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观察」一亩田IPO暴跌解析,农业B2B市场挑战重重

根据您提供的标题“「e公司观察」从一亩田IPO大跌看农业B2B之难”,我们可以推断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核心事件:一亩田IPO大跌" 文章会重点描述一亩田(中国领先的农业B2B电商平台)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后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 可能会分析跌停的原因,例如:市场对农业B2B盈利能力的担忧、对平台模式有效性的质疑、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投资者对过高估值的不认同等。
2. "事件分析:为何大跌?" 深入探讨导致股价大跌的具体因素。这可能包括: "盈利挑战:" 农业B2B平台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线下拓展、维护农户和采购商关系,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面临考验。 "竞争激烈:" 农业B2B领域存在众多竞争者,包括传统经销商、其他电商平台以及区域性平台,竞争格局复杂。 "模式争议:" 平台在撮合交易中扮演的角色、收费模式、对供应链的控制力等可能存在争议。 "用户粘性与价值:" 如何真正提升农户和采购商的依赖度,提供超越信息撮合的附加价值,是关键问题。
3. "行业洞察: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一亩田8月19日晚间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跌31.7%,市值3.2亿美元,该公司在农业B2B领域耕耘多年,已是该领域的知名公司,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加持,却还是一个年营收只有1.61亿元的公司,其投资回报难以令投资人满意。

一亩田展示出来的数据很好看,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平台商户总量突破3800万,SKU数量达2100万;年促成1.47亿次搜索、5.83亿次沟通及1.87亿次潜在交易;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超340个城市、2800个县,渗透65%以上一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些数据说明一亩田有很多商户,促成的潜在交易也很多,服务覆盖的城市不少,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很高的渗透率,但营收数据却展示了另一面:2022—2024年,一亩田营收分别为1.56亿元、1.88亿元和1.61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约为-1.16亿元、-1.06亿元和-3494.10万元。

营收规模小,亏损幅度不小。一亩田日子过得很艰难。如果没有融资撑腰,很难坚持下去。

一亩田成立之后,就融资不断。

2011年,26岁的邓锦宏从百度辞职,正式创办了一亩田,希望撮合农产品和贸易商交易。

一亩田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者,2013年12月一亩田获得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红杉中国参投;2014年7月,红杉中国、光信资本参与了B轮2000万美元融资;2015年7月,一亩田完成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在2016—2019年期间,红杉、真格基金、易贸控股、云峰投资等均参与了一亩田C轮融资,2019年1月2日,一亩田宣布完成C轮系列数亿元融资,由华创领投,红杉等老股东进行了跟投。一亩田上市前红杉中国持有其15.9%的股份,是一亩田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方。

当时不少投资者将一亩田当做下一个滴滴美团。2015年春节后,一亩田从只有250多人到2015年5月扩充到近3000人,估值被投资机构追高到10亿美元。

一亩田发展14年,在众多知名机构的追捧下,为何年营收还不到两亿元,营收增长缓慢?

一亩田作为信息撮合者,介入农业产前信息撮合、产中管理、产后交易全流程,为卖家与批发摊主提供对接等服务。这些环节产值不小,但是想要从中赚钱并不容易。我国农业目前还是以小农户为基础,农业比较分散,服务很难标准化,仅仅通过提供信息而撮合交易并不容易,辨别信息真假的成本太高,如果交易难以撮合成功,将挫伤商户的积极性。

在农业信息平台上,大多是小商户,平台没有能力让其中一部分人成长起来,也没有办法吸引到有实力的商户,购买平台流量,交易也没有办法量化,只能通过会员费的方式完成营收,一些需要用户掏钱的付费服务,又会让用户产生厌烦心理。

农业信息撮合服务最大的问题是达成交易的难度较大,用户难以从中谋利,支付费用的愿望也就比较薄弱。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