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用 3 个关键词讲透睡眠健康,并警惕 4 种隐藏问题。
"睡眠健康的 3 个关键词:"
1. "时长 (Duration):"
"讲透:" 这是最直观的睡眠指标。成年人通常需要 "7-9 小时" 的连续睡眠。短于这个时间可能无法满足身体和大脑的修复需求,长期如此会积累“睡眠债”,影响精力、情绪、认知功能,甚至增加慢性病风险。但时长并非唯一标准,质量同样重要。
2. "质量 (Quality):"
"讲透:" 指的是睡眠的深度和连续性。即使睡足了 8 小时,如果中间频繁醒来、多梦、感觉整晚没睡踏实,质量就很差。高质量的睡眠意味着能深入到慢波睡眠阶段,这对身体修复、记忆巩固、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入睡时间、觉醒次数、醒来后的感觉来判断。
3. "规律 (Routine):"
"讲透:" 指的是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包括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要尽量保持一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稳定身体内部的生物钟(昼夜节律),使身体在需要时更容易产生困意,在需要醒来时更容易清醒。这比单纯关注单晚的睡眠时长或质量更能体现健康的睡眠模式。
"需要警惕的 4 种睡眠
相关内容:
刷手机、赶工作、忙应酬……生活里的事好像永远排不完,而睡眠,常常被我们悄悄挪到了优先级末尾。但你知道吗?那些头晕、手抖、记不住事的小毛病,可能都和“没睡好”有关。
本期《约见名医》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熊康平主任,用“优先级”“安眠药”“隐藏问题”3个关键词,带我们读懂睡眠健康的真相,帮你把“好睡眠”找回来。

关键词1
优先级——睡眠该排第一
“等忙完这阵就好好睡”,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但熊康平主任在临床中发现,“忙完这阵” 永远有下一阵,长期把睡眠排末位,身体早晚会 “抗议”。
别忽视!这些小毛病可能和睡眠有关
门诊里很多患者来看头晕、头痛、头胀,甚至年轻人怀疑自己手抖是帕金森早期,查了头颅 MRI、血液都没大问题。追问后才发现,这些症状的背后,大多藏着 “睡眠不好”:
*有人没把睡眠差和头晕挂钩,问诊时根本想不到提;
*有人知道自己长期失眠,却没意识到熬夜会加重身体不适。

为什么睡眠是 “第一优先级”?
熊主任把睡眠比作身体的 “全能修复师”,少了它,健康根本扛不住:
1、帮大脑 “排毒”:清理 β 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预防认知衰退;
2、给身体 “充电”:修复细胞、增强免疫力,减少生病风险;
3、稳情绪、强记忆:缺觉的人更容易烦躁,记东西也总 “断片”。就连大家关心的肌肉流失、增肌问题,也和睡眠息息相关 —— 肌肉保养,一半靠饮食锻炼,一半靠睡眠。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这样提优先级
关键是 “给睡眠划边界”,慢慢养成习惯:
1
设 “23 点睡眠闹钟”
闹钟一响,立刻停掉手机、工作,不找 “再刷 5 分钟” 的借口;
2
做 “睡前放松仪式”
睡前 1 小时泡个脚、看本纸质书,让身体知道 “到点该睡了”;
3
注意睡眠卫生
少碰睡前电子产品,控制饮食和运动时间,调整卧室的声、光、温度(尤其提醒中老年人,别被短视频、短剧 “偷走” 睡眠时间)。
误区提醒:前一晚没睡好,白天别 “猛补觉”
很多人前一晚只睡 3 小时,白天就把补觉当 “首要任务”,结果越补晚上越失眠。
熊主任解释,这是打乱了 “生物钟优先级”:
白天身体的核心任务是 “保持清醒”,若补觉 3-4 小时,大脑会误以为 “现在是睡眠时间”;
正常睡眠是 90-120 分钟一个循环,前半夜深睡眠多,白天补觉很难达到正常睡眠结构,反而会让生物钟更乱。
正确补觉方式:白天最多 “短补” 20-30 分钟,且要在下午 3 点前结束;白天多晒太阳、散步 30 分钟,帮生物钟回归正常。
关键词2
安眠药 ——没有 “完美”,只有“合适”
当调整生活方式没用时,很多人会想到安眠药,却总在 “想睡” 和 “怕副作用” 之间纠结。熊主任说,不用把安眠药当 “洪水猛兽”,关键在 “规范用”。
没有 “完美安眠药”,但有 “适合的药”
任何安眠药都有适应症和副作用:有的会让第二天头晕,有的长期用可能有依赖性。但它本质是 “治疗工具”,不是 “洪水猛兽”——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选药:
入睡难:选 “短效药”,帮你快速入眠;
睡不安稳:选中长效药,减少夜间醒的次数;
个体有差异:别人用着好的药不一定适合你,比如近期热门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有自己的特点。
近期很火的 “雷生”这类新药,好在哪?
熊主任提到,如达利雷生等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是很多人期待的睡眠新药,主要优势有 3 点:
睡眠更 “自然”:吃完后能接近正常人的生理睡眠,不会有 “吃药睡的假觉” 感;
成瘾性低:这是大家最关心的点,目前来看这类药的依赖风险较低;
不影响白天状态:适合上班族、需要见客户或讲课的人,不会有 “脑子昏沉、走路晃” 的副作用。
“长期吃安眠药会痴呆”?真相是这样
流传很广的 “长期吃安眠药致痴呆” 说法,熊主任明确表示 “不准确”:
没有证据表明 “规范用安眠药会直接致痴呆”;
部分安眠药可能导致 “短期记不住事”,停药后会恢复;
真正危险的是 “自行滥用”:超剂量、乱换药,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认知风险。
建议长期用药的人,每 3-6 个月复诊一次,让医生调整方案。毕竟,长期失眠的危害(比如增加代谢问题、肿瘤、痴呆风险),可能比规范用药的副作用更大。
关键词3
睡眠的隐藏问题
很多人以为睡眠问题只有 “睡不着”,但熊主任提醒,嗜睡、多梦等 “隐藏问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健康警报”,更不能忽视。
4 种 “隐藏睡眠问题”,出现了及时就医
1、嗜睡:白天很难保持清醒,甚至在开车、开会等重要场合犯困,可能是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不处理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2、多梦(尤其噩梦):若长期做噩梦、惊醒后难再睡,可能和焦虑、抑郁有关,别硬扛;
3、不宁腿综合征:睡前腿部又酸又胀,必须动一动才能缓解,会严重影响入睡;
4、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睡觉时拳打脚踢、说梦话,甚至摔下床,这类人未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较高。
提醒
3 句话记住核心
把睡眠放回生活第一优先级,别等身体抗议了才重视;
补觉别贪多,20-30 分钟就够,别打乱生物钟;
不管是失眠还是嗜睡、多梦,出现异常及时找医生,别自己硬扛。
今晚就试试 23 点关掉手机,给睡眠一个 “专属时间” 吧。睡好的每一晚,都是在给健康 “充电”~
来源: 约见名医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