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回应“家暴者”标签:反驳没用,包容才能平静 |封面头条

这个标题指向了一篇报道或评论,核心内容是围绕“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及其近期可能面临的涉及家庭暴力指控(或标签)的回应。
我们可以从标题中解读出以下几点:
1. "核心人物:"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 2. "核心事件/争议:" 被贴上或涉及“家暴者”的标签。 3. "李阳的回应:" 他对此事的回应是关键。 4. "回应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直接反驳(“反驳没用”),“包容”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包容才能平静”)。 5. "信息来源/平台:" “封面头条”,表明这是一篇来自该平台的新闻报道或评论。
"对标题内容的解读和可能的含义:"
"背景可能:" 李阳近期可能确实卷入或被指控涉及家庭暴力事件,引发了公众关注和负面标签。 "李阳的回应策略:" 他选择不直接否认或争辩具体指控的细节,而是将焦点转向更宏观的层面,主张用“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这类社会矛盾或争议。 "“反驳没用”的理由:" 他可能认为,无论真假,一旦陷入细节辩解,只会激化矛盾,让情况更糟,或者他可能觉得指控的动机并非追求事实真相,而是恶意攻击。 "“包容才能平静

相关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

北京初秋的清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出现在友谊宾馆贵宾楼。依旧是公众视野里的标准穿着——笔挺的黑西装,醒目的红领带,白衬衫的袖口整齐地露出一寸。身后,两三名助理举着相机疾步跟随,记录他的每一个动作。

李阳接受采访/封面新闻记者林梦晴 摄

距离他打赢和美国前妻kim的网络侵权案,过去近一个月。官司的起点,是2021年8月Kim发布的一段27秒视频,其中有他的吼叫和女儿的尖叫。Kim据此指控他“殴打女儿”,并称“疯狂英语”是“邪教”。视频播放量超过4500万次,舆论汹涌。

2021年8月,Kim晒聊天记录指控李阳殴打女儿/图源Kim微博

李阳称因此承受精神痛苦,并导致“疯狂英语”学员退费、合作解约,遂提起诉讼。

2025年9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李阳因教育问题确与子女发生言语及肢体冲突,但尚未达到Kim描述的冲突程度。Kim构成名誉侵权,李阳胜诉。

这是李阳第二次被“家暴”推上风口。第一次是在2011年,Kim指控李阳家暴自己,法院认定家暴事实并准允离婚。那时他激烈反驳、愤怒和辩解,而后很久不再接受媒体采访。这一次,他主动和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表示已经学会和家暴者标签共存。

十多年过去,李阳是否真与“家暴者”标签和解,又如何看待这次诉讼?10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李阳。以下是记者与李阳的对话。

“那只是一次小小的家庭冲突”

记者:

您如何看待那段27秒视频?

李阳:

其实只是一次小小的家庭冲突。当时我在教育小女儿——她那段时间喜欢网购、房间又很乱,我情绪有点急躁,就吼了一下,拍了两下桌子。隔壁的大女儿听到声音,进来后开始录视频,起了些争执,后来经家庭教师调解平息了。整个过程也就二三十秒。

一个父亲的管教,被剪成“家暴”。被放大、被利用,最后变成舆论事件。

记者:

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冲突,为什么女儿给Kim发消息说“爸爸正在打我们”,还录视频并转发到公司学员群?

李阳:

这个我不清楚,但法院已经依据我们提交的40组证据认定Kim诽谤。

我后来分析,我女儿可能也想借这次事件回美国。当时是她们的母亲让她们留在中国,希望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根,也希望我能多花时间陪伴她们。

但她们的朋友圈都在美国,骨子里还是美国人。美国和中国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也完全不同,她们在中国很不适应,经常说,“为什么Mom不让我回美国?”

记者:

在判决书中,法院批评了您的教育方式,认为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合理管教的义务,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您觉得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

李阳:

我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从小独立,要干活,要去创造价值,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做家务、锻炼身体,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大问题没有,唯一要做的就是更多的陪伴,更科学的陪伴,更耐心的陪伴。我们过去时间不够,本来应该花两三个小时去陪伴,结果只花了半个小时。像当时的情况,应该更柔和地跟孩子说话,更温和地沟通。

记者:

有人说,您把“疯狂英语”的教学方式带回了家庭,变成了“操控式教育”,甚至带有情绪化。

李阳: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的工作和生活确实分不开。被操控,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

我们家庭比较传统,对女儿的生活、学习干涉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是正能量激励,每个人都有惰性,都容易妥协,我希望孩子能战胜这种惰性。比如我看到女儿房间乱得不行,我就要求她当着我的面立刻打扫干净。

但年轻一代可能觉得,“这是我的房间,我的领地。你凭什么进来,干涉我的生活?”这是两代人最大的冲突。

记者:

听说您现在还在做家庭教育?

