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探访齐鲁工业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区,简称齐鲁二院)的文章,主题是“以爱为盾 情暖‘桑榆’”,旨在展现医院对老年患者的关怀。
---
"探访齐鲁二院:以爱为盾 情暖“桑榆”"
在泉城济南,齐鲁工业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区)——这座现代化的医疗殿堂,不仅以其精湛的医术挽救生命,更以其温情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房。近日,我们有机会深入探访这里,特别关注了医院在老年患者(“桑榆”代指晚年的美好时光,也常指代老年人)诊疗与照护方面所展现出的“以爱为盾,情暖‘桑榆’”的动人实践。
"一、 医术精湛:“爱”的盾牌筑牢生命防线"
步入齐鲁二院,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庄重而现代化的氛围。然而,在这严谨的专业背后,涌动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疾病往往更加复杂,身体状况也更为脆弱。齐鲁二院的医护人员深知这一点,他们以精湛的医术作为“盾牌”,为老年患者的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我们观察到,无论是门诊大厅里耐心细致的导诊护士,还是诊室里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查体的医生,都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医生
相关内容: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8日电 题:探访齐鲁二院:以爱为盾 情暖“桑榆”
作者 赵晓 王采怡
“今天身体好些了吗?午饭趁热多吃两口”“下床走路穿防滑鞋,小心别摔着”“多出去晒晒太阳,对身体恢复有好处”……在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医护人员的叮嘱如春日暖阳,时刻温暖着老人们的心扉。
金秋时节,又逢重阳。在这个承载着敬老、爱老传统的节日里,医护工作者动情讲述以爱为盾守护“桑榆”的故事。他们以“多病共管”的诊疗技术和“至诚至暖”的人文关怀,书写“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温情篇章。

在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通过移动查房车了解患者的情况。赵晓 摄
超越血缘的“隔代亲”
病床前,一双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另一双年轻有力的手。
年近90岁的老人望着眼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声音带着哽咽:“小沈啊,我孙子在国外十几年了,国内没个亲人,现在我就把你当亲孙子看。”
这温情的一幕,发生在南部院区老年医学科三病区的病房里。被老人当作“亲孙子”的,是科室里年轻的“95后”医生沈大伟。那一刻,白大褂的身份之外,他成了这位子女远在海外、独自与病痛抗争的老人最亲近的“家人”。
齐鲁二院南部院区拥有150张医疗床位和270张养老床位,400余名老人在住。在老年医学科,沈大伟面对的患者大多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这份年龄差距不仅没有成为医患沟通的隔阂,反而在日常相处中酝酿出浓浓的“隔代亲”。
“我打心底里把他们当成外祖父外祖母、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他们也愿意把我当作自家小辈来信任。”沈大伟说,这份超越血缘的信赖,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双向的情感治愈。
这份对老年患者的特殊牵挂,源于沈大伟的亲身经历。“上大学时,姥姥因为老年人常见病骨折,家里人要时刻照护,那种面对衰老与病痛的无助,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这份源于亲情的触动,让沈大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坚定地走进了老年医学科。他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老人驱散病痛的阴霾。
在老年医学科,沟通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门需要耐心与创造力的“艺术”。
“很多老人有视力、听力方面的问题,复杂的医学术语老人听不懂,需要深入浅出地交流。”沈大伟把自己的查房工作变得“绘声绘色”。他不直接问“您呼吸困难吗”,而是会打比方:“老人家,你有没有觉得胸口像压着一块石头,喘不太动?”
当语言也难以传达时,他的法宝是一个电子小黑板。“比如问有没有腿疼、肚子痛,就画出来给他们看,一来二去,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年轻的沈大伟既有压力,更有属于年轻人的担当与冲劲。“年轻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这是我们的优势。”在临床一线,他敏锐地察觉到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与老年医学结合的巨大潜力,“未来,我希望运用这些新兴技术,更好地解决老年病诊疗中的复杂问题。”
一份深夜“礼物”
一个普通的夜班,“90后”护师周亚红像往常一样在病房里穿梭巡视。
走到一位患有轻度意识障碍的老奶奶床前时,老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用手帕裹得严严实实的苹果,递到她面前:“姑娘,夜这么长,你饿不饿?吃完干起活更有劲。”
“那一瞬间,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周亚红至今想起仍满心温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你对患者的好,他们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在她眼里,那个苹果不只是一份“礼物”,更是老人沉甸甸的爱与超越亲情的信赖。
“护理工作本就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守护’老人,这些细节就是‘生命线’。”周亚红的白班从清晨7点半开始,办理出入院手续、核对发放药品、帮卧床老人翻身吸痰、指导家属照护技巧……一整天下来,她的脚步不停歇,但只要走到老人身边,语气总会瞬间放缓。
给老人翻身时,她会和同事一起仔细铺平护理垫,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家属搀扶老人下床行走,她会主动上前检查鞋子是否防滑、地面是否干燥,反复叮嘱“慢点儿,扶稳了”;遇到听力衰退的老人,她提前备好笔和手写板,有时甚至会用听诊器当“传声筒”。

