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1岁女孩惊呼“他们要抓我爸妈!”紧急转账万元,警方紧急提醒家长防范

这则新闻标题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且复杂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标题,我们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点:
1. "事件主体:" 杭州一名11岁的女孩。 2. "行为:" 女孩因害怕“他们要抓我爸妈”而极度恐慌,独自反锁房门,并使用家长的手机转账上万元。 3. "原因:" 恐慌源于一个未明示的威胁或信息(“他们要抓我爸妈”),这强烈暗示了女孩可能接触到了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诈骗、勒索或极端言论,导致她产生了真实的恐惧。 4. "后果:" 巨额资金转移,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 5. "介入方:" 警方。 6. "警方提醒:" 虽然标题未详述提醒内容,但通常此类事件会引发警方对以下方面的关注和提醒: "网络环境安全:" 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有害信息(如极端言论、诈骗、恐怖主义宣传等)侵害的重要性。 "家庭监护:" 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关注和引导,了解孩子的网络世界。 "沟通与心理疏导:" 强调家长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担忧和恐惧,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相关内容:

上周工作日的晚上,陈女士(化名)一家和往常一样,先陪女儿可可(化名)做完作业,再给孩子半小时的时间自由活动,最后睡觉。

晚上9点不到,可可捧着手机,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着时下流行的《蛋仔派对》。家长也没管,在客厅看电视聊天。

陈女士没注意到,不知什么时候,女儿悄悄关上了房间的门。

可可在干嘛?她在游玩过程中,在游戏大厅的聊天框里看到一则“免费领取皮肤”的信息。心动的可可试着通过信息上留的微信号,添加了名为“XX客服”的微信小店账号。

因为账号看起来挺正规,涉世未深的可可并未心生怀疑。

对方告诉可可,要领取免费皮肤,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几个步骤。可可没想到,操作过半,对方突然“警觉”反问:“你是不是未成年人?”

接下来的情况,让可可吓坏了。对方说,因为可可是未成年人,其举动“违反法律”,不仅会导致公司被处罚“冻结六万多元”,而且未成年人也会被追责!

“你是未成年人,不会坐牢。但你父母是你的监护人,情节严重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对方利用可可的恐惧心理,连续进行恐吓,把孩子吓得不行。对方还强调,“解冻”的时限只有30分钟。

这时候,可可已经吓哭了。因为对方还警告她,不能将此事告诉家里人,否则家长还会因“泄露罪”被逮捕。此时,可可已经完全蒙了,听从了对方的指挥。

她根据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添加了自称是“处理解冻工作人员”的微信账号。在语音通话中,对方还让可可称呼自己为“张叔叔”,并在此伪装下远程指挥她使用母亲的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可可这时候悄悄走出房间,拿了妈妈的手机,陈女士也没当回事。

直到10点多,早就过了该睡觉的时间,陈女士才发现女儿没有声响,甚至反锁了房门。同时,她的银行账户连续收到扣款消息,陈女士意识到不对劲。

陈女士对着房内的可可喊话,孩子没开门,也没出声,还传来隐隐约约的哭泣声。陈女士也慌了,赶紧打电话报警求助。

AI生成图片

丁兰派出所民警孙令随即赶到现场。听到警察来了,可可才开了门,大家发现她早已哭得双眼通红。孙警官没有急于询问情况,而是先与家长一同安抚并劝导家人不要指责孩子。待可可情绪平稳后,他才问清楚来龙去脉,并结合案例对她进行了针对性的反诈宣传。

经核实,可可共计转账19000元。这件事,也给了孩子一个深刻教训。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针对这一情况,警方也对家长和儿童分别做了提醒。

对家长来说,要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此外,给自己的手机设置相对安全性更高的支付密码,切莫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最后,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言辞,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微信或QQ好友。

对孩子来说,陌生电话、短信要警惕,凡是要求转账、可以充值返利的勿轻信,要多方核实;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App,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购物交易选择正规官方平台,切勿在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私下联系转账,十有九骗。

不要因为害怕就闷不作声,应立即向家人反映或报警求助。若遇到被恐吓的情况也不要惧怕,应大胆说出来让家人知道。

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那么多“大V”,明星天天吵着要送你红包、送皮肤、送装备,那都是为了骗你转账的噱头,千万不要再上当了。

记者 李维和

来源: 杭州日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