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税法规定以及普遍的商业实践,"商家(包括滴滴顺风车平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原则上都需要开具发票",除非符合特定的免税或零税率条件,或者消费者明确选择不开具(但这需要商家同意,且可能影响后续报销等)。
具体到滴滴顺风车:
1. "性质:" 滴滴顺风车属于"个人对个人的服务撮合平台",是一种"零担快车客运服务"。它连接了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和提供驾驶服务的车主。
2. "发票要求:"
"通常情况:" 当你使用滴滴顺风车服务并支付费用后,滴滴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或其指定的发票开具方),"应当"为你开具发票。发票抬头通常是你的公司名称或个人姓名(根据你的付款性质)。
"税务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虽然顺风车可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的应税行为主体(因为它涉及个人间的服务),但作为一种商业化的、有偿的服务撮合,平台方为了合规经营,通常会处理发票事宜。
"平台政策:" 滴滴平台有自己的发票开具政策。通常,乘客在支付完成后,可以通过订单详情、联系客服或平台提供的其他途径申请开具
相关内容:
近期因工作使用滴滴顺风车,发现其不给消费者提供发票,咨询税务机关也得到与官方相同的说辞。但商业活动不应游离于法律之外,以下论证滴滴顺风车向乘客开具发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然要求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滴滴顺风车平台未在显著位置告知乘客“无法开具发票”,仅在事后以“分摊出行成本”为由拒绝,致使因公出行的用户无法报销,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如网上有用户跨城使用顺风车后才知无法开票,而平台在订单流程中未明确提示,信息不透明。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有义务明示服务内容及限制性条件,平台以“共享经济”规避开票责任,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满足企业报销场景的刚性需求
企业员工因公出行需凭发票报销费用,顺风车作为高频出行方式,若长期无发票,会使企业面临财务合规性风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企业需凭合规发票进行税前扣除,否则要纳税调增,增加运营成本。如某单位员工反映,无发票导致报销只能依赖手写收据,存在法律效力争议。
税务公平与监管合规的内在要求
平台商业行为的纳税义务
虽滴滴称顺风车是“共享出行”,但实际运营中平台每单抽成10%获取收益,有明显商业属性。按税法规定,平台作为交易撮合方获利,应承担纳税义务并为用户提供发票。滴滴顺风车业务占总营收的91.1%,却以“非营利”规避开票,有逃税嫌疑。
符合税收征管透明化的政策导向
国家税务总局要求企业支出以合规发票为扣除依据。当前税务部门推动“互联网 + 税务”改革,滴滴作为头部出行平台,若不纳入发票管理体系,会阻碍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
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明晰共享经济与商业运营的界限
交通运输部规定顺风车需“不以营利为目的”“每日次数限制”,但大量车主以接单为业,日均收入超千元,平台缺乏监管,使顺风车异化为“廉价网约车”。开具发票可倒逼平台规范司机资质,区分合规顺风车与非法营运,避免扰乱市场秩序和引发监管风险。
推动行业公平竞争
滴滴快车、专车等业务已能开具发票,顺风车以“共享”规避责任,造成不公平竞争。用户因发票问题选其他服务,导致市场资源错配。统一发票制度可消除市场扭曲,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技术可行性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支持
滴滴平台有电子发票开发能力,快车、专车业务的开票流程证明其技术可行,完全可在订单中嵌入发票申请模块。作为估值超百亿的出行巨头,滴滴应承担社会责任,响应消费者关切,优化开票体验,提升社会公信力。
综上所述,滴滴顺风车开具发票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平台应正视商业属性,通过技术升级与政策适配,构建合规发票管理体系,实现三方共赢,推动共享出行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