周亚红在病房内为患者调整无创呼吸机。赵晓 摄
“我的耐心、细心和沟通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磨砺。”十年时光,周亚红从初遇老年患者时的手足无措,慢慢成长为能读懂他们“每一个眼神、每一声叹息背后故事”的资深护师。
医护人员的付出,病房里的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在这里住两年了,刚入院时因肠胃手术连流食都难以下咽,现在已经能正常吃易消化的饭菜。”95岁的罗江(化名)介绍,护士们不仅照顾他的身体,还经常陪他聊天解闷、给他加油打气。
一方细心守护,一方真诚感念,在齐鲁二院形成温暖的循环。周亚红说:“我会一直留在这里,用我的爱心和专业,陪‘爷爷奶奶’们走好晚年的每一步路。”
一口雪糕的慰藉
“护士长,我想吃个雪糕。”中心院区老年医学科病房内,一位肿瘤晚期患者轻声说道,彼时他的生存期只剩十多天。
“你想吃多少?”护士长徐红丽俯身问。
“我吃一口就行。”患者的声音里带着期盼。
“那行,咱买回来放一放,让它别那么凉,就吃一口,行吗?”徐红丽劝道。
患者同意后,徐红丽买来雪糕,小心翼翼地把握温度。“他吃完特别开心,那几天见了我就鼓掌,特别感激。他吃的那口雪糕,可能都没到嗓子眼,却给了他实实在在的安慰。”这件事令徐红丽深受触动。在她看来,护理人员不仅要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要从精神和情感层面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自2013年从重症医学科转岗至老年医学科,徐红丽精心护理照料过数百位老年患者,最大年纪101岁。
“重症医学科和老年医学科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区别在于老年医学科专为老年人服务,患者往往‘多病共存’,病情变化快。”徐红丽说,这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随时观察留意患者的身体状况,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同时要和患者、家属多交流,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住院期间遇到的困难,缓解负面情绪。
济南市民邢女士的父亲因大面积脑梗,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刚入院时,我爸情绪不稳定、意识模糊,住院一个多月后,现在逐渐恢复意识,思维也越来越清楚。”邢女士说,医院的主治医生和护理团队每天都会和家属沟通,介绍老人的用药情况、治疗方案和进展,工作做得特别细致。
“有一次老人不配合检查,医生就握着他的手,温言细语地劝解,一点点打消他的顾虑。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老人需要吸痰,医生护士哪怕已经到下班点,也会第一时间到病房处理。”采访结束后,邢女士特意再次找到记者,反复讲述这些温暖的细节。
筑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线”
“在老年医学科,医疗与护理工作‘平分秋色’,甚至护理的工作量更大。”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南部院区(济南善德养老院)副院长、老年医学科主任蒋卫东说,患者日常翻身、协助排痰、呼吸机参数设定、血液滤过管理、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等,每一项都离不开护士的床旁守护。而在疾病诊治层面,多学科团队是科室最核心的特色。

蒋卫东(中)带领团队查房。祁建月 摄
“我们在中心院区有17名医生,实现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等全覆盖。”蒋卫东介绍,老年医学科收治的老年人普遍“多病共存”,例如有的人既患急性心梗,又并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多学科团队正好能匹配这类患者的治疗需求。
内分泌代谢科控制血糖,骨科、麻醉科助力骨折手术,介入与肿瘤微创治疗科实施穿刺排脓,胃肠外科主导肿瘤切除术……多学科会诊和治疗为高龄患者筑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线”。“老年医学科的定义是收治60岁以上老年人,但我们也介入管理40岁左右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督促他们接受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将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缓脑梗、心梗等疾病的发生时间。”蒋卫东说。
急危重症救治同样是老年医学科的重点工作。近十年来,该科室不断升级硬件设施,引入高流量吸氧设备、无创呼吸机、床旁血滤设备等,同时攻克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关键技术,能有效应对患者心衰、呼衰等紧急情况,为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兜底”。
从事老年医学工作10余载,蒋卫东认为,未来,老年医学科应重点从强化老年人综合评估、推进全疾病周期管理、引入智慧养老技术等方面发力,推进健康老龄化、快乐老龄化。“我们计划启动‘乐龄计划’,通过奖励机制鼓励老年人自主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为能自主活动的老年人制定运动处方,例如散步、拄拐行走、用哑铃锻炼上肢等,帮助他们保持体力与活力。”
同时,蒋卫东呼吁社会公众多学习老年护理知识,关注老年人的心态、睡眠、营养等状况。“家属主动参与、机构协同合作、社会给予支持,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温度的医疗护理服务,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支撑,让他们在晚年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被关爱。”(完)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