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和令人心碎的故事开头。它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场景:ICU门外焦急等待的家人,以及那份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愿望——只要亲人能活着。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
1. "对比强烈":“什么都不求”与“只求他能活着”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活着”在此时此刻被赋予了全部的意义和分量。其他物质上的、生活上的要求都显得微不足道。
2.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中的期盼、巨大的压力下的纯粹愿望。这种不加修饰的恳求更能触动人心。
3. "背景暗示":青海小伙的身份和ICU的环境,暗示了可能存在的意外、疾病或其他困境,使得这个愿望更加令人揪心。青海的苍茫环境也可能与ICU的封闭、现代医疗环境形成一种张力。
4. "引人深思":这句话作为一个标题或开头,极具故事性,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这个“他”是谁,“我”经历了什么。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张力、令人动容的开头,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强烈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让人立刻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亲情的伟大以及危难关头人们最核心的诉求。
相关内容:
谢占隆和母亲并肩坐在走廊的地面上,身旁的包子和豆浆早已凉透。他们在那扇充满未知的门外守了5天,两人眼里布满血丝,目光却始终锁定在那扇紧闭的门上。
“我什么都不求,只求他能活着。”11月17日上午,青海省人民医院外科大楼5楼,望着ICU紧闭的大门,22岁的谢占隆哽咽道。
“雪山”倒下
在谢占隆的心里,父亲就像一座雪山,巍峨,坚韧,永远屹立在那里。然而,一场意外,这座“雪山”突然倒下了。
11月13日17时许,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的草场上,49岁的谢运邦操作打捆机打包草捆。突然,打捆机发生故障,他像往常一样开始维修。
就在谢运邦专心修理时,打捆机突然启动,沉重的机械臂击中他的后脑。听到异常声响,在不远处干活的妻子急忙跑过来,发现丈夫的头部被卷进了机器。她拼尽全力把丈夫从机器中拉出来,只见丈夫面部受伤严重,后脑部也有损伤,人已经失去意识。她跪在地上不知所措,哭喊着让赶来的乡亲帮忙拨打120。
当天晚上,谢运邦被紧急转送到青海省人民医院。经过CT检查,医生发现他的伤情十分严重:脑部受到重创,颅内多处出血并伴有积气,面部多处骨折,颈椎椎管受到损伤。
谢运邦被立即推进手术室抢救。医生告诉谢占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保住父亲的生命。手术持续了数小时,谢占隆再次见到父亲时,只见父亲的头部缠满纱布,身上插满维持生命的管子。

谢运邦在接受5天抢救后,再次做CT检查,幸运的是,情况暂时平稳。西海新闻记者 张昕岳 摄
那双巧手
守在ICU门外的谢占隆,望着紧闭的大门,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在他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原来也会倒下。
谢占隆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有一双巧手。他能砌墙盖房,也能拿起绣花针做细活。谢占隆的母亲从甘肃远嫁到青海牧区,常在灯下做绣活排解乡愁。父亲就坐在旁边默默看着,久而久之,竟也学会了这门手艺,他绣出的鞋垫针脚细密,花色鲜亮,让邻居赞叹不已。
这双巧手,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谢占隆比妹妹大两岁,兄妹俩的学费、生活费,都靠父亲一双手挣来。从修缮危房到搭建牛棚,从抹沙灰到做防水,父亲什么活都接。母亲在家操持农活、照料家务。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谢占隆的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叫苦,总是尽力给他们最好的。
高三那年,谢占隆萌生了学播音主持的想法。面对艺考集训所需的高额费用,父亲毫不犹豫地支持。为了凑够集训的费用,父母更加省吃俭用。懂事的谢占隆深知父母的不易,在集训期间格外努力,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如愿成为一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谢占隆上大学后就没再向家里要过生活费。快递站搬货、商场促销、赛事解说……他做过各种兼职,常常一天打几份工,只为多攒些钱,让父亲肩上的担子轻一些,让家里的日子更好过一些。
文字的力量
生活的考验总是接踵而至。还没等谢占隆为家里多分担一些,难题又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医生告诉谢占隆,父亲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要在ICU度过危险期,稳定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力;待情况稳定后,才能进行第二阶段的手术治疗,包括颅骨修复、面部重建等多次大手术。
“即使一切顺利,后续的手术治疗仍需要一笔巨额费用。”谢占隆说,“家里这些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短短5天就所剩无几了。”
在ICU门外的漫长等待中,谢占隆写下了一封真诚的求助信。他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些平凡却珍贵的记忆。
“父亲在我心里,向来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雪山。二十二年的岁月里,风雨磨难从未将他压垮,险途绝境也未曾见他低头半分。”
“我们的关系,是典型的中式父子:当面,他总免不了老生常谈地教育我,我偶尔会反驳一下,更多的还是埋头听着;背地里,我总能从亲戚邻里口中听见,他逢人便骄傲地念叨:‘我儿子,出息着呢。’”
“此刻,我的眼泪早已流干,喉咙里堵着化不开的酸涩。看见父亲身上头上缠满绷带,听见他强忍疼痛的低吟,我无数次在心里祈祷:如果能用我余下的所有时光,换回那个万能又顽童般的父亲,我心甘情愿。”
……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在想,这也是我人生最艰难时刻的记录。”谢占隆说,“不管父亲能不能好起来,这些带着回忆的文字都会给我力量。”
温暖汇聚

