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古文观止》中《臧僖伯谏观鱼》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臧僖伯谏观鱼》"
"原文:"
公将如观鱼于棠。臧僖伯谏曰:“昔者交王之臣尹佚有言曰:‘君子曰,古之人,贵有常性,贵尚变通,不贵非常之变。’今君以诸侯之尊,而观鱼于棠,非礼也。夫诸侯之有宗庙社稷,非为观鱼也。诸侯有宗庙社稷而制之,非为观鱼也。夫社,所以神地也;宗庙,所以祀明神也。夫明神者,非人实亲,非德不立。故君子以为远祸也。君行非礼,臣不敢谏,则君有过矣。君曰:‘吾将观鱼,谁敢谏?’臣曰:‘敢。’”
公曰:“吾何过?”对曰:“夫礼,天事也;非礼,非天事也。君子不为非礼,不夷非礼。今君为诸侯之长,有先君之宗庙社稷,而弗临,而曰‘吾将观鱼’,非礼也。君非礼,臣不敢不谏。”
公曰:“吾知之矣。吾将如棠
相关内容: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坚持读书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思维更敏锐,心灵更丰盈。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提升认知,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境中获得力量。读书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使人不盲从、不浮躁。长期积累,知识会内化为气质与修养,让人谈吐有度,处事从容。无论是专业精进还是心灵成长,读书都是最可靠的投资,终身受益。
如果远方的你也喜欢读书,那我们一起读书吧,也欢迎你分享你正在读的书。

今天是读到《古文观止》第四篇<臧僖伯谏观鱼>,本文说的是,鲁隐公打算去远离国都的棠地观看渔人捕鱼的活动,臧僖伯认为这样率性任意的行为不合礼法,是自乱其政。但隐公不听劝谏,以公务为名前往,最终被史书记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1 。
臧僖伯谏曰 2:“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3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 4,所以败也。故春蒐 5,夏苗 6,秋狝7 ,冬狩 8,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9 。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10 ,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11,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12,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注释
鱼:通“渔”,捕鱼。
臧僖伯:鲁国公子。
轨、物:法度和礼制。
亟:屡次。
春蒐(sōu):指在春天猎取没有怀孕的野兽。
夏苗:指在夏天猎取危害庄稼的野兽。
秋狝(xiǎn):指在秋天出猎。狩:围猎。
振旅:整顿军队。
文章:花纹和色彩。
俎(zǔ):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器皿。
皂隶:差役。

译文:
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邑观看捕鱼。
臧僖伯劝谏说:“一切事物,不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相关,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兵器,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国君是使臣民行为符合于法度和礼制的人。所以,通过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规范是否得当称为正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明等级文彩称为礼制。不合法度规范、无关礼制的行动则称为乱政。屡次实行乱政,就会导致衰败。所以春夏秋冬的田猎都是在农闲时讲习大事的行动。每三年出城进行大演习,进城便整顿军队,而后到宗庙宴饮,祭告宗庙,清点军用器物,计算田猎的收获。这是为了显示车旗器用上的文彩,区分尊贱,辨别等级,顺序排列长幼的次序,演习上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放进祭器作为祭品,皮革、齿牙、骨角、毛羽等物不能用来制作装饰祭器,国君就不必亲自去射取,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产品采收,一般器具材料的取得,这是差役们的工作,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不是国君应该管的。”

原文:
公曰:“吾将略地焉13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14”,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略:巡视。
矢:通“施”,陈列。
译文
隐公说:“我准备巡视地方。”于是去了,在那里陈列各种捕鱼的器具,加以观赏。
僖伯托病不随行。
《春秋》上说“公矢鱼于棠”,认为这种行为不合礼法,并且讽刺鲁隐公跑到那远离国都的地方去观看捕鱼。

