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戍边民警,用“小事”守护边疆安宁

“高原戍边民警的小事”,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艰辛与意义。这些“小事”往往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缩影,也是他们默默奉献的写照。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 与群众相关的“小事”:"
"为群众指路、送水、送电:" 在高原偏远地区,有时连最基本的设施都难以完善。民警们经常需要为迷路的群众指路,为缺水的群众送水,为停电的群众送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传递着温暖和关怀。 "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群众的生活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民警们会主动帮助群众修房、抢收、看病、办事等,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 "调解矛盾纠纷:" 在边境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群众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纠纷。民警们会耐心细致地调解,化解矛盾,维护边境的和谐稳定。 "开展法治宣传:" 民警们会定期深入村寨,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群众依法办事。 "为群众拍照、写证明:" 在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群众需要照片或证明,民警们会耐心地为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 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小事

相关内容: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静远 通讯员/郭远敬 白央 叶轶):高原戍边民警的“小事”,是调解纠纷时递出的那杯热水,是牧民交给嘎色的那把家门钥匙,是以岁月为刃在雪山褶皱里刻下的誓言。

高原秋景 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郭远敬 摄

珠峰脚下的警务室:边吸氧边调解

随着“出片式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在各大热门景点,游客为了争抢最佳拍照位置而产生争执的情况越来越多,即便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也不例外。

9月中下旬是珠峰景区的旅游旺季,每年此时都有众多国内外游客被吸引而来,珠峰大本营游客接待中心的旅游观光大巴一辆接一辆地往来穿梭。与此同时,大本营警务室里民警们接到的报警电话也是一个接一个。

挂了电话,2名民警马上出警。他们刚到达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前,四五个穿着花花绿绿冲锋衣的女孩便围了过来。“他们要插队,我们没答应。”“你们发生争吵了吗?”“发生了。这两个人一直推我们,还骂我们。”其中一个女孩指着手机屏幕里的一对夫妻给民警看,这是刚刚发生冲突时她录下的视频。

2名民警分头行动,一名民警负责安抚女孩们的情绪,让她们选出一位代表到警务室进一步调解纠纷;另外一名民警去寻找女孩手机里的那对夫妻。

“这里不像其他地方,只要一紧张一冲动,高原反应就来了,接着双方就会更激动,有的人甚至思想都停滞了,只剩下急躁。”次仁加措是珠峰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化解游客纠纷是“景区所”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珠峰边境派出所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设置了警务室,民警们每十天进行一次轮换。一位民警介绍,这个警务室接到的警情,大部分都是与拍照打卡有关。之前有游客因为拍照插队的问题报警,警务室的民警在下午5点接警,一直处理到隔天凌晨2点。

处理这类纠纷,首先要帮助双方平复情绪,将纠纷双方带到警务室后先喝杯开水、喝碗酥油茶。警务室常年配备氧气、吸氧机、抗高反药物等应急物资,在调解过程中,民警必须时刻考虑游客的生理状态。

珠峰边境派出所 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郭远敬 摄

次仁加措在珠峰脚下工作了七年,见过许多对珠峰有执念的游客。他曾见到一对夫妻,他们为了看一眼珠峰,连续四年来到珠峰大本营,头三年都因为天气原因没见到,第四年看到时,夫妻俩都望着珠峰默默地流泪。

珠峰是游客们“人生清单”上的一个符号,他们在附近短暂停留后便回归日常,但对于戍边人而言,这种生理极限早已是常态。

珠峰边境派出所隶属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唯一的执法单位,位于通往珠峰北坡的必经之路上。派出所辖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6公里,负责珠峰北侧的边境管控、游客登记、车辆查验、应急救援、登山科考保障等任务。

珠峰大本营是国家为了保护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保护地带,也是普通游客能抵达的离珠峰最近的地方。然而,让民警们头疼的是,他们有时会碰到擅闯无人区的游客——一些游客对自身身体状况感觉良好,自称“跑过马拉松,体力没问题”;还有游客不听民警的劝返,偷偷溜进核心区后与外界失联,“有的刚进到核心区就因为高反倒在了地上”。

派出所海拔4500米左右,常年高寒、缺氧,紫外线极强。前往珠峰边境派出所,需要经过珠峰108拐公路,这里地形起伏大,公路急转弯不断。珠峰108拐公路的起点已经位于高海拔地区,随着车辆不断向上攀登,氧气含量会进一步降低,加剧人们的高原反应。

