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故事里的心理学”中,为什么内心强大的父母懂得“无为”。
“无为”并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以更智慧、更长远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这是一种高级的、充满智慧的育儿哲学,与内心强大的父母特质紧密相连。
"内心强大的父母,通常具备以下特点,这些特点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实践“无为”:"
1. "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稳定:"
内心强大的父母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优点和缺点。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轻易被激怒或投射自己的焦虑。
情绪稳定让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被情绪裹挟,做出冲动或基于恐惧的反应。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
2. "信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他们相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探索、学习和成长的内在潜能。他们不把孩子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教导,也不因孩子的“笨拙”或“与众不同”而否定他们。
这种信任源于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不附加条件。他们知道,过度干预反而可能扼杀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
3. "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
他们理解“静待花开”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时区(TIM),有的早熟,有的
相关内容:
来源:环球网
我们在《故事里的心理学丨父母育儿不妨来点儿松弛感》一文里,提醒一些父母少焦虑、懂松弛,但有的家长说:“我提醒孩子提前避坑,难道不对?孩子有错,怎能持续无视?孩子有进步,该如何把握表扬的尺度,而不至于让他骄傲自满呢?另外,孩子总嫌我唠叨怎么办?”
频繁纠错与唠叨的后果
妈妈带6岁的儿子涛涛与闺蜜聚餐。涛涛刚坐下,妈妈就开始提醒:“把餐布铺好,并盖住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涛涛刚拿起筷子,妈妈又提醒:“往上拿一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淘淘刚拿起勺子,妈妈又说:“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舀汤时要把碗靠近点”“别吃太快,细嚼慢咽才能消化好。”整个饭局,妈妈一直在挑剔、纠错,甚至提前纠错,她觉得自己没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口气也很温和,但涛涛的感受是“妈妈对我不满”。最后,他终于忍不住来了一句——“妈妈我觉得你很烦!”
凡事讲究平衡与适度,但有些家长陷入了认知误区,以为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越多越好。父母加祖辈六双眼睛时时刻刻紧盯孩子,像直升机一样,整天嗡嗡嗡在孩子头顶盘旋,频频干涉孩子的生活,一会纠正这,一会提醒那,一再压缩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他们不允许孩子试错,当孩子的表现不符预期时,就觉得自己带娃很失败,就会焦虑感上升,而焦虑感又转变为新一轮的纠错,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
三年级男孩欣欣早上睡眼惺忪,正在酝酿自己起床的力量,他在心中默念:我五分钟后一定起床。妈妈忽然推门进来:“你咋还不起?快点快点,要迟到了!”欣欣瞬间烦躁起来,就算此刻起床也是被妈妈催促的结果。最后,他磨蹭了半小时才起,期间妈妈又催促了三四次。
频繁对孩子干涉、纠错、打扰甚至直接接手的父母,容易表现为唠叨。长辈一旦唠叨,就会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号——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所以,唠叨会令孩子反感,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有时还会让问题加剧甚至制造新的问题。
不能忍受孩子的任何小错,持续进行纠错和唠叨讲道理,就仿佛专制制度下的酷刑凌迟,一点一点地用语言暴力把孩子打趴。孩子处处紧张、动辄得咎,感受不到信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信无从建立,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对别人也没有什么用,成就感无从获得,自我怀疑、敏感自卑、软弱怯懦、没有主见,有的一味服从父母的安排,成为“妈宝男”“妈宝女”,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动力,觉得人生没意思、没意义,患上“空心病”;有的到了青春期,对父母彻底关上心门,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有的网络成瘾、厌学、抑郁,有的自暴自弃、啃老成性,还有的对抗逆反,与父母决裂(专制型育儿的后果,详见《故事里的心理学丨专制型家庭教育的九大副作用》一文)。
如何恰当地表扬?
不足和错误当然要指出,但总体要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同样一次考试,有的家长说:“你虽然考得不错,但是有些分不该丢”。这种表述,孩子会认为你的重点在“但是”后面,从而产生对立情绪。明智的家长说:“你虽然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但总体还是考得不错的”。这种表述,孩子听了会觉得父母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对立的情绪会缓解,对“但是”前面的内容也能吸收。
有的家长知道打击教育伤害大,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扬起来功利化,流于形式和浮夸。比如,孩子随手画了一幅很乱的画,你把他捧成“未来的大画家”,比如孩子用积木随便搭了个房子,你又说他是“建筑天才”,孩子会感觉表扬来得太容易,不努力就可以成功,但当发现自己其实很普通的时候,就会陷入失落,甚至有被欺骗的感觉。
鼓励孩子成长需要发扬“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成绩马上提高不现实,刚上手就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母也不可能,沈奕斐教授建议,可以先从孩子能做到的角度或细节找亮点,及时做出肯定。比如,孩子英文字母写得烂,至少可以肯定他把字母都写在线上了。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就会积累继续前行的动力。当然,在以表扬肯定为主的前提下,批评也是可以的,但要真实,要有具体的事实支持。
如何恰当地纠错?