李阳:

是的。很多人质疑我说,你不是被指控家暴吗,怎么还讲家庭教育?我告诉他们,正因为我经历过错误,我才更有资格去谈。犯过错的人,更懂得反思;踩过坑的人,才知道坑有多深。

我亲身体会到,父母的和谐、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父母一旦吵架,孩子是最受伤的。那种恐惧感,会在心里留很久。

所以我现在对家长讲,父母要做“特级演员”。在孩子面前,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尤其是抱怨和负面情绪。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记者:

您现在和两个孩子还有联系吗?

李阳:

很少了。

“我愿意带着家暴者的标签进入坟墓”

记者:从2011年家暴案到此次网络侵权案,您几乎一直处在家暴舆论中。这对您的生活和事业有什么影响?

李阳:

2011年刚开始那半年确实很难,学员退课,合作中断。但半年后就恢复了,人们慢慢忘记了。现在我依旧从早忙到晚,暑假连上两个月,每天将近二十个小时的工作量。

但在接受采访、直播时,还不时有人进来刷“家暴”。刚开始我还拉黑他们,后来我换了态度——你说什么都行,我都接受。因为我发现,反驳没用,包容才让人平静。

记者:

这听起来像一种自我和解?

李阳:

可以这么说。我现在用一种哲学的方式去理解这些诋毁,诋毁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关注,是另一种形式的奖赏。我正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理性、智慧。

这次诉讼经历了三年,但我早就把这事放下了。律师通知我“赢了”时,我都愣了一下,因为我已经不再想起它了。

记者:

那您为什么举办这场媒体见面会,有“洗白”的目的吗?

李阳:

也不否认有这个因素,重建公众形象自然是需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还原事实,也希望提醒所有名人和企业:面对争议最好的办法是依靠法律,而不是情绪。

这些年互联网上类似的事件太多,每一次都容易演变成“网络狂欢”。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确公众人物监督边界,提供维权参照。

记者:

您觉得这次判决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公众对您的看法?

李阳:

公众的看法已经不重要了。比如今天早上,我在宾馆吃早餐,就有五六个粉丝过来合影、请教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有企业家和港澳台的朋友,连保安和司机都跑过来拍照。

我觉得人们对我的印象没变,疯狂英语已经影响了三代人,很多人说“我当年学英语时听您课,现在带着孙子来上您的夏令营”。

记者:

您觉得自己的公众形象完全没有打折扣吗?

李阳:

肯定打了折扣,但不妨碍我继续工作。今年我的夏令营人数,是过去五年的总和,仅我亲自授课的学员就有四万多人,各地代理办的夏令营更多。你去搜“李阳疯狂英语”,全国几千上万人参与。

记者:

但“疯狂英语”好像越来越少被大家提及?

李阳:

正常发展的事不会被媒体关注。媒体只报道耸人听闻的新闻,比如家暴,而不会报道事业的平稳发展。

记者:

那您现在如何看待“家暴者”的标签?

李阳:

我原本希望自己是个“教育家”,但2011年后就变成“家暴者”,我刚开始接受不了,我怎么可能家暴呢?但现在我已经和它共存了,我愿意带着“家暴者”的标签走进坟墓。

记者:

这种转变如何发生?

李阳:

转念,换个角度想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家暴,是我人生长河里的一件事,也是对公众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接受,与它共存,并把它变成正面的事。

比如我是名人,很多事情会被放大,放大后就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2011年事件后,国家开始关注家暴,并推动《反家暴法》的成立。

记者:

2011年事发后,您总强调那不是家暴,是中美的文化冲突。现在您还这么认为吗?

李阳:

我不解释,不洗白,家暴肯定是不对的,但本质还是文化冲突、性格冲突。不过无论如何,我是公众人物就不应该有冲突,应该妥善处理,否则就会小事变大事。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