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因为它涉及到电商平台的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商业纠纷的处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事件:
1. "“仅退款”操作的含义:"
通常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当买家收到商品后,如果对商品不满意(例如质量问题、描述不符、不喜欢等),可以选择“仅退款”,这意味着买家退货商品,卖家退款,商品所有权转移给买家,交易流程就此结束,卖家通常不再承担运费(除非平台规则或特殊情况)。
这个操作的核心是"终止交易",双方就商品本身不再有后续责任。
2. "卖家起诉买家的可能原因:"
"恶意行为/欺诈嫌疑:"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卖家可能怀疑买家并非真的想要商品,而是利用“仅退款”规则来骗取退款,而实际上并未发货或者有其他不当目的。例如:
买家下单后未付款或支付极低金额,然后立刻申请“仅退款”。
买家收到货后,将商品转卖或用于其他用途,然后申请“仅退款”。
买家利用“仅退款”规则进行恶意评价或骚扰。
"违反平台规则:" 买家可能的行为触犯了电商平台的具体规则,而卖家认为平台规则赋予了其在特定情况下拒绝“仅退款”或追讨损失的权利
相关内容:
近年来,“仅退款”成了许多网购平台的标配,但这一便民举措却被不少买家利用当成“免费体验卡”。近日,江苏扬州江都法院就调解了一起因“仅退款”引发的官司。
今年一月,江苏扬州市民李某通过某网购平台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商家根据订单进行发货。次日,李某就以“不想要”为由,在网购平台线上申请“仅退款”服务,而此时手机还在运输途中。第三天到货后,李某确认签收,却未将手机退回,于是商家与李某进行交涉。
多次索要未果,商家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对方给付全部货款并赔偿逾期损失。
法官表示,“仅退款”绝非是“薅羊毛”“占便宜”的工具。网购交易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如发现商品不符合预期想退货,可以和商家联络协商处理,但不能抱有贪便宜的想法,收到退款后拒不退货,损害商家利益,扰乱正常的交易秩序。
经过法官调解,李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最终将手机货款8000余元一次性支付给商家。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已逐步取消“仅退款”服务,原有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交由商家自主处理。
来源: 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