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刘砦村上课啦!华农研究生教村民用AI搞生产、管村务、卖特产

这个消息听起来非常棒!这是一个将高等教育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非常有意义的实践项目。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新闻:
1.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华农研究生将先进的AI知识带到农村,直接教村民如何应用,这体现了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理念。AI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新渠道。 2. "实用性导向:" 重点是教村民“用AI搞生产、管村务、卖特产”,这表明培训内容非常接地气,直接针对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村庄发展的痛点,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3. "人才培养与实践结合:" 对于华农研究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他们不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也锻炼了沟通、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对双方都有益。 4. "提升村民数字素养:" 帮助村民掌握AI等现代技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5. "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这可能是一种新的产教融合、科研反哺社会的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建设性的举措,展示了高校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孝南区刘砦村乃至更广泛的乡村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希望。期待这个项目能够取得丰

相关内容: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孙雨涵)8月30日,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刘砦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格外热闹。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们这次来,给乡亲们带来了几样“新式武器”——不是锄头也不是农机,而是手机里的AI智能。他们手把手教的,全是咱们农民和村干部平时能用得上的实在技能。

第一课:豆包AI来帮忙,农产品海报自己就能做

“以前咱们卖桃子、卖大米,想做个宣传图,得求人或者花钱。现在好了,研究生老师教我们用‘豆包’APP,输入几个字,漂亮的海报自己就生成了!”种植大户老王一边在手机上划拉着刚生成的海报,一边兴奋地跟邻座分享。

这堂课教的是怎么用AI工具设计农产品销售海报。学生们从怎么注册、怎么输入关键词,再到怎么调整图片样式,一步一步教得特别仔细。以后咱村的水果特产再想宣传,自己动动手指就能做出好看又专业的海报,省钱又省心。

第二课:村务通知“一键生成”,村干部直呼“省事了”

另一项让村干部们连连称赞的,是“AI写村务通知”。村里发个通知、搞个文体活动预告,最头疼的就是写稿子。华农的研究生们现场演示,只要把关键信息告诉AI,比如“时间、地点、什么事”,一秒就能生成一篇通顺又正式的通知。

村委会的方主任体验后说:“这个太实用了!格式规范,内容也清楚,我们稍微改改就能用了,大大提高了我们发布信息的效率。”

第三课:手机上的“AI农技员”,随问随答解难题

最后的“重头戏”是教大家怎么把手机变成随身农技专家。研究生们推荐了几个好用的大模型APP,并教大家怎么提问。“比如,你发现水稻叶子发黄,就拍个照片,然后问‘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不知道什么时候施肥最好,就直接问‘水稻孕穗期该怎么管理?’系统马上就能给出建议,虽然不能全信,但绝对是个非常好的参考。”一位研究生讲解道。

村民们纷纷尝试,提出各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看着手机屏幕上快速生成的解答,大家都觉得身边好像多了个24小时不休息的技术员。

村支书王继文在活动后总结道:“这次培训特别实在,教的都是立马能用的本事。不仅帮我们农民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也帮我们村干部提高了工作效率,甚至还教会了我们怎么把农产品卖得更好。这才是真正‘赋能’乡村振兴!以后咱们村还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老少乡亲都能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们带来的,不仅是几个APP,更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让咱们刘砦村的乡亲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不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能实实在在帮我们种好地、管好村、过上好日子的得力工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