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发育迟缓儿童的家庭干预中,教命名(即词语理解和说出物体、动作、事件等的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下是一些适合家庭进行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核心理念:"
"自然情境优先:" 在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然场景中(如吃饭、玩耍、外出)进行教学,而不是刻板地、孤立地练习。
"多感官刺激:" 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输入。
"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
"积极强化:" 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
"耐心和一致性:" 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并坚持使用一致的语言。
"具体教学方法:"
1. "命名与示范(Naming & Modeling):"
"家长作为榜样:" 在和孩子互动时,经常说出物品、动作、情绪等的名称。例如:“你看,这是一个红色的球。” “宝宝要喝水吗?” “妈妈在切菜。” “你很伤心,对吗?”
"重复命名:" 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同一个词,加深孩子印象。例如,每次看到苹果都叫“苹果”,吃饭时叫“苹果”,玩的时候也叫“苹果”。
2. "视觉提示(Visual Cues):"
"指向命名:" 家长在说一个词时,用手指向相应的物体
相关内容:
买了上百本绘本和各式蔬菜水果模型,每天坚持带他指认物品。可半年过去,天天能指认的东西,却不到10个。
这背后,是很多家长都踩过的“坑”:用错了方法,再多的努力,也难换来孩子的进步。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梳理“命名”教学的核心策略与实用技巧,分享真正来自实战的干货,帮助孩子高效提升语言与认知能力。
一、命名的底层逻辑,三个重点
1.命名的广泛性
命名可不只是简单地叫出物品的名字哦,它还包括了对人物、动作、活动,甚至是一些内在感受(比如头疼、肚子疼)的命名。想象一下,孩子不仅能说出“苹果”,还能表达“我想吃那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是不是更有感觉?
2.刺激转换的艺术
命名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一个从外源刺激到内源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就像你看到苹果,大脑里自动浮现出“苹果”这个词一样。所以,我们要利用孩子能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的各种刺激,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联系。
3.前备技能的重要性
别急着教孩子命名,先确保他们有了足够的“前备技能”。比如,教孩子命名水果前,得先让他们能指认出各种水果,无论是大苹果、小苹果,还是红色的、洗过的苹果。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记住这些名字。

二、前置技能准备,您准备好了吗?
1.对于无语言的孩子
可以从肢体指认开始,比如教孩子用手指向想要的东西。这不仅能帮助孩子表达需求,还能为后续的口语学习打下基础。
2.对于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
可以通过图片配对、实物与图片配对等方式,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命名做好准备。
3.不同程度的孩子
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前置技能的难度和深度。记住,别让孩子感到挫败,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关于前置技能准备,举个例子
命名水果的前备技能:
是指认水果,比如苹果,大苹果、小苹果,红色的胡萝卜,洗过的苹果,削皮的苹果……各种各样的水果,等孩子都可以指认了,接下来才是命名,学会命名后,下一步开始用苹果引导孩子提要求。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教命名之前,一定要做好前置技能,这个前置技能就是配对,看看您家孩子卡在哪了?
三、刺激转化流程,一步步来
1.呈现物品的非语言刺激
先让孩子看到、摸到、甚至尝到物品,让他们对物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言语辅助刺激
在孩子接触物品的同时,家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说出物品的名字,比如“这是苹果”。
3.仿说刺激
鼓励孩子模仿你的发音,哪怕只是简单的重复,也是进步的开始。
4.强化鼓励刺激
当孩子尝试说出物品的名字时,无论说得是否准确,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比如“哇,你说得真好!”或者“再试一次,你一定能说出来!”

四、命名教学注意事项,别忘了哦!
1.别急着教命名
如果孩子还没有提要求、仿说、模仿的技能,那就先别急,打好基础再说。
2.物品、图片都要教
实物和图片结合,能让孩子对命名有更全面的理解。
3.大量命名
别只局限于几个常见的物品,要教孩子认识并命名更多的东西。
4.教不同的样子
同一个物品,不同的颜色、大小、形状,都要教孩子认识,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更丰富。
5.不止教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动事件等都要教,让孩子的语言更加生动多彩。

写在最后: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更细腻的引导,命名只是他们语言之旅的一步。不必焦虑孩子走得慢,重要的是方法科学、心态平和。相信你的坚持,终会等到孩子开口表达、与你共鸣的那一天。
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阳光语言专家团队,获取一对一评估与定制方案,让孩子的发展不留遗憾!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