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为新生举办的家长会简单粗暴地定性为“培养巨婴”,是一种过于片面和标签化的理解。实际上,这类家长会举办的目的和效果是复杂且多方面的,需要结合大学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具体背景来看。
以下是一些更全面的分析角度:
1. "信息传递与支持 (Information & Support):"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家长会向新生和家长介绍大学环境、规章制度、学业要求、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即将面对的新生活,减少陌生感和焦虑感。
"提供实用指导:" 会涉及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心理调适、财务管理、选课建议、毕业去向等信息,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支持。
"建立沟通桥梁:" 家长会为家长和学校、老师提供了一个初步建立联系的机会,方便未来在需要时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强调学生独立 (Emphasizing Student Autonomy):"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会的核心信息往往也包含希望家长适度放手,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应对大学生活的意图。
"避免过度干预:"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尤其是强调学生独立性的会),其实也是在向家长传递一个信号:
相关内容:
北大交大都开家长会,家长比高中还管得多?学生还能独立吗?
最近我去参加儿子大学的家长会,愣是被问蒙了。辅导员在台上说:“咱们得把孩子们照顾好,他们还小呢。”可我儿子都十八岁了,这称呼听着怪别扭。台下家长倒是兴奋得很,有人问宿舍床能睡几个人,有人打听食堂饭菜贵不贵,还有位家长直接问能不能让老师拍孩子上课的照片发群里。我心想这哪是大学啊,活脱脱是重点中学的翻版。散会后我翻手机新闻,北大、浙大、中大都在开家长会。网上有人嘲讽说活久见,还有人担心这样下去大学生要变成巨婴。上海交大的老师回应说是为了家校共建,可细想想,共建个啥呢?以前老师教学生,现在得教家长怎么给孩子报课程、找实习,连请假都要父母出面。有辅导员发牢骚说,现在高校和家长把大学生当初中生养,24小时盯着安全,连学生自己想锻炼机会都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