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数字精简”和“电子屏幕依赖症”这个话题。
"“数字精简”:一种对抗屏幕依赖的主动策略"
“数字精简”(Digital Minimalism)这个概念,由格雷戈·麦吉欧文(Greg McKeown)在其同名书籍中提出,核心思想不是完全摒弃数字技术,而是"有意识地、审慎地选择我们使用数字产品的目的和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它针对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电子屏幕依赖症”——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发现自己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手机、电脑、社交媒体等屏幕上,即使这些时间很多是被动消耗、缺乏意义或效率低下的。
"数字精简如何帮助戒掉屏幕依赖?"
1. "提高意识 (Increase Awareness):" 数字精简的第一步是认真审视我们与数字产品的关系。我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屏幕上?在哪些应用上花费最多时间?这些时间用得是否值得?这种审视本身就能让我们对屏幕依赖有更清晰的认识。
2. "设定意图 (Set Intention):" 它鼓励我们使用数字工具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规定自己只在特定时间查看社交媒体,或者只在需要信息搜索时使用搜索引擎,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刷。有意图的使用可以减少无意识的、被动性的屏幕时间。
3. "减少干扰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不久前,一款只能打电话、发信息、后摄仅200万像素的“老人机”,在开卖两天后就显示“无货”,且购买者多为年轻人。问及原因,除了追求复古风,不少人其实是期待通过用回“老人机”,节省在智能设备上“冲浪吃瓜”的时间,实现“数字精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为何许多年轻人开始推崇“数字精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数字时代信息齿轮高速运转,海量信息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空间。大数据、云技术等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却也难免因信息过载让人患上各式各样的“电子屏幕依赖症”:遇上任何事都要先查查手机,可刷完上百条推送后却忘了最初打开手机到底是要查啥;一有空闲除了玩手机、看平板就找不到别的玩法,收藏了一大堆旅行打卡地却鲜少在屏幕之外看上一眼;发现手机电量告急就焦虑得满世界找充电线、充电宝,生怕因为关机而失联……

图源网络
面对数字世界对现实生活的过分挤占,不少人渴望摆脱对电子屏幕的过分依赖,产生了“数字精简”的想法——除了购置功能相对简单的“老人机”,有些人加入“远离电子屏幕”社交小组,互相借鉴经验教训,利用好碎片时间;在各大社交平台,也常常能刷到教人如何戒手机瘾的相关教程。
不过,靠着五花八门的精简教程,真能戒掉“电子屏幕依赖症”吗?也许并不容易。买了“老人机”后发现购物支付并不方便,兜兜转转还得换回智能机;在网络上孜孜以求寻找“远离电子屏幕”攻略,往往没寻到解法良方,还在不知不觉中又涨了不少屏幕时间。虽然“数字精简”成效因人而异,但追求“数字精简”的流行风尚本身,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媒介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好自身生活与外在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信息无需太多,够用就好;数据不必繁杂,精准才行。真正的“数字精简”不是把智能手机一扔了事,更不必全盘拒绝新兴技术带来的革新与改变,而是要学会如何缓解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提升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要做到“数字精简”,放下手机、拒绝沉迷电子屏幕只是第一步,其根本途径,还是在于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在更为宏观的时间坐标上,“尚简”也是每个时代流行风尚的总体趋势。雍容繁复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之后,是更为质朴写实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极其考验剪裁与穿搭技巧的堆堆领、蓬蓬纱之后,便捷耐穿的冲锋衣、运动服成为了市场新宠。
到了今天,年轻人不仅在数字生活中追求精简,更在生活诸多方面提倡返璞归真:不早起、无接亲、没车队、不堵门的极简婚礼,少了过度煽情,多了自然流露;该省省、该花花,货比三家的“反向消费”不追求昂贵品牌,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不论是物质世界的“断舍离”,还是精神状态的“简约范”,剔除外在形式的繁芜与过载信息的冗余,追求精简的过程,恰恰是一个认清自己内心真实所求的过程。当我们不再渴望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抓取“焦点”、追逐“热门”,就自然能从信息洪流中脱离出来,将更多注意力投射到现实世界之中,从而拥有真正自由而充盈的数字生活与精神生活。
这正是:
指尖有世界,善用是关键。
心远地自偏,何妨车马喧。
大家晚安!
(文 | 曹怡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