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标点符号的使用

我们来谈谈初高中衔接中,标点符号使用方面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初中阶段对标点符号的要求相对基础,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更精确、更灵活,尤其是在复杂句式和特定语境下。
"一、 初中已掌握的基础(回顾与巩固)"
初中阶段主要掌握和运用以下几类标点符号:
1. "点号(句末点号):" "句号(。):" 表示陈述句结束。这是最基础的。 "问号(?):" 表示疑问句结束。 "感叹号(!):" 表示感叹句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陈述句结束。 衔接点: 确保能准确判断句子的语气,并使用正确的句末点号。注意不是所有带问号的句子都是疑问句(如设问),但句末必须有问号。
2. "逗号(,):" 分隔句子内部的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表语、状语和中心语、并列词语之间、关联词语(和、但、或、所以等)前后。 衔接点: 初中可能涉及简单并列,高中则大量出现"多重并列、状语位置灵活、关联词语复杂"的情况,逗号的使用频率和位置要求更高。要特别注意"

相关内容:


专题04 标点符号的使用

课程要求

初中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断句题,具体包括:选出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给无标点文字加标点、改正用错的标点、为文字选用恰当标点、理解某一标点的用法等。

高中考点分析

高中一般要求掌握16种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其中,问号、顿号、分号、冒号、书名号、引号等是重点。

知识精讲

1. 句号

句号形式为“。”,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 用于句子末尾,表陈述语气,依据是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陈述语气和语调,与句子长短无关。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有时可表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 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末尾不用句号,即使前面有句号,结尾也不用。例如:行进中的学生方队。

2. 问号

问号形式为“?”,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 用于句子末尾,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依据是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疑问语气和语调,与句子长短无关。例如: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末尾用问号,各选项间一般用逗号;选项较短且无停顿时,可不加逗号;选项较多、较长或需突出独立性时,每个选项后都可用问号。例如: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 多个问句连用或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先单用再叠用,最多三个,无强烈情感需求时不宜叠用。例如: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 可用于句内表存疑或不详。例如: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 含疑问词的语段充当句子成分,句子不表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例如: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3. 叹号

叹号形式为“!”,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 用于句子末尾,表感叹语气,有时也表强烈祈使、反问语气等,依据是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相应语气和语调,与句子长短无关。例如: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 用于拟声词后,表声音短促或突然。例如: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 表声音巨大、不断加大或强烈语气时,可叠用叹号,最多三个,无强烈情感需求时不宜叠用。例如: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 句子含强烈疑问和感叹语气时,可在问号后加叹号。例如: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4. 逗号

逗号形式为“,”,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 复句内各分句间的停顿,除有时用分号外,一般用逗号。例如: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用于较长主语后、句首状语后、较长宾语前、带句内语气词的成分后或并列成分间、较长主语/谓语/宾语中间、前置谓语后或后置状语/定语前等语法位置。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 用于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呼唤语后、某些序次语后等停顿处。例如: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 用顿号表较长、较多或较复杂并列成分间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用“以及(及)”连接,其前用逗号。例如: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5. 顿号

顿号形式为“、”,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例如: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例如: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 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例如: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 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概数时通常不用顿号;为缩略形式时宜用顿号。例如: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入,宜用顿号。例如:“日”“月”构成“明”字;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 表含顺序关系的并列各项间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例如:〔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

- 用阿拉伯数字表年月日简写形式时,用短横线连接号,不用顿号。例如:2010-03-02(正确),2010、03、02(错误)。

6. 分号

分号形式为“;”,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 表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分句内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例如: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 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例如: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例如: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 分项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7. 冒号

冒号形式为“:”,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提示下文。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 表总结上文。例如: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注释和说明。例如:(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例如:广平先生:……

-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需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显示层次。

- 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后引起下文,非提示性话语后用逗号。例如: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150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非提示性话语)

- 冒号提示范围应与提示性话语一致,避免涵盖过窄或过宽。

- 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用。例如: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8. 引号

引号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例如: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 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例如: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 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 引号中还需用引号时,外层用双引号,内层用单引号。例如: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 独立成段的引文,一段时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用前引号,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 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月和日;需突出事件或节日本身时,可连同一起标引。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 “丛刊”“文库”等作为系列著作选题名,宜用引号标引;若为选题名一部分,放在引号内,反之则在外。例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

9. 括号

括号主要形式是圆括号“()”,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等,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

- 圆括号用于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订正或补加的文字、序次语、引语的出处、汉语拼音注音等。例如: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 方括号或六角括号用于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例如: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唐〕杜甫著。

- 方头括号用于报刊标示电讯、报道的开头。例如:【新华社南京消息】。

- 六角括号用于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被注释的词语等。例如:国发〔2011〕3号文件;〔奇观〕奇伟的景象。

- 除科技书刊中的数学、逻辑公式外,尽量避免括号套用;必须套用时,采用不同形式配合。例如:〔茸(róng)毛〕很细很细的毛。

- 句内括号紧跟被注释词语,句外括号位于所注释语段的句末点号之后。

10. 破折号

破折号形式为“——”,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例如: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标示插入语(也可用逗号)。例如: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 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也可用冒号)。例如: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 标示话题的转换。例如:“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 标示声音的延长。例如:“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 标示引出对话。例如:——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当然想了!

- 标示事项列举分承。

- 用于副标题之前。例如:飞向太平洋——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 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1. 省略号

省略号形式为“……”,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 标示引文的省略。例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例如: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 标示语意未尽。例如: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 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例如: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 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例如:“还没结婚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 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例如:只要……就……

- 标示诗行、段落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号(十二连点)。

- 不能用多于两个省略号连在一起;与多点连续的连珠号相区别。

- 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等词语同时使用。例如: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正确)

12. 间隔号

间隔号形式为“·”,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

- 标示外国人名或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例如:克里丝蒂娜·罗塞蒂;阿依古丽·买买提。

- 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例如:《淮南子·本经训》。

- 标示词牌、曲牌、诗体名等和题名之间的分界。例如:《沁园春·雪》;《天净沙·秋思》。

- 用在构成标题或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例如:《天·地·人》。

- 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只在一、十一和十二月后用间隔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月、日之间均用间隔号(半角字符)。例如:“九一八”事变;“3·15”消费者权益日。

- 并列短语构成的标题中已用间隔号,不应再用“和”类连词。例如:《水星·火星·金星》(正确)。

13. 书名号

书名号形式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

- 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例如:《红楼梦》(书名);《人民日报》(报纸名)。

- 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例如:《渔光曲》(电影名);《东方欲晓》(雕塑名)。

- 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例如: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 标示作品名的简称。例如:我读了《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一文(以下简称《念》),收获很大。

- 书名号中还需用书名号时,内层用单书名号,外层用双书名号。例如:《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 不能视为作品的课程、课题、奖品奖状等名称,不用书名号。

- 有的名称根据指称意义确定是否用书名号,如文艺晚会指活动时不用,特指节目名称时可用。

- 书名后面表所属类别的普通名词不标在书名号内。例如:《我们》杂志。

- 书名带括注时,括注是作品一部分则在书名号内,反之则在外。例如:《琵琶行(并序)》;《百科知识》(彩图本)。

- 书名、篇名末尾有叹号或问号,放在书名号内。例如:《日记何罪!》;《如何做到同工又同酬?》。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