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删十六计”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小米在产品发布或营销中,针对竞争对手(尤其是苹果)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例如强调自家产品的某些优势,或者通过对比来凸显苹果的“不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竞争性营销或“降维打击”的策略。
要判断这种策略能否“奏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1. "目标受众:" 小米的策略是否击中了其目标消费者的痛点或痒点?如果小米强调的功能正是苹果用户觉得不便或价格过高的地方,那么可能会引起共鸣。反之,如果小米的“攻击点”对于大部分苹果用户来说并不重要,或者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那么效果就会打折扣。
2. "产品实力:" 策略本身是“虚”的,最终还是要看小米产品本身是否真的具备所述的优势。如果小米手机在性能、系统体验、生态建设等方面确实领先或差异化明显,那么这种策略会更有说服力。如果仅仅是营销噱头,缺乏产品支撑,很容易被用户识破并反噬。
3. "苹果的回应:" 苹果作为行业巨头,通常不会对这种“软攻击”做出激烈回应。但有时,苹果也会通过产品更新或营销活动来回应竞争压力。如果苹果能够稳住阵脚,甚至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小米的策略效果就会减弱。
4. "市场环境与用户心智:
相关内容:
当小米总裁卢伟冰宣布将于本月发布“小米17系列”时,敏锐的观察者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玄机——这不仅意味着小米新旗舰跳过了“16”这个序号,更因其与苹果刚发布的“iPhone 17 Pro Max”等型号在命名、后缀乃至屏幕尺寸组合(双6.3英寸小屏+6.8英寸大屏)上高度“撞车”,且发布会罕见地选在9月与苹果正面交锋,引发广泛猜测:小米此举,是精心设计的对标策略,还是赤裸裸的模仿?

“撞名”疑云与战略意图
苹果于9月初推出iPhone 17系列(含17、17 Pro、17 Pro Max),一周后,小米即宣布其17系列(17、17 Pro、17 Pro Max)的发布计划。小米高层对此直言不讳:雷军称小米17系列将“全面对标iPhone”,卢伟冰则强调有“足够信心同代同级直面iPhone”。官方意图明确:将自身置于与苹果直接竞争的舞台。然而,这一“跳代”操作(从15直接到17)并未收获一致喝彩,反而招致不少质疑。
争议四起:模仿标签与特色缺失
舆论反应迅速分化:
1. 质疑“蹭热度”:不少网民批评小米“吃相难看”,依赖名称碰瓷苹果引流,甚至调侃其广告语可改为“谁说你的下一台17 Pro Max一定是苹果?”
2. 担忧品牌特色流失:更令部分用户意外的是,定位顶级旗舰的小米Ultra机型缺席本次发布会。尽管有爆料称其可能延期,但此举被解读为小米为“紧贴”苹果产品线,不惜暂时牺牲自身标志性产品,削弱了差异化优势。
3. “抄袭”旧议重提:批评者认为,小米将“对标”异化为“模仿”,功能配置上未必能真正超越,反有“东施效颦”之嫌。格力董明珠昔日讽刺小米抄袭的视频亦被网民翻出,使“国产之光”的标签蒙上阴影。
当然,亦有观点认为“跳代”意在传递“跨越式升级”的信号,或指出手机厂商调整型号策略(如三星跳过Note 6)并非罕见商业行为。
历史重演与“新意”尝试
小米的“跳代”并非首次。2018年,其曾跳过“7”直接发布小米8,官方解释为“超越期待”及借“8”的吉祥寓意冲击高端。彼时也被认为暗合苹果跳过“9”推出iPhone X的步伐。名称策略终究是表象,产品力才是核心。
卢伟冰宣称小米17系列是五年高端化后的“蜕变之作”,拥有“全方位升级”和“核心技术大跨越”,并预告将带来“新东西”打破手机市场“无聊”感。这“新东西”被证实为小米17 Pro/Pro Max搭载的“妙享背屏”——一块位于后置镜头模组旁的小型副屏,用于显示时间等信息。

创新还是复刻?
值得注意的是:
这块副屏的位置,恰好与iPhone 17 Pro系列背部镜头模组的凸起区域重合。苹果放置的是镜头,小米则是屏幕。
*此设计并非小米首创,其2021年的小米11 Ultra曾尝试后置副屏,但未延续。此次回归,结合iPhone新设计的“横向大矩阵”被部分数码博主认为“略显突兀”,小米的副屏方案反而显得“更顺眼”,并被冠以“行业独一无二新设计”的评价。
分析师指出,跳过“16”直接命名“17”,显示小米试图传递其产品已具备与苹果比肩的信心。然而,后置副屏的设计虽非全然模仿,也尚未构成颠覆性创新。
“碰瓷式”营销的双刃剑
小米营销素以“敢碰瓷”著称,此次对标苹果是其激进策略的延续:
此前广告中,小米曾直接对比iPhone 16 Pro Max与自家15 Ultra的摄像头,或在印度市场广告中暗讽iPhone 16 Pro Max摄像头“可爱”(性能弱),强调己方性价比,质疑苹果“最强”地位。
三星亦常成为其对比对象。
然而,这种锋芒毕露的“伏击营销”(通过贬低对手抬高自己)已引发法律风险。据报道,苹果和三星均已向小米发出法律通知,指控其点名贬损的广告损害品牌声誉,要求停止相关行为。专家警示,此类比较广告虽能快速吸引眼球,但也极易损害品牌形象,成熟品牌对此愈发敏感。
高风险博弈:声量能否转化为销量?
市场数据显示,在关键战场如印度(2025年Q2),小米(9.6%)份额已超越苹果(7.5%),紧追三星(14.5%)。这似乎印证了其激进营销在特定阶段的有效性。然而,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1. 品牌形象折损:过度“碰瓷”易被解读为自身实力不足,强化“模仿者”而非“挑战者”的印象。
2. 用户基础差异:苹果、三星用户群相对稳固,无需通过直接攻击对手争夺客户;而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其营销策略本质是在边缘地带试探,试图撬动对手用户,难度与风险并存。
结论:喧嚣之后,产品定乾坤
小米以“跳代”命名、产品线调整及发布会时机选择,主动将自己置于与苹果的聚光灯下同台竞技,成功制造了巨大声量。其“妙享背屏”等差异化尝试,也显示出并非全然模仿。然而,营销的喧嚣终会散去。这场高调的“删十六计”能否真正奏效,最终取决于小米17系列能否在产品力、用户体验上兑现其“蜕变”与“跨越”的承诺,赢得消费者的实际认可与购买。否则,再精妙的营销布局,也恐将沦为一场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