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揭开面纱:哪些大佬现身股东公司?哪项业务收入更高?

我们来梳理一下蚂蚁集团上市(虽然最终以“A+H”股上市形式实现,且主体是“蚂蚁科技集团”而非“蚂蚁集团”,但通常我们还是习惯称其为蚂蚁)时的关键信息:
"1. 哪些大佬现身股东公司?"
蚂蚁上市时,其股东结构非常多元,既有互联网巨头和金融巨擘,也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个人。以下是一些关键或知名的股东代表(请注意,股东会动态变化,以下为上市时的主要构成):
"阿里巴巴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作为蚂蚁集团的创始成员和最大股东,阿里巴巴本身是一家庞大的投资组合,其背后是马云等创始团队。虽然马云个人在上市后已卸任董事局主席,但阿里巴巴的控股地位和影响力毋庸置疑。 "腾讯 (Tencent Holdings Ltd.)": 投资了蚂蚁集团,是重要的股东之一。 "高瓴资本 (Hillhouse Capital Group)": 由著名投资人张磊领导,是蚂蚁上市前后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红杉资本 (Sequoia Capital)": 作为全球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国团队也持有蚂蚁股份。 "中金公司 (CICC)": 作为承销商,其也可能持有部分股份。 "其他保险资金、公募基金、外资机构等": 蚂蚁的上市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
"总结来说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8月25日晚间,正在谋求A+H上市的蚂蚁集团终于迎来了新的进展,其分别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公布招股申请文件,这一速度可谓“神速”,此时距离其首次公开宣布上市计划仅仅过去一个多月。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蚂蚁集团首次全面揭开业务大盘、营收情况等核心数据及未来规划的“神秘面纱”。

招股文件显示,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这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本次A股发行可引入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最高不超过15%。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向,即支持创新和科技投入、助力数字经济升级、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蚂蚁集团已经进入稳定盈利期,去年营业收入更是破千亿元。数据显示,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该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21.56亿元、180.72亿元及219.23亿元。

王忠军等大佬现身股东公司 上市后马云持股比例不超过8.8%

招股说明书公开了蚂蚁集团最新的股东持股情况,据悉,该集团控股股东为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分别持有约29.86%及20.66%的股份,两公司作为蚂蚁集团的员工持股平台,发行完成后,君瀚、君澳合计持股将不低于40%。

招股文件同时显示,马云个人持有26.77亿股蚂蚁股份,这意味着上市后其持股比例不超过8.8%,同时,马云还宣布捐出其持有的6.1亿股蚂蚁股份,委托杭州云铂未来捐赠给他指定的公益组织。

值得关注的是,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的2020年6月份,还向杭州君瀚增发了25438万股股份。

本次增资完成后,蚂蚁集团共有32个股东,其中,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647%。

同时,全国社保基金是占股最大的外部股东,为2.9%。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此前透露称,全国社保基金在A轮时投资蚂蚁78亿元。

此外,置付(上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众付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上海麒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祺展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股东的持股比例也均超1%。

企查查数据显示,这些股东公司中,大佬扎堆。比如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便是上海众付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股东之一,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迈瑞医疗董事徐航等则是上海麒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股东之一。

到底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其在招股说明书中将自己定位于中国领先的数字支付提供商和领先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不过,蚂蚁集团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一直引发市场争议,而这一问题在招股说明书披露之后,答案也浮出水面。

具体来看,蚂蚁集团的营收总共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项构成,2020年1~6月这三项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

据悉,蚂蚁集团在数字金融领域采取的是开放平台策略,通过为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服务获得收入,因此,和蚂蚁链等创新业务这两大类均属于技术收入,两项合计,蚂蚁集团来自科技服务的收入超过64%,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由此可以发现,蚂蚁集团整体业务其实更偏向于科技属性。

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经营与传统金融机构有何不同?

不过,从上述构成可以发现,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是蚂蚁集团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占比超6成,这块业务其实带有一些金融属性,但其业务经营模式与传统金融机构并不相同。

数据显示,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63.39%的比例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比最高,达39.41%,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占比则分别为15.56%、8.42%。

据悉,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主要面向未被服务或未被充分服务的消费者及小微经营者群体,服务其尚未得到满足的信贷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蚂蚁集团只起“撮合”作用,独立风控、向用户放贷并收取利息的是背后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蚂蚁集团共计2.1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也就是说,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非公司自有资金,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

从逾期率指标来看,蚂蚁平台促成的信贷质量还不错,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的消费信贷余额逾期率(逾期30天以上)分别为1.08%、1.43%及1.56%,同期,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逾期率(逾期30天以上)则分别为1.29%、2.17%及2.03%。

那么,在该项业务中,蚂蚁集团怎么赚钱呢?主要是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收取科技服务费,也就是用蚂蚁集团本身的技术能力,给金融机构推荐客户、做联合风控,开发或者营销产品。

