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烧友对话的启发七:黑胶唱片为什么那么好听,究竟好听在哪里?

与烧友探讨“黑胶唱片为什么那么好听”这个问题,确实能有很多启发。这不仅仅是关于音质的技术参数,更是一种综合的感官和文化体验。以下是一些可以和烧友交流的启发点:
1. "超越数字的“温度”与“质感”:" "启发点:" 黑胶唱片的声音不是冰冷的数字流,它是有“温度”和“质感”的。你可以和烧友分享这种感觉,比如播放时手指拂过唱片上的纹理,那种物理接触带来的仪式感。 "对话方向:" “我觉得听黑胶不只是听声音,还有那种摸得到的、物理的东西带来的安心感。每次放唱片前都要擦干净,感觉像在对待一件珍宝。”
2. "独特的“房间声学效应”(Room Acoustics Effect):" "启发点:" 黑胶唱机系统(唱盘、唱臂、唱头、放大器、音箱)与房间环境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声音效果,有时被形容为“温暖”、“饱满”或“有包裹感”。这与直接听数字音频不同。 "对话方向:" “你知道吗?好的黑胶系统放音,感觉声音不像是从一个点发出来的,而是弥漫在整个房间里,很有立体感。这跟数字音频直接播放的感觉很不一样。”
3. "动态范围与细节的展现(非主观,但有

相关内容:

大家好,这次和大家分享的话题和发烧有关,但和发烧音响不大有关。因为这一期和我对话的发烧友,是一位相机发烧友。它对相机的认识非常广,对摄影的侃侃而谈让我联系到发烧音响。原来音响和摄影是有这么多相似之处。这一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摄影与音响当中的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朋友请别忘了关注、点赞和转发。也非常欢迎看到您的评论区里的留言。

这位相机发烧友经营这一家工厂,因为工作原因,我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讨论工作。工作讨论完之后,我们就开始闲聊了起来。从它口中得知,他是一位在音响发烧大门门口徘徊的人,目前还是在观望中,还不敢踏入音响发烧圈。当然我也非常乐意地提供了帮助(开始放毒),对他讲解了如何搭配好一套音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音响、如何准备好放置音响的环境等等。

可能是我谈得太兴奋了,引起了他的共鸣,他也时不时对我说起来关于发烧相机也是怎样怎样。说着说着,轮到他发挥了。他拿出了一些古董相机和古董镜头出来,一一介绍给我听。有些是来自德国的蔡司镜头,有些是来自日本的相机,有些是来自苏联的。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镜头的质感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德国的古董蔡司镜头,拿在手上分量十足,因为它是用铜制成的。就连我这一个门外汉,把镜头拿在手上的时候也是十分享受。享受的是质感,享受的是美感。这让我想起了家里收藏的德国电子管收音机。虽然它和现代音响对比,声音是不完美的,但是它的质感、它的美感则是现代音响所不具备的。哪怕是静静地摆在桌面上欣赏,也是非常令人沉醉的。

接着他也介绍起了为什么当时的镜头那么大,而现在的镜头则这么小。他说是当时的镜头是是因为底片的片幅大,有些夸张一点的篇幅甚至是比一张A4纸还要大一些,所以用古董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质感是非常细腻的,虽然不像现代相机拍出来的相片那么锐利,但是它的饱满度、细腻度是现代相机所不能比拟的。可能我这么转述后很多信息就丢失了,但是玩开了开盘机或黑胶机的音响发烧友,这时可能就会产生共鸣了。此处来点掌声吧。

我当时就共鸣了起来,古董相机的底片片幅大,它所容纳的相片的信息量就大,所以冲洗出来的相片更加饱满、细腻。这和我玩黑胶唱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刻录在黑胶唱片上面的音乐信息,是比后期的CD、比从CD抓轨出来的音乐文件要大得多的,所以黑胶的声音密度是更大,动态也是更厉害,开盘带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串流音乐中有很多是真正的母带规格的文件,那些文件所播放出来的声音密度是可与黑胶唱片相比的,这也是说明了音响系统中声音源头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我们交流了两个多小时,当中还有许许多多有意思的内容,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发烧音响和发烧相机,他们的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在于发烧的精神。踏入发烧园地的人总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支撑着,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发烧的动力,也是做好工作的活力。经过一番交流后,我把单也留在了这家工厂生产,相信这么一位在发烧上精益求精的老板,在工作上也是精雕细琢的。我们下一期见。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