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具有警示性,但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
首先,关于“90%被监听”这个数字,"没有科学依据或官方来源证实"。这类信息通常是社交媒体或非官方渠道传播的,可能带有夸大其词、制造恐慌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或推广某些产品/服务(例如某些“隐私保护”应用或设备)。
其次,现代监听技术非常复杂和隐蔽,很难仅凭手机的一些常见现象就断定其“90%”都被监听。监听可能涉及硬件植入、恶意软件、网络攻击等多种方式,并非所有异常情况都一定是被监听。
"然而,保持警惕和了解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公安机关或网络安全机构确实会发布关于防范网络攻击和间谍软件的提示。以下是一些"普遍适用的手机安全建议",可以帮助你提高设备的安全性,防范潜在风险,而不仅仅是针对所谓的“监听”:
1. "保持系统更新":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2. "谨慎安装应用":只从官方应用商店(如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等)下载应用,不安装来源不明的软件。
3. "设置强密码和生物识别":为手机设置复杂的锁屏密码,并启用指纹或面容ID等生物识别功能。
4. "注意链接和附件":不
相关内容:
最近不管是小区里的邻居聊天,还是后台读者留言,总有人说手机“不对劲”:明明没装新软件却老弹奇怪广告,打电话时杂音大还频繁断连,前天才跟家人聊起想换冰箱,打开购物APP就全是相关推送。遇到这些情况别不当回事,公安网络安全部门2025年最新预警明确,手机出现这类异常,90%可能被植入监听程序或遭恶意监控,非法监听事件同比已上涨26.2%,已成最突出的隐私安全威胁之一。

大家别觉得“监听”是影视剧里的桥段,现实中真没那么远。现在的监听程序大多藏在钓鱼链接、非官方APP或者公共WiFi里,普通人只要误点一下链接、下载个来路不明的软件,就可能“中招”。而且2025年的监听手段更隐蔽,恶意程序常伪装成计算器、天气插件、手机清理工具这些日常APP,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一旦被监听,不仅通话记录、聊天内容会被偷看,连位置信息、相册照片,甚至支付软件里的密码都可能被窃取,后续很容易遭遇诈骗、盗刷,损失可不小。今天就把公安部门实测有效的6步自救方法讲透,再说说哪些异常信号最该警惕,看完赶紧对照检查,家里老人尤其要多提醒。
先跟大家说清楚,哪些异常信号是监听程序在后台“搞动作”的痕迹。公安部门分析上千起案例后发现,只要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中了2个以上就必须警惕:
最容易察觉的是性能和能耗异常。正常手机待机一夜掉电通常不超5%,如果突然掉到10%以上,白天没怎么用就撑不过半天,大概率是监听程序在持续运行收集数据,这类程序会额外消耗15-50%的电量。同时手机还会莫名发烫,哪怕没开任何应用,机身温度也可能超过38℃,充电速度也会变慢,原本半小时能充60%,现在1小时都充不满30%,这是后台程序一边耗电一边充电导致的。
通话和通信异常也得留心。通话时频繁出现电流声、自己的声音有回音,或者没挂断却突然中断,不是运营商信号问题,而是监听程序截取数据时产生的干扰。更特殊的是,用自己手机号拨打自己号码居然能接通,这是监听程序占用线路的典型特征,公安已多次证实这种异常。另外,通讯录莫名冒出陌生号码、短信里出现乱码或空白短信,发件箱还有自己没发过的信息,这些都是监听程序“留后门”的痕迹。
流量和应用异常更要警惕。没刷视频、没下载文件,月度流量却暴涨30%以上,甚至超出套餐几倍,是监听软件在偷偷上传隐私数据。话费里突然多了陌生增值服务扣费,也可能是恶意程序在后台订购服务牟利。桌面突然出现没安装过的APP,名字带“Service”“Updater”等模糊后缀,卸载后又自动出现,或者游戏、购物等APP莫名要了麦克风、定位权限,这些都是监听工具的典型伪装套路。
还有些隐蔽迹象容易被忽视:锁屏时摄像头指示灯无故闪烁,没操作却发出拍照声,或者手机关机后别人拨打提示“空号”(正常应是“已关机”),这是“假关机”程序在后台持续传输数据,多出现于针对性监听场景。一旦发现这些信号,别犹豫,马上按公安推荐的6步自救法操作,既能阻断监听,又能保留证据。