理财科技平台方面,蚂蚁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的理财科技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40986亿元,并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展业务,其中包括中国绝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领先的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

保险科技平台方面,蚂蚁集团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该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为518亿元,该项业务主要为设计开发创新的保险产品,如“好医保”、“全民保”,以及互助项目相互宝等。

依赖与金融机构互惠合作 交易费率波动将影响毛利率

蚂蚁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的成功依赖于与金融机构的互惠合作关系,报告期内,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在公司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预计将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因此,可以说在蚂蚁集团的整体发展中,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力量不可忽视,但另一方面来看,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成本及顺利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蚂蚁集团的经营发展,目前,该集团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已超2000。

目前,这一影响已经在蚂蚁集团的财报中有所体现。招股说明书中显示,蚂蚁集团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向金融机构支付的交易成本,包括为促成支付宝平台上的交易而发生资金流入时,公司向金融机构支付的费用。

2017年度~2020年上半年,交易成本占营业成本的百分比分别为81.58%、81.26%、77.19%和75.53%。因此,金融机构收取的交易费率水平提高可能对公司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蚂蚁集团的毛利率从2017年的63.72%降至2018年的52.28%,就主要是由于当年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费率续签协议,向公司收取的交易费率上涨所致。

“如果未来交易费率以及任何其他费用或成本增加,且公司无法提升收费水平,公司的经营成果将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蚂蚁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坦言。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占比下降 支付宝行业份额仍超50%

蚂蚁集团另一大收入来源于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今年上半年占比为35.86%。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17年以来,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则持续下降,当年,这一比例还有54.88%,2018年、2019年则分别降至51.75%及43.03%。

不过,该项业务占比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支付宝已经开始“失去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已连接国内超10亿用户,截止到6月30日的12月内,支付宝平台上完成的总支付交易量为118万亿元,同期中国数字支付交易金额为201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支付宝的行业份额仍超过50%。

蚂蚁集团方面表示,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支付宝APP不仅是数字支付手段,也是数字金融服务和数字生活服务的入口,数字支付是消费者日常生活和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对拓展支付宝APP对于线上及线下用户的触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蚂蚁集团的创新业务及其他收入目前占比仍较低,仅有0.75%。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通过提供各类创新技术服务、以及行政及支持服务取得创新业务及其他收入,创新业务包含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多项创新技术服务,2019年开始,公司从蚂蚁链取得收入,行政及支持服务主要为向阿里巴巴集团及网商银行等关联方提供。

蚂蚁第一、第二大客户均是阿里系公司

显然,蚂蚁集团属于阿里系公司,其主要股东就是阿里系公司,但值得关注的是,蚂蚁集团的主要客户也来源于阿里系公司。

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集团在报告期内各期均为蚂蚁集团的第一大客户,2017年度~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向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89%、9.16%、8.10%和6.16%。

据悉,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经常性关联交易主要包括支付处理和担保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交叉许可、数据共享、中小企业贷款合作等。

网商银行在报告期内各期则均为蚂蚁集团第二大客户,且占比逐步扩大,同期,蚂蚁集团向网商银行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67%、5.20%、5.25%和6.16%。

蚂蚁集团与网商银行相关的交易则主要包括技术服务、支付服务、行政和支持服务等。其中,技术服务是“大头”。

另外,阿里巴巴集团也是蚂蚁集团的重要供应商,2017年度~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采购阿里巴巴集团的服务和资产的相应采购金额合计占公司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达15.14%、3.31%、9.70%和8.17%。

透露技术家底 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

据悉,蚂蚁集团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向:支持创新和科技投入、助力数字经济升级、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招股说明书显示,募集资金投资方向中,进一步支持创新、科技的投入占比最高,达40%,此外,助力数字经济升级、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占比则分别为30%及10%。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股说明书中,蚂蚁集团也第一次亮出了技术家底,包括2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产品,18项世界级和国家级核心技术奖项,以及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26279项专利或专利申请。

从披露信息来看,蚂蚁集团的硬核技术能力覆盖了人工智能、风控、安全、区块链、计算及技术基础设施等硬核科技领域,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平台、智能投顾平台、智能风控引擎AlphaRisk、安全切面防御体系、跨链可信数据连接服务、金融级分布式技术架构SOFAStack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招股说明书中还提到了数字人民币的相关内容,2017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织部分实力雄厚的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的研发,蚂蚁集团是其中之一。目前,数字人民币仍处于试点测试阶段,相关产品设计及制度安排等仍在不断地迭代和完善。据悉,数字人民币何时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尚难以评估该项工作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蚂蚁集团提到,两年多来,公司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安排,准备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的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工作。数字人民币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形式,定位于流通中货币(M0), 不同于一般的电子支付工具。

另外,蚂蚁集团还披露了未来重点研发的核心技术领域,包括大规模共识算法、主动风控、算力升维等多个方面。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张彦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