为孩子纠错之前,父母要以身作责。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看书的好习惯,那么你在家也要少看电视、少刷手机,多抽时间看书,孩子就会耳闻目染。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没有立刻达到要求,就不断催促和纠错。
咨询师在在访谈中,常常反问家长:“早上起床时,你不想赖一会儿吗?你是否有过早上不想吃饭的情况?开那种无聊的会议时,你会不会开小差?你一回家是不是想先在沙发上瘫会儿?你自己是不是也讨厌上班996?”大部分家长会很诚实地:“是的。”咨询师进而引导:“那孩子出现类似情况不也很正常嘛。”
小强长大后回忆童年踢足球,有一次不慎将邻居家的两盆花碰碎了,邻居气冲冲骂人,爸爸也闻声跑了出来,小强忐忑不安,心想这回肯定要被老爸痛骂一顿。没想到,爸爸带着他,一起向邻居赔礼道歉,获得对方谅解,然后微笑着说:“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冒犯了邻居之后,你勇于承认错误并真心道歉,这一点做得很不错。另外,你脚劲儿挺大,以后没准能踢进足球队!”接着,爸爸就带着他找了一处适合踢球的地方,陪着他玩了一下午。每每想起那个下午,小强心里就很温暖。
孩子如果知道错了,家长尽量别斥责,因为斥责会让孩子恐惧,难以培育出勇敢担责的心。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他如何面对和担责,这样孩子以后遇到事,就不会慌乱或逃避,还会以错误为契机及时反省,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成长。
不包办的力量
学者沈奕斐在《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一书中说:“在家里,我经常是最晚起床的,两个孩子从没有赖床的现象,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不会叫他们起床的,他们自己要按时起床上学。”
妞妞所在的班级都从家里自带中午饭,有一次她通过老师给妈妈来电告急:“忘带饭了”。妈妈不慌不忙,留下一句“相信你自己能解决”,就把电话挂了。老师一看这情形:“把我带的饭分你一部分吧”。旁边好几位同学们也给妞妞分了一些饭。放学回家,妈妈了解到情况,赞扬说:“真不错,如果同学也忘带饭,你也会分一部分给他们吗?”“当然!”“那明天你多带一点饭,分给同学表示感谢。”如此一来,妞妞不仅懂得了互助、收获了友谊,以后再也没有忘带午饭。这就是不包办的力量。
孩子偶尔忘带文具,甚至忘了写作业,家长可以帮忙提醒,但无需包办,既然是自己忘了,就得自己面对自己承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经历得出的经验才会真正牢记在心。孩子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鼓励孩子多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他们才能稳健成长。
当然,带娃有些松弛感并不是无原则的放纵。孩子自己碰水杯被烫了,后果自己承担,但如果把热水往别人脸上泼,这属于突破底线的行为,家长必须坚决干涉,否则就会带出熊孩子。关于这一点,《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忽视型与溺爱型育儿会结出什么毒果?》一文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适度放手 “无为”带娃
家长强迫孩子苦练钢琴,孩子却哭喊着表达厌恶;家长逼迫孩子加入公务员队伍,孩子内心却向往着少受拘束的职业;家长催促孩子早成家,孩子却尚未遇到那个相伴一生的人。孩子最大的绝望,莫过于父母以爱之名,控制他们的人生,扼杀他们的梦想。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孩子自我成长,父母要学着适度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激发内在的自主性,他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鸡蛋从外面打碎变成食品,从里面打碎变成生命,源自内部的自我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有了自主性的孩子会不断自我成长,不断地自己解决难题,并最终爱上自己的力量,也爱上探索的过程。当他们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会产生天然的快乐感,这是最原始的动力,驱使他自然地投入、自然地努力,有动力、有灵性、有活力、有创造力。
孩子是飞驰的箭,父母是稳健的弓,内心强大的父母,懂得“无为”的道理,他们会忍住频繁纠错的心,管住不断唠叨的嘴,鼓励孩子自己满满破壳,成为有情感、有责任感、能够独立生存的人。(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