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撤稿论文到底是“大量抄袭”,还是“未注明出处”?|新京报快评

以下是一篇关于撤稿论文是“大量抄袭”还是“未注明出处”的新京报快评:
"被撤稿论文到底是“大量抄袭”,还是“未注明出处”?"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被紧急撤稿,引发广泛关注。撤稿声明中,期刊指出该论文存在“未注明出处”的问题。然而,许多网友和学者质疑,这究竟是简单的“未注明出处”,还是严重的“大量抄袭”?两种说法的差异,不仅关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更触及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的核心。
“未注明出处”和“大量抄袭”,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学术评价中,其性质和严重程度却截然不同。简单的“未注明出处”,可能只是作者在整理文献时出现的疏忽,经过提醒和修正,仍有可能弥补。而“大量抄袭”,则涉及恶意窃取他人成果,严重违背了学术诚信和科研伦理,对学术共同体造成的损害更大。
然而,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撤稿声明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描述较为模糊,仅仅使用了“未注明出处”这一措辞。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容易引发争议,也让公众难以判断事件的真相。如果期刊能够提供更详细、更明确的说明,例如具体哪些内容未注明出处,是否构成了抄袭,那么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性质,也能更有力地监督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

相关内容:

论文抄袭和未注明引用出处,性质大不一样。

涉事论文截图 图片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文 | 熊丙奇

前不久,江苏大学教授戴美凤团队被曝抄袭国外本科生论文,并因此被国外学术期刊撤稿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也被视作开了国内教授涉嫌抄袭国外本科生论文的“先河”。事发后,涉事校方称,正在调查。

最新消息是,江苏大学对此作出了处理:因该教授在采用或转引国外本科生研究成果时,未注明引用出处,属于科研失信行为,该教授3年内不得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职务以及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处分期6个月;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责令其尽快改正错误。

4月初事发,4月底即完成调查、作出处理,涉事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能这么快速调查处理本校教授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值得肯定。

但就目前看,该校给出的定性,跟撤稿期刊——《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杂志显然有别。

按照这份期刊在网站发布的声明,杂志编辑部认为,涉事论文大量抄袭了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一本科生于2013年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还没有注明出处。且由于证据比较充足,即便涉事作者不同意撤稿,他们依然决定对该论文做撤稿处理。而按校方通报的调查结论,问题主要是“未注明引用出处”。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抄袭和未注明引用出处,性质大不一样。论文抄袭属于剽窃他人学术、思想成果,而引文不规范、该注明出处而没有注明,可能只是细节不够规范,与之对应的处罚,通常也只是点到为止。

问题来了:这篇论文到底是“大量抄袭”,还是“未注明出处”?

这显然需要拿数据说话。针对论文是否涉嫌抄袭,我国高校已引入查重率概念,在此之外还需要独立学术机构依据学术标准作出判断——通常而言,只要大段原封不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就属于抄袭。在此事上,《Scientific Reports》编辑部只给出了结论,却没给出具体数据,涉事高校也是。

就此看,两方都需要多些解释说明。对于涉事高校来说,学校是请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校外专家联手进行情况认定,其认定依据也不妨加以说明。

而不论结果如何,此事都足以给很多科研从业人员、学者带来警示:学术的底色是“严肃”,不能用不规范的操作损害学术应有的严肃性。

近年来,我国在打击学术不规范、不端行为方面在不断加码。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技部建立科学期刊黑名单等,都在扎紧篱笆。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更被视作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顶层设计。

在此背景下,学术从业者理应多些对学术伦理与规范的敬畏,高校在处理上也应经得起拷问。

回到此事上,被撤稿论文的问题到底是“大量抄袭”,还是仅为“未注明引用出处”,也该有解。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井彩霞 校对:赵琳

“六保”不是撒胡椒面,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是政策重点|新京报专栏

实现“六保”:政府要“送福利”也要“给空间”|新京报专栏

从“六稳”到“六保”,凸显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 新京报快评

“保粮食安全”:不在粮库在产能|新京报专栏

保就业关键在保住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新京报快评

保市场主体关键在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 新京报快评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