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冬暖脊背,夏暖肚”是中医养生和民间智慧的体现。背部温暖有助于阳气生发和周身循环,而腹部温暖则关系到脾胃功能、气血运行和肾阳(中医认为肾位于腰腹部,特别是脐下)。
尤其对于容易手脚冰凉、消化不良、怕冷、有妇科问题(女性)或脾胃虚寒的人来说,保持腹部温暖非常重要。
这里提供两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你快速让肚子暖起来:
"招式一:生姜红糖水暖胃驱寒"
"原理:" 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红糖(赤砂糖)也是温性,能补益气血,暖身驱寒。这个组合非常适合虚寒体质或受寒后引起的胃部不适、手脚冰凉。
"做法:"
1. 取几片生姜(根据个人口味和寒气程度,3-5片即可),可以拍扁一下增加出味面积。
2. 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
3. 搅拌一下,根据喜好加入适量红糖(或冰糖),搅拌至溶解。
4. 温热饮用。最好在感觉肚子凉或者早上起床后、饭前半小时饮用效果更佳。
"小贴士:" 生姜红糖水偏温燥,容易上火
相关内容:
有圈友发来提问
经常听到家里的老人说
再热也要盖上肚子
防止肚子受凉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尤其是炎炎夏日
很多人睡觉连被子都不盖
非得要遮上一点肚子吗
跟着小圈了解一下吧~
车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脾胃病科 副主任医师
划重点
01
夏天睡觉需要盖上肚子吗?
答案:是的
中医有一个养生的谚语叫作“冬暖脊背夏暖肚”,我们人体体温是恒定的,一般是在36℃~37℃之间,夏天天气炎热,身体为了散热,人体的阳气通常会集中在体表,而体内的阳气相对来说比较虚少。
而且夏天人们容易避暑、贪凉,多吃一些生冷瓜果类的食物,这样容易损伤脾阳,另外肚脐被称为神阙穴,它是咱们胎儿先天气血的来源,也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最后关闭的一个闭合口,它的腹壁比较薄,屏障比较薄弱,那么寒邪和湿邪就很容易从肚脐进入我们的人体,所以夏天一定要保护好肚脐,这样才能保养好我们的阳气,气血才能够通利,从而温润五脏。

还有一些圈友
提到了自己这样一个症状
说肚子尤其是夏天
经常会咕咕叫
说有一种说法说不是饿了
那肯定就是受凉了
这也是肚子受凉的一种吗?
划重点
02
肚子咕咕叫,可能寒气太重了
答案:是的
经常出现肚子咕咕叫的情况,并伴有下腹部的腹胀,被称之为肠鸣,肠鸣音主要是由于咱们肠管在蠕动过程当中,气体和液体通过肠管发出声音,大概每分钟4~5次左右,如果肠鸣音增强了,肚子就会出现咕咕叫的现象。

中医认为,如果肠鸣比较剧烈,可能与气和寒有关系。
1.气,气分为气滞和气虚
气滞:烦躁易怒、肝气不舒、肝气犯脾,引起腹胀、肠鸣、肠管排气过多;
气虚:因为脾胃运化不力出现体倦乏力、小腹坠胀、肠鸣、腹泻的情况。

2.寒,分为内寒和外寒
外寒:指寒邪直中,比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里、穿衣服比较少,寒气从肚子或身体其他部位直接到达体内;
内寒:指脾胃的阳虚,我们常吃一些生冷的瓜果,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的情况。

划重点
03
2招让肚子暖一点
“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吃姜符合春夏养阳、天人合一的特点,生姜有温通之性,可以帮助生发阳气、驱除体内的虚寒,有健脾温胃的作用。另外,生姜还可以刺激食欲,预防或治疗空调病,有祛湿、发汗,防止中暑的功效。

1.自制姜茶
材料:生姜3片、红糖20~30克、紫苏叶10克。
生姜与红糖、紫苏叶同煮,对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的患者,有缓解作用。

2.艾灸
温和灸:我们可以取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神阙穴和关元穴,把艾条点燃后放在穴位上大概2~3厘米的位置,每个穴位大约灸20~30分钟,每日1次可以起到温脾暖肚的作用。

隔姜灸:生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厚度约2~3毫米的姜片,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放在中脘穴、天枢穴、神阙穴和关元穴,然后把艾柱放到生姜片上点燃,燃尽为一壮,每次灸3~5壮,每日1次,也能够起到散寒止痛、温脾暖胃的作用。

夏天睡觉再热也要盖肚子吗?
1.夏天要保护好肚脐,这样才能保养好我们的阳气,气血才能够通利,从而温润五脏;
2.肚子经常咕咕叫,并伴有下腹部的腹胀,被称之为肠鸣;
3.如果肠鸣比较剧烈,可能与气滞、气虚和内寒、外寒有关;
4.自制姜茶+艾灸可起到温脾暖肚的作用。
来源: CCTV生活圈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