次仁加措说,珠峰大本营的气候更是常年严寒,这里的大风甚至能把警务室的板房吹飞。

扎西宗乡距离珠峰边境派出所约22公里,是我国离珠穆朗玛峰最近的行政乡。每周,派出所的民警都会到乡里集中采购食材。“没新鲜的”,食品店的店员大哥边整理冷柜边说,次仁加措笑着补充道:“对,在这里想吃新鲜的,只有牛羊肉。”

珠峰108拐公路沿途 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郭远敬 摄

次仁加措至今仍记得七年前接到调往珠峰边境派出所调令时的心情。那时,他在定日县绒辖乡工作,看到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后写着“珠峰边境派出所”,他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这个地方我喜欢”。

早在学生时代,次仁加措就对当兵、守边充满向往,“只要当了兵就想去边境上守边,而边境线上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接到调令那天,他感慨多年来的理想抱负终得圆满。

央视网记者和次仁加措一起工作的那天,他的电话隔三岔五地响起,除了工作,剩下的全都是两个儿子打来的。他接起电话刚说了句“爸爸在忙”,孩子们就快速把电话挂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爸爸的忙碌。

次仁加措的大儿子今年7岁,小儿子5岁。更早之前,他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自己常年不在家人身边,只好对他们说工作单位“在山后面的山后面的山后面”——孩子们知道西藏有很多雪山,而爸爸在离他们很远很远的地方。

等两兄弟再大一点,次仁加措就拿着地图指给他们看,儿子们这才对他的工作地点有了概念。打这以后,次仁加措发现每次儿子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总是看起来很骄傲,“小孩子心里如果有一千座山,我爸爸就在这一千座山中最高的那座山下工作。”

有一次,次仁加措在家长群里看到老师发来的视频,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主题是“我的爸爸”。他看到视频中儿子讲到自己时的神态、语气,“感觉心里面值了”。

在珠峰工作久了,次仁加措对这里感情很深。在他和同事眼中,珠峰不仅是一个景点、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责任。

在边境村当“村警”:管纠纷也管牛羊

在日喀则地区,当地有句流传的俗语:“两巴一嘎,谁去谁傻”。其中,“两巴”指仲巴县和岗巴县,“一嘎”指萨嘎县。它们是日喀则境内海拔最高的三个县,生存条件非常艰苦。

和珠峰边境派出所不同,岗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辖区群众。嘎色是岗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目前担任吉汝村村警。吉汝村被称为“西藏边境第一村”,平均海拔约4600米。

今年是嘎色在岗巴工作的第16年,“一直在这个(派出所)院子里”。岗巴边境派出所在2018年机构改革前属于武警边防部队序列,那时嘎色经常和辖区牧民们一起到边境巡逻,他走遍了辖区里所有的山口。

改革后,岗巴边境派出所职能调整为边境地区边防管理、治安管理、户籍办理等,同时负责边境管控、反诈宣传、群众服务等日常工作。

就这样,嘎色成为了一名村警,平日处理最多的工作是解决邻里纠纷,譬如一位村民给邻居起了个外号,两个家庭为此吵起来了,那时嘎色就住在村里,一听到消息就要立即赶过去处理纠纷。嘎色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每次处理完村民矛盾,他内心反而很有成就感,“把这些家庭往和睦的状态引导,不然本来是小矛盾,不处理就会慢慢积累下来变成大矛盾”。

大伙儿习惯称呼嘎色为“嘎子”,彼此处得久了,都处成了“自己人”。有的村民白天忙,没空带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嘎色工作的地方让他帮忙看着,等到家长忙完了,嘎色再把孩子送回家去。岗巴县属于高原边境县,本地居民大多是牧民,大家白天放牧,偶尔碰到下午临时有急事,晚上家里没人,就打电话告诉嘎色家里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交代他下班后把牲畜赶回家里。

从军人转为“村警”,会不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嘎色认为,每个岗位的任务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从穿上军装开始,他就很佩服炊事班的那些老兵,他负责带兵训练,“我们在前方执勤巡逻,没有后方这些保障的话,我们的成绩也出不来”。

