为家长梳理的6种孩子网络世界中常见的危险行为,以及相应的规避建议:
"引言"
互联网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娱乐休闲的大门,但同时也潜藏着各种风险。作为家长,了解孩子可能陷入的网络危险行为,并采取有效的引导和防护措施,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需要规避的6大危险行为"
1. "危险行为一: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Sha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表现形式:" 在社交媒体、游戏账号、论坛、聊天软件上公开或半公开地分享姓名、年龄、住址、学校、电话号码、照片、视频、家庭情况、出行计划等敏感信息。
"潜在风险:" 被不法分子获取后,可能用于身份盗窃、电信诈骗、线下骚扰、勒索甚至更严重的侵害。
"规避要点:"
"教育孩子:" 强调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将其比作“数字身份证”,告诉他们哪些信息绝对不能透露(如住址、电话、密码、父母信息等)。
"检查隐私设置:" 定期检查孩子使用的社交平台、App的隐私设置,将其调至最严格。
"示范作用:" 家长自身也要注意在网络上保护个人信息。
2. "危险行为二:轻信网络陌生人 (Trusting Strangers Online)
相关内容:
1. 在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包括网络密码 。
⚠️禁止孩子在网络分享个人信息,像账号密码、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这些信息是“网络身份证”,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冒用身份,威胁孩子和家庭安全 。
2. 回复陌生人的邮件、短信或消息 。
⚠️不许回复陌生人邮件、短信、消息 。网络陌生人身份难验证,看似普通的问候,可能是诈骗、诱导陷阱的开端,比如借“中奖”“求助”套取更多信息 。
3. 开启位置共享 。
⚠️关闭位置共享功能 。孩子开启位置,相当于暴露实时活动范围,易被别有用心者跟踪,给人身安全埋下隐患 。
4. 点击链接,打开附件,或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
⚠️拒绝点击陌生链接、附件,不接受陌生人礼物 。链接和附件可能藏病毒、钓鱼程序,会窃取设备信息;陌生人礼物多是“诱饵”,目的是获取孩子信任后实施不良行为 。
5. 同意和在网上认识的人见面 。
⚠️严禁同意与网友见面 。网络社交形象和真实情况有差距,见面可能让孩子陷入危险场景(如被拐骗、遭遇暴力),即便孩子觉得“对方很友好”,也不能冒险 。
6. 用假出生日期来获得使用应用程序的机会 。
⚠️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等法规,对13岁以下儿童信息有特殊保护。造假会让孩子接触不适合内容,且使自身数据暴露于违规收集风险,破坏网络对儿童的保护机制,还可能让孩子无意识违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