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这是一个为iPad新手设计的5分钟录音转文字教程,带你快速上手!
"目标:" 将你用iPad录制的音频文件转换成文字。
"所需材料:"
1. 一台运行最新版iPadOS的iPad。
2. 录音文件(确保文件格式是iPad支持的,如MP3, M4A, WAV等)。
3. 一个Apple ID,并已登录。
"所需应用:"
"内置的“备忘录”(Notes)应用" (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无需额外下载)
"步骤(计时开始!):"
"第一步:准备录音文件 (约 30 秒)"
1. 确保你的录音文件已经保存在iPad的“文件”应用中,或者通过邮件、云盘(如iCloud Drive)等方式传输到了iPad上。
2. 打开“文件”应用,找到你的录音文件。
"第二步:打开“备忘录”应用 (约 10 秒)"
1. 在iPad主屏幕上找到并点击“备忘录”图标(通常是一个打字机的黄色图标)。
"第三步:导入录音文件 (约 1 分钟)"
1. 在“备忘录”应用中,点击屏幕底部的“新建备忘录”按钮(通常是一个带加号的圆圈)。
2. 在新建的备忘录页面,点击屏幕顶部的
相关内容:
上周部门开季度总结会,我像往常一样抱着iPad坐在会议室角落,笔杆戳着笔记本发呆——王哥用重庆话讲“供应链要提效”,李姐穿插着英语说“project timeline得调”,我手写得手腕发酸,抬头看墙上的钟,才过了20分钟,录音app里的波形已经缠成了毛线团。散会时我看着满屏的“录音1.mp3”,想起上周转文字时,工具把“供应链”识别成“공급망”(韩语),把“timeline”拆成“time line”,还卡了三次才导出,瞬间觉得头都大了。

那天晚上我翻App Store,刷到同事小夏朋友圈里提的“听脑AI”,简介里写着“实时录音转文字,支持方言”,我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下了 app。没想到打开的瞬间,我就被界面惊到了——底部就三个按钮:录音、导入、我的,连个广告弹窗都没有,像块干净的豆腐。
我点了录音键,屏幕立刻分成两半:左边是跳动的波形图,右边是正在生成的文字。我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测试一下录音效果”,右边的文字几乎同步跳出来,连“测试”的轻声都没漏。更绝的是,我模仿王哥的重庆话念“供应链要搞快点”,文字里直接显示“供应链要搞快点”,旁边还标了个小头像(后来才知道这是“发言人区分”,要在设置里打开,默认没启用)。我赶紧把iPad往桌子中间挪了挪,让麦克风对着窗外的鸟叫,结果鸟叫没录进去,我的声音倒更清楚了——后来查了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难怪背景音像被过滤了一样。
周末我用它录了次家庭聚会,我妈用四川话讲“明天煮红烧肉”,我爸用普通话接“要放冰糖”,它都准确识别了,还自动给两人标了“发言人1”“发言人2”。导出的时候我点了“生成纪要”,不到10秒就出来一份结构化的文档:开头是“聚会主题:周末家庭餐计划”,接下来是“参会人员:妈妈、爸爸、我”,然后分点列了“菜品讨论”“时间安排”,甚至把我妈说的“红烧肉要焖半小时”改成了“红烧肉需焖制30分钟”,最后还有“待办事项:爸爸负责买冰糖”。我看着这份纪要,差点笑出声——之前我记家庭账都要写满半页纸,现在只要点一下按钮,比我自己整理得还整齐。

真正让我离不开它的是上周的客户会议。对方是个韩国客户,一半韩语一半英语,我怕听不懂,提前打开了听脑AI的“多语言处理”。客户说“우리가 이번 프로젝트를 가속화해야 해요”(我们需要加快这个项目),右边的文字立刻显示“我们需要加快这个项目”,旁边还附了韩语原文;客户接着说“please send the report by Friday”,它又自动翻译成“请在周五前发送报告”。会议结束后,我点了“AI创作”,输入“把这份纪要生成PPT大纲”,不到5秒就出来了——封面是“项目进度会议纪要”,接下来是“会议背景”“客户需求”“下一步行动”,每部分都有对应的文字摘要,我只要把这些大纲展开,就能快速做出一份像样的PPT,比之前从零开始做快了整整一倍。
我还发现它有个“实时批注”功能,第一次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以为要导出后才能改。上次会议上,客户说“这个问题需要跨部门协作”,我觉得“跨部门协作”是重点,就用手指在文字上划了一下,弹出个小框,我写了“重点关注”,导出的时候批注直接附在对应的文字后面,像我自己画的下划线一样。还有“动态增益调节”,我之前担心有人说话大声有人小声会影响识别,结果同事小张用喊的方式说“这个方案要推翻”,它自动把音量调小,识别出来的文字还是“这个方案要推翻”,没有半点爆音。
现在我用听脑AI已经成了习惯,不管是会议记录、创意 brainstorm,还是跟朋友打电话想留重点,都会打开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智能纪要”——上周部门会议结束,我点了“生成纪要”,它自动把口语化的“咱们下周把方案搞出来”改成“请供应链部门于下周五前提交优化方案”,还提取了待办事项:“张三负责跟进方案进度”“李四对接客户反馈”。我看着这份纪要,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动生成的——之前我得花1个小时整理,现在只要10秒,而且准确率比我自己写的还高。
当然,我也遇到过小问题。比如有一次导入旧录音,1小时的音频转了5分钟,我以为是工具卡了,后来发现是音频格式的问题,转换成MP3再导入就快了;还有一次想导出PDF,找不到按钮,后来在“我的”里面找到“导出记录”,里面有PDF、Word、TXT三种格式,我一般选Word,方便编辑。
现在我跟朋友推荐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用过最顺手的录音转文字工具,没有之一。”它不像别的工具,装了之后要学半天怎么设置,只要打开app,点一下录音键,剩下的交给它就行。我甚至把它推荐给了我妈,她用它录广场舞教学视频,转成文字后发给阿姨们,阿姨们都说“比看视频好懂多了”。

其实我一开始也有顾虑,比如实时转文字会不会占内存,结果用了之后发现,iPad续航没受影响,甚至比之前用的工具还省点;还有数据安全,我查了一下,它的录音和文字都存在本地,不会上传到第三方服务器,我也就放心了。
现在想想,之前用的那些工具,要么像个暴躁的脾气,要么像个慢半拍的蜗牛,而听脑AI就像个贴心的助理,你说什么它都懂,还能把你的话整理得漂漂亮亮的。比如昨天我录了段创意想法,导出后点了“AI问答”,输入“帮我总结这段的核心观点”,它立刻回复:“发言者提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意,建议重点关注用户体验和流程优化。”简直像我肚子里的蛔虫。

总的来说,听脑AI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痛点——录音转文字麻烦、识别不准确、整理纪要费时间。它不需要你学复杂的操作,不需要你记一堆快捷键,只要你打开它,它就会安安静静地帮你把声音变成文字,变成结构化的纪要,变成你需要的任何东西。如果你也跟我一样,遇到过录音转文字的麻烦,真的可以试试它——相信我,你会像我一样,再也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