在嘎色看来,西藏的建设、国家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这些年,除日常工作外,嘎色还负责辖区内的户籍办理。他在办证大厅遇到过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援藏建设者,他们中有行业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也有工地工人。“他们(工人)很朴素,我很敬佩那些人,西藏现在的发展,根本离不开他们,我们需要高等人才,但也需要这些在工地上干活的人。我们国家也是一样,取得的很多成就都离不开最基层的人民。”

警察职业也不例外。嘎色说,自己的工作内容虽然非常细小、琐碎,但他依然能收获荣誉感,“我干最基础的‘村警’,也可以想办法把它干得更好一点”。

国庆节前夕,岗巴边境派出所民警和吉汝村村民共同为国旗和党旗描红 央视网记者王静远 摄

岗巴县下辖的数十个村子,嘎色几乎都待过。曾在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工作的民警刘恋是一名宣传骨干。三年前,她曾到嘎色驻村的若木新村报道嘎色,同嘎色一起走过巡边路。

若木新村警务室距边境线1.7公里,平均海拔约5100米。若木新村附近的边境线是我国与邻国未勘界立碑地段,这里的巡逻路无法让车辆通行,在这里巡逻的民警只能依靠徒步攀登。

冬天巡逻时风雪大、气温低,走急了嘴巴里甚至还会有血腥味。刘恋问嘎色:“不难受吗?”嘎色憨憨地一笑,说:“其实也就冬天辛苦一些,春天来了,这路就好走多了!”但是若木新村只有短暂的夏天和漫长的冬天,并没有春天和秋天。

在若木新村警务室的阳光房里,刘恋发现一颗小小的洋葱生出了绿色嫩芽,那是嘎色种下的“葱坚强”。那段时间,嘎色每天细心地观察着太阳的方位,每隔一会儿就挪一下瓷盆,“大家都说若木新村没有春天,我觉得这点绿色就是春天的希望,所以我就把‘春天’种起来了”。

十多年前,嘎色就已经在负责辖区的户籍工作。为了忙活这件事,他两次放弃了调到低海拔单位的机会。第一次接到调令时,辖区里的村民们还没有身份证,每次从村里去日喀则市区,经过康马县时都要开户籍证明,非常麻烦。后来,办身份证的工作在当地被逐步推进,某天,教导员通知嘎色,组织决定将他调到低海拔单位,让他提前准备,但他放心不下工作,选择继续留在岗巴。

又过了几年,支队推行高低海拔单位互相交流,再次联系了嘎色。没想到,这次又碰巧遇到辖区老百姓户口本上的户籍填写出了问题。当时嘎色负责昌龙乡和岗巴镇的户籍工作,村民户口本上的户籍和出生地写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没有细化到县一级。最麻烦的是当地的考生,他们每次参加考试前,都要先开一份身份证明。

“因为这个事情又走不了了,我说先把当地村民的籍贯工作弄完了,下次调哪里都无所谓。”嘎色把当地的情况整理好后逐级反馈、申请,最终完善了所有村民户口本上的籍贯信息,当地考生只需要凭户口本便可参加考试,不用再开其他证明。

“你调走了,别人来了接着干不也行吗?”嘎色说,自己确实这么想过,但就是放心不下,总觉得自己干才踏实。读大学时,嘎色的父亲曾去给他办理过贫困生申请,父亲不识字,分不清不同科室有什么区别,为了开个证明“心累又费体力”。“我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就不想让它再发生到我辖区老百姓身上。”话音刚落,嘎色就呵呵地笑了。

嘎色说,岗巴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对岗巴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没做父亲时,每次休假回家他都待不住,一心想早点回单位,最早的一次提前16天就从拉萨回到了岗巴。嘎色休假时,他的领导在街边遇到几位牧民,都在问“嘎子去哪儿了?嘎子什么时候回来?”,领导给嘎色打电话,说“你的老百姓想你了”。

2024年,嘎色的妻子也从定日县调到岗巴县工作,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夫妻俩把小儿子接到身边读幼儿园。

嘎色到村民家中送办理好的身份证并进行反诈宣传 央视网记者王静远 摄

高原戍边民警的“小事”,是调解纠纷时递出的那杯热水,是牧民交给嘎色的那把家门钥匙,是以岁月为刃在雪山褶皱里刻下的誓言。他们管着游客排队纠纷,也管着牧民的牛羊归栏,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在稀薄空气中四处奔走的脚印。

这些“小事”扎根在冻土里,而最伟大的坚守,往往就藏在这些被高原风霜淬炼的“小事”之中。

来源: 央视网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