同学为谢占隆和母亲带去热乎的早餐。西海新闻记者 张昕岳 摄
求助信息在朋友圈传开后,温暖从四面八方涌来。
谢占隆的班主任虽然生病在医院输液,却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状态。看到谢占隆的求助信息后,她立刻转来1000元,并在微信里写下长长的鼓励:“有时候,人生大事就是会这么猝不及防地袭来,没有办法逃避的时候,就只能坚强起来接受。”
看到求助信息后,谢占隆所在班级的班长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发出捐款倡议,同学们积极响应,还将众筹链接转发到各个校友群和社交媒体,呼吁更多人伸出援手。谢占隆的同学们还专程来到医院探望,他们注意到谢占隆和母亲因为守候而顾不上吃饭,特意买来热包子和豆浆。
更让谢占隆感动的是,很多多年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有人通过共同好友辗转联系到他,也有人在朋友圈看到求助信息后主动添加他的微信。虽然高中毕业后各奔东西,但这份同窗之情依然真挚,每一笔转账都带着同学们朴实的心意。
这份温暖,迅速从师生与同窗间延伸至社会各界。平日里只是点头之交的宿管阿姨,默默转来200元,希望他的父亲可以早日康复。一位谢占隆曾为之工作过的老板,看到求助信息后立刻转账,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鼓励谢占隆振作起来。而在网络的另一端,无数素未谋面的网友一次次地捐款、转发、留言,每一句祝福都充满力量。
截至17日下午,谢占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7万元善款。这些来自师长、同窗、亲人、朋友以及无数素未谋面好心人的帮助,每一笔捐款、每一次转发、每一句祝福,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支撑他前行的温暖力量,坚定了他面对困难的信心。

谢占隆的同学们带着水果和酸奶去医院探望。西海新闻记者 张昕岳 摄
一份期待
即便身处困境,谢占隆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不久前的一个深夜,他在ICU外的楼道口听见一阵压抑的哭声。循声望去,一位陌生女子蜷坐在楼梯上,肩膀不停颤抖。谢占隆走上前,默默递上两张纸巾。
“会好的,会好的。”他轻声说,像是在安慰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又像是在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这句话,谢占隆在心里对父亲说过无数遍,对母亲说过无数遍。在这个充满消毒水气味的地方,温暖显得格外珍贵。
17日,医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谢运邦的情况暂时平稳。在家人的声声呼唤中,他的手指出现了微微动弹的迹象——这微弱却无比宝贵的反应,如同阴霾中透出的第一缕光,为谢占隆带来了信心与希望。
“我希望父亲的情况可以快些稳定下来,争取早日达到手术条件。”谢占隆的声音里,多了一份期盼。
西海新闻记者/张昕岳 何耀军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