《臧僖伯谏观鱼》知识结构
1. 背景信息
出处:《左传·隐公五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
人物:
鲁隐公:
鲁国国君,欲观鱼游乐。
臧僖伯(臧孙达):
鲁国大臣,以礼制劝谏。
事件:
鲁隐公欲到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劝阻,但隐公不听。
2. 核心内容
隐公的行为:
“公将如棠观鱼者”——准备去棠地观看捕鱼(实为娱乐)。
臧僖伯的谏言(核心论证):
1. 君主职责(“纳民于轨物”)
君主应引导百姓遵守礼制法度。
2. 礼制规范(国君的活动范围)
军事(“讲事”)、祭祀(“礼”)、朝聘(“朝”)是国君的正事。
捕鱼(“矢鱼”)是“皂隶之事”,非国君所宜参与。
3. 警告后果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违背礼制会导致国家混乱。
隐公的反应:
不听劝谏,借口“吾将略地焉”(视察边境)前往观鱼。
《左传》的评价:
批评隐公“非礼也”,并指出其行为不合礼制。
3. 论证逻辑
臧僖伯的劝谏采用“礼制—职责—后果”的递进式论证:
1. 礼制依据(国君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 职责对比(国君 vs. 官吏的分工)
3. 后果警示(乱政、失民心)
4. 思想内涵
春秋礼制观:君主行为应符合“礼”,不可逾越本分。
政治象征意义:君主的举动影响国家风气,需谨慎。
《左传》的史观:通过“微言大义”批评失礼行为,体现“礼崩乐坏”的担忧。
5. 文学手法
谏言的艺术:臧僖伯的劝谏逻辑严密,引经据典。
对比手法:国君职责(大事)vs. 捕鱼(小事)。
《春秋》笔法:
“公矢鱼于棠”——看似客观记录,实则暗含批评(“非礼也”)。
6. 相关拓展
同类事件: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鲁庄公“观社”(观看祭祀表演),曹刿劝谏。
儒家评价: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与之呼应,强调君主自律。
历史影响:
成为后世“君道”讨论的典型案例,强调“礼”对君权的约束。

关于文中提到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解析
(出自《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
1. 基本含义
这是中国古代君主四季田猎的礼制名称,各有特定目的,并非单纯娱乐,而是与军事、祭祀相关:

季节:春
名称:蒐(sōu)
主要活动:搜索、择取
目的 :训练士兵,选拔人才
季节 :夏
名称 :苗(miáo)
主要活动:除害护苗
目的 :保护农田,驱除害兽
季节 : 秋
名称 : 狝(xiǎn)
目的 :猎杀禽兽,为祭祀准备牺牲
季节 :冬
名称 :狩(shòu)
主要活动 :
大规模围猎 军事演习,备战守
2. 礼制依据
《周礼》:“中春教振旅……遂以蒐田;中夏教茇舍……遂以苗田……”
《左传》臧僖伯谏言: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强调田猎需在农闲时进行,且以“讲习武事”(军事训练)为核心。
3. 政治与军事意义
非娱乐活动:与隐公“观鱼”不同,四时田猎是国家大事,属于“礼”的范畴。
功能区分:
春蒐:检阅军队,选拔人才(“蒐”通“搜”)。
夏苗:保护农耕经济,体现“重农”思想。
秋狝:为秋冬祭祀准备祭品(“狝”意为杀戮)。
冬狩:大规模军事演练(“狩”即围猎,象征武力)。
4. 臧僖伯的论证逻辑
对比手法:
合法田猎(四时之礼) vs. 隐公观鱼(违礼娱乐)。
强调君主行为必须符合“礼”的规范:“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则君不射”。
5. 后世演变
儒家强化:汉代后更强调其“礼仪性”,淡化军事色彩。
唐代:仍保留田猎礼制,但逐渐形式化。
清代:木兰秋狝(康熙、乾隆时期)兼具军事训练与政治安抚蒙古的作用。
6. 关联典故
“蒐苗狝狩”:成为后世形容合乎礼制的君主田猎的固定用语。
批评滥用:如《诗经·齐风·还》讽刺齐襄公沉迷田猎荒废政务。
知识延伸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春蒐、秋狝、冬狩)。”
《国语·周语》:“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
此四词是理解古代礼制、军事、农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臧僖伯劝谏隐公的关键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