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在许多公司中普遍存在,反映了组织结构、职责划分、管理流程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研发工时统计不属于财务的直接核心职能,但将其责任归于财务,则可能带来效率低下、数据不准确、部门间沟通不畅等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原因分析入手,并采取系统性措施:
"1. 根本原因分析 (Why is this happening?)"
"职责划分不清 (Un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组织架构或岗位说明书中,可能没有明确界定研发工时统计的具体负责人是研发部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人力资源(HR)部门还是研发本身。当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明确的“主战场”,责任容易被上移或推诿,最终落到看似“综合性强”或“有数据统计需求”的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的“数据管家”角色被泛化 (Overextended Role of Finance as "Data Steward"):" 财务部门天然需要各种数据(包括工时、成本、预算等)来支持其核算、报告和分析工作。有时,这种对数据的依赖性可能导致其他部门将数据收集的执行责任转嫁给财务,即使这些数据的主要用途并非财务报告。
"缺乏专门的工时管理流程或工具 (Lack of Dedicated Time Tracking Process/Tools):" 如果公司没有建立清晰的研发工时记录、申报、审核流程,也没有合适的工具支持,数据的
相关内容:
正儿八经做研发的公司,项目管理人员肯定不会少。工时、耗材统计也有工具可用,只是用成什么效果,那就是天差地别。
统计得准确,财务核算,过关,自然好。统计不准,过不了关,财务陪着返工。
有的公司让参与项目的每个人自己填工时,一周结束自己填报工时,到周五了,想想我周一周二都干嘛了——即使有点忘记,但不至于过于离谱。
有的公司由项目助理或者经理统计工时,一张表格拉下来,有人的工时会超过100%。那怎么整呢,手动调整,估计一下,好歹凑成小于等于100%,可不能大于100%,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神通广大,能分身了。
——这是几年前的状态。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种状态。
研发活动重要,相应产生的研发费用更加珍贵。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0%加计扣除了,能让老板一下子就合规地少交好多所得税。但是你不能在数据上糊弄,虽然申报的时候不查,但事后来查,作弊的代价很大。
申请高新也离不开研发过程管理的各种证据链,和研发费用的合规核算;
IPO也要研发费用的合规核算。
加计扣除、高新、IPO都要研发费用,但是同一套研发费用数据,这三个要的口径又不一样,专职财务弄这些数据已经是焦头烂额了,还要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合,立项报告、节点文档、委外的,各种账务之外的东西。智能化系统化是将来必须的方向,现在已经有这样的系统,内置了会计、税务、高新、IPO不同口径的数据规则,跟着系统指示走就行了。靠人手动作,那简直就是磨难,灾难。
有的代账公司想外包研发费用,是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手下那几个会计的水平。最简单的几个客户往来都做不平,或者懒得做平,你还升级什么账务,不要麻烦自己又害了别人。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