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搞学术造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巨大的外部压力 (Immense External Pressure):"
"职业发展:" 在学术界,晋升、获得教职、申请科研项目(尤其是经费丰厚的国家级、国际级项目)往往与论文数量、发表期刊的级别(影响因子)、研究影响力等硬性指标紧密挂钩。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达标”而铤而走险。
"经费竞争:" 获取科研经费是研究工作的命脉。成功申请到项目意味着更多的资源。造假可以“证明”其研究能力、创新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申请成功率。
"机构要求:" 大学、研究所等机构也有评价和排名压力,会传导给科研人员。
2. "内部驱动与个人因素 (Internal Drivers and Personal Factors):"
"渴望成功与认可:" 对名声、地位、社会声望的过度追求,希望快速获得同行认可甚至诺贝尔奖级成就。
"“证实性偏见”与认知偏差:" 研究者可能对其设想的结果抱有强烈的期望,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篡改或忽视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而忽略或淡化不支持的结果(Confirmation Bias)。
"完美主义与焦虑:" 对研究结果的过高期望,害怕失败或结果不理想,可能采取极端手段
相关内容:
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会搞学术造假?其实这个事要从两方面说起。
科研造假从动机上分成两类,一类是主动造假,很多答主说的都是这类情况。另一种是被动造假,这是很多大老板会遇到的情况。
01. 主动造假
先说说第一类,主动造假。
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造假的成本太低了,而收益却非常高。
主动的学术造假,简而言之是一条有可能万劫不复,但也有可能没啥事的通向成功的“捷径”。
靠着学术造假,有的人评上了职称,有的人拿到了课题,甚至有的人功成名就成了大佬!
最夸张的一个学术造假的例子,是人家造假造成了“民族英雄”、“国宝”了,差点冲击诺奖。
科研圈的小伙伴都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了,没错,我说的就是韩国的“最高科学家”、“克隆之父”黄禹锡。他科研造假都造出世界级成果了,我怀疑再晚查出几年,诺奖都要收入囊中了。
当然,这种级别的超高收益,在整个学术造假圈里都是凤毛麟角的。大多数搞搞学术造假的梦想都很“平凡”,无非是想多发两篇SCI,评个职称,拿个课题啥的。
但是,一旦被查到学术造假,这个人的研究生涯大概率就结束了。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造假的成本太低,造假又太容易了!
尽管学术圈有审稿人制度的存在,但根本防不住学术造假。比如你PS了一张图,审稿人是几乎不可能把你的实验重新做一遍,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得到类似的图片。而且,每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都千差万别,他也许想要复现,但也不一定有这个条件。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是,你的结果不能“太重要”,如果太重要了的话,确实会有不少人会试着复现你的实验。
但是,这种学术造假还是比较低级。PS过的图片实际上是可以使用一些软件查出来的。所以,最常见的一类造假就是有意识的删改和伪造数据。比如黄禹锡事件中,当时调查就显示,黄禹锡实验室得到的卵子远比论文中提到的多,换句话说,他只是把对自己结论有利的结果放了出来。
所以你看,这造假的难度有多低!只要学过一点统计学知识,会删删数据,就具备学术造假的功力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伙伴还是要安安心心的做研究,踏踏实实地写文章,不要搞歪门邪道。因为有的事情,一次犯错就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一次学术造假,基本就断送了你整个学术道路!
如果想要多发表文章,不一定要走学术造假这条路,你完全可以试试文章润色之类的论文辅助服务,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公司,它们对如何投稿,投到哪里,怎么提升发表概率比绝大多数学生和青椒明白的多,寻求它们的帮助一样可以大幅提升你文章发表的概率。
接下来,如果大家关注学术圈的新闻,你会经常看到那些被报导或者通报出来的消息,往往都会涉及一些大专家、教授。如果年轻人学术造假很好理解,毕竟自己什么都没有,职称、课题都需要有文章才能拿到,但人家都评了教授了,甚至已经是大专家了,还学术造假干嘛?你看他们造假的论文,发的也一般般,想来用这种文章冲击什么“国家最高科技奖”应该是无稽之谈。
所以,他们往往遇到的就是第二类造假。
02. 学术造假
所以下面我就说说很少有人提到的第二类学术造假。
其实,第二类造假,也就是被动无知的造假不仅更可怕,而且“造假的人”大多也有点可怜。
所谓被动造假,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通常来说都是那个挂着通讯作者名头的大佬,他根本不想造假,甚至根本都不需要造假,但这篇文章偏偏是一篇学术造假的文章,他也因此受了牵连。
众所周知,通讯作者,尤其是大老板级的通讯作者,大多既不亲自做实验,也不亲自写文章,能给你改改就已经是好几个月修来的福气了。人家主要负责提出方向想法以及申请基金,给自己手底下的博士生和小老板提供资金支持。所以,一篇文章的实际操作者,哪怕伪造了数据,甚至PS了一张假图,大佬也大概率不会发现。
甚至有诺奖得主都在这上面吃过亏。37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巴尔的摩,在他自己50多岁的时候被迫辞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只因为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有部分内容造假。
而巴尔的摩最冤枉的是,他实际和这篇论文没太多关系,只因为一个同事发表论文中使用了巴尔第摩实验室的数据,所以把这位大佬的名字署上了(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持续十年才尘埃落定,最终调查结果是巴尔的摩并没有学术造假。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巴尔的摩事件)。
如果说这个例子太远,其实我身边已经有大佬在“被动造假”上栽跟头了。就在前段时间,我有过一面之缘的一位教授,他早就功成名就,学校领导也当过了,现在安安心心当一个专家教授,在本地一所大学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果,就是这么一位老专家,在前端时间自然基金委的通报中,被通报了两篇论文造假。已经批下来的基金被收回,而且这位老专家临到老了还给了一个行政警告的处分。
我后来和他们学校的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这篇文章是他的博士生写的,他也就看了看改了改就投出去了,你说他有责任吧,确实有点,但人家一年几十篇SCI发出去,哪能盯得住每篇文章是怎么做的实验,怎么出的数据。
但没办法,你既然是通讯作者,那就要负责。
这也给已经升任通讯作者的老师们提了醒,一定要为自己的文章负责,一定要看紧了自己团队的科研行为。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更新啦,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先收藏起来~
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科研/论文写作干货和一些科研工具,可以关注意得辑,点赞本文,也可以给我们留言您想了解的问题,小e帮您解决硕博科研生活中的困扰~
作者介绍:罗之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研究专业,多年科研教学从业经验,现于某一本大学从事科研、师资管理。知乎十万粉丝大V。意得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