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死磕对接人!大客户销售的核心是 "建立信任、理解并解决客户的业务痛点、提供价值,并最终达成双赢的合作关系。"
虽然对接人是进入客户组织的第一个关键点,但仅仅死磕对接人,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信息不对称:" 对接人可能无法掌握客户的全部决策权或真实需求。
"关系局限:" 过度依赖单一联系人,一旦关系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可能前功尽弃。
"视野狭窄:" 只关注对接人,容易忽略客户组织中的其他关键角色和部门。
真正的大客户销售,需要你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下是大客户销售的核心要素:
"1. 深入理解客户业务:"
"行业洞察:" 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趋势、挑战和机遇。
"业务模式:" 深入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运营流程、组织架构和关键决策者。
"痛点分析:" 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挖掘客户真正的痛点和需求,而不仅仅是表面问题。
"2. 建立信任关系:"
"专业形象:" 展现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成为客户的可靠顾问。
"真诚沟通:" 倾听客户的需求,坦诚交流,避免过度推销。
"长期价值:" 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而不仅仅是
相关内容:
刚入行的销售小王最近很崩溃:跟进了3个月的机床采购项目,方案改了8版,高层也见了,怎么突然就卡在财务审核环节?客户说"再评估下",结果半个月没动静。其实,小王的问题很常见——他只盯着"对接人",却没搞懂订单背后的决策链。销售不是"搞定一个人"的游戏,而是一场"多人协作战"。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大客户决策链的5大维度,帮你画出一张"决策地图",从此签单少走弯路。一、先看职位层级:高层要战略,中层要实惠,基层要体验
决策链的第一步,是按职位高低划分角色。不同层级的人,关心的利益完全不同。01·高层(董事长/总经理):盯组织利益,要"大方向"·高层的时间宝贵,每天看几十份报告,只关心"这单能不能帮公司赚更多/省更多/符合战略"。比如你卖智能生产线,高层不会在意设备参数,只会问:"投产后产能提升多少?3年ROI(投资回报率)多少?是否匹配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大方向?"·应对关键:30秒内甩出核心数据(如"年节约人力成本200万""行业头部客户都在用"),用战略级价值打动他。02·中层(部门总监/经理):保部门利益,要"存在感"·中层是"夹心层",既要完成老板KPI,又要管理团队。·比如采购部经理,他可能更在意:"这个供应商交付周期稳吗?会不会影响我们部门的季度考核?"甚至会悄悄比较:"选A供应商,我的团队能多拿20%绩效吗?"·应对关键:突出"对他部门的短期好处"(如"我们免费提供操作培训,帮你团队快速上手"),让他觉得"推这个方案,自己也有功劳"。03·基层(操作工人/一线主管):重个人利益,要"好用"·基层是产品的实际使用者。一台设备再高端,如果操作复杂、总出故障,他们会私下吐槽:"这破机器,谁爱用谁用!"最终可能导致项目落地失败——比如故意拖延验收,或者在后续复购时反对。·应对关键:提前和基层沟通,收集他们的痛点(如"现在设备换模要半小时,新设备能不能缩短到5分钟?"),并在方案里明确解决,让他们成为"隐形支持者"。
二、再看决策复杂度:单部门快刀斩乱麻,跨部门得"四面讨好"
不同企业的决策流程差异很大,核心看是"单部门拍板"还是"多部门battle"。单部门决策:快、准、狠比如小公司采购办公电脑,IT部门说了算。这时候要"直达决策者",突出短期价值——"我们的电脑比竞品便宜15%,本周签约还能送一年上门维护",快速推动他做决定。跨部门决策:得平衡多方需求大公司采购生产线,往往涉及技术部(看参数)、财务部(算成本)、生产部(测效率)、高层(批预算)。这时候要做"多面手":o对技术部:强调"设备兼容性,不用改现有产线";o对财务部:算清"分期付款压力小,折旧期短";o对生产部:演示"操作界面简单,工人半天能学会"。关键动作:提前画一张"利益相关方地图",标注每个部门的诉求,沟通时"见人说人话"。多层级审批:别卡在中间层·很多企业是"基层申请→中层审核→高层批准"的流程。很多人只盯着基层,结果方案被中层挑刺卡住。聪明的销售会"提前渗透高层"——比如通过行业论坛让高层注意到你,或者约中层汇报时,顺带提一句:"我们方案的优势,张总(高层)之前调研时也很关注。"让中层觉得"推这个方案,高层也会认可",自然愿意放行。三、细看决策权限:5类角色,各管一摊
决策链里藏了5类关键人,缺一不可。1.经济决策者(通常是老板/CEO):管"钱"他有一票否决权,只看"这钱花得值不值"。你要用ROI、行业对标数据证明:"这单不是成本,是投资。"2.采购决策者(采购总监/经理):管"流程"他负责砍价、审合同、盯交付。别和他玩虚的,合同条款(如付款方式、质保期)要提前谈妥,否则他能拖你3个月。3.技术选型者(技术总监/工程师):管"能不能用"他是"技术守门员",你的产品参数不过关(比如精度差0.1mm),直接淘汰。提前找他的技术团队做测试,拿到"技术认可报告",比什么都管用。4.内部倡导者(需求发起人):管"推不推"可能是个车间主任,最早提出要换设备。他要的是"解决业务痛点+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你要和他站在一起:"您提的效率问题,我们的设备正好能解决,汇报时我帮您突出您的洞察。"5.使用者(一线员工):管"用不用"设备再好,工人不用也是白搭。培训时多教他们技巧,偶尔送点小福利(如定制工具包),让他们说句"这设备挺好用的",比签合同时拍胸脯更实在。四、摸准沟通偏好:技术男爱数据,老板爱看图
和不同人沟通,得用他"舒服的方式"。沟通渠道:技术选型者喜欢邮件发技术白皮书,高层爱约线下会议室当面聊,财务总监可能更习惯微信发精简数据表格。沟通时间:别在周一早上(老板开例会)或下班前(财务结账)找人,上午10点、下午3点往往是高效时段。语言风格:和财务聊"年节约成本50万",和业务聊"每月多接200万订单",和工人聊"操作省力30%"。信息形式:给高层看"一页纸战略价值图",给执行层发"30页操作手册"。五、深挖决策人背景:技术派、财务派、销售派,对策大不同
最后一步,研究决策人的"出身",能精准拿捏他的痛点。技术出身(比如研发总监转型的CEO):讨厌虚头巴脑的营销话,只信数据和案例。你要准备"第三方检测报告""同行业头部客户的使用数据",证明"技术可靠"。财务出身(CFO主导采购):满脑子都是预算和风险。你要算清"每分钱花在哪""如果出问题,我们的赔偿方案是什么",用财务语言打消顾虑。销售出身(销售副总管采购):重关系和效率。和他聊"我们服务过XX客户,3个月就落地了",或者约他参加行业活动,用"交情"推动决策。总结:决策链画像,是大销售的"透视镜"
工业品销售的本质,是"搞定一群人"。从职位层级到背景出身,从沟通偏好到利益诉求,画出一张清晰的决策链画像,你会发现:原来卡壳的环节,只是某个角色的需求没被满足;原来难搞的客户,只是没找到和他的"共同语言"。下次跟进项目前,先问自己:"这单的决策链有哪些人?他们各自要什么?我该怎么和他们沟通?"想清楚这三点,签单率至少提升50%。·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