第一步:紧急断连,阻止数据泄露
立刻开启飞行模式5分钟,切断WiFi和移动网络,防止监听程序继续上传你的隐私数据。接着进入手机“设置-应用权限管理”,批量关闭所有APP的麦克风、摄像头、定位、读取通讯录权限,重点盯紧工具类和陌生APP,先从源头堵住信息窃取的口子。如果怀疑手机卡被复制,可暂时拔卡,用备用机联系亲友,避免信息进一步泄露。
第二步:排查清理,精准移除可疑程序
仔细检查桌面,卸载所有没下载过的未知APP,尤其是名字像系统工具、图标模糊的应用。打开“设置-应用管理”,查看后台运行进程,找出占用CPU和内存高却不知名的进程,强制停止运行。安卓用户要开启“未知来源应用禁止安装”,苹果用户关闭“描述文件”里的陌生授权,防止恶意程序自动重装。如果提示“无法卸载”且显示为“系统应用”,别强行操作,避免程序自毁证据,后续留待专业处理。
第三步:核查轨迹,锁定异常消耗
在手机“电池管理”里查看近7天各APP的耗电占比,对耗电异常却不常用的APP,直接卸载并记录名称。同时登录运营商APP,查看流量使用明细,重点核对夜间(23点-凌晨5点)的流量消耗,若有持续每小时超50MB的异常,截图保存作为后续报案证据。话费账单里的陌生扣费项目也要截图,联系运营商取消增值服务并追溯扣费原因。
第四步:重置设置,清除隐藏痕迹
安卓手机进入“设置-系统-重置”,选择“重置网络设置”,清除WiFi、蓝牙连接记录;苹果手机在“设置-通用-传输或还原iPhone”里操作同样步骤,避免监听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持续控制手机。之后安卓用户去“设置-隐私-广告”重置广告ID,iPhone用户在“设置-隐私与安全性-跟踪”里关闭“允许App请求跟踪”,切断监听程序的数据分析路径。
第五步:深度处理,根除顽固威胁
如果做完前四步,异常信号仍没消失,就需要备份重要数据(照片、联系人等),进行恢复出厂设置。恢复前务必确认数据已导出,因为这一步会清除手机所有内容。恢复后只从官方应用商店(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等)下载必要APP,安装时逐一核对权限请求,像购物APP要麦克风权限、游戏APP要定位权限这类不合理请求,直接拒绝。
第六步:留存证据,必要时报警备案
把前面截图的异常耗电、流量明细、陌生APP截图、权限异常记录整理好,若涉及财产损失或疑似被针对性监听,带着这些证据到辖区派出所报案。如果怀疑手机被植入专业监听设备,可联系手机厂商官方售后,申请安全检测,获取专业检测报告,为报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除了遇到异常后的自救,日常防护更重要,这3个习惯能大幅降低被监听的风险,一定要记牢:
第一,只从官方渠道装APP。别点击短信、微信里的陌生链接下载软件,也别从第三方应用市场、网盘下载,认准手机自带的官方应用商店。安装时仔细看权限请求,没必要的权限直接拒绝,比如之前有报警人就是因为给无关APP开了麦克风权限,导致谈话内容被获取,收到大量精准推销电话。
第二,定期更新系统和APP。手机系统、常用APP要及时更新,每次更新都会修复安全漏洞,未及时更新的手机被入侵概率是已更新手机的3.7倍。别嫌麻烦,这是最省心的防护手段。
第三,敏感操作避开公共WiFi。在咖啡馆、火车站等公共WiFi环境下,别登录网银、支付宝,别输入支付密码,优先开手机流量或用随身WiFi,避免网络被劫持窃取信息。
最后要提醒大家,很多人把“精准广告推送”直接当成被监听,其实不全是。有些是APP通过分析你的浏览记录、搜索习惯做的推送,但如果刚聊完某件事就收到推送,且伴随前面说的耗电、杂音等异常,那就要警惕了。另外,监听程序不是“无孔不入”,只要做好权限管理、不随便点陌生链接,就能守住大部分风险。
手机现在成了咱们的“第二大脑”,里面藏着太多隐私和财产信息,多一分警惕没坏处。要是你对手机状态有疑问,别听街坊邻居传言,直接联系手机官方售后检测,或者打110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最靠谱。看完这些,赶紧拿手机对照检查一遍,也转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让他们也多份安全保障。要是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一一回复。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