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解读一下近期关于比特币大规模流动和追踪的讨论,特别是提及的“150亿美元比特币被一锅端”以及非托管钱包追踪的可能性。
"事件背景与解读:“150亿美元比特币被一锅端”"
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大规模的比特币鲸鱼(Whale)交易活动"。鲸鱼是指持有大量比特币的个人、机构或交易所地址。当这些地址进行交易时,由于体量巨大,往往会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锅端”的含义:" 这并非指所有这些比特币都被立即没收或清零。更准确的理解是,这些被追踪到的、属于已知大型地址的比特币"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或集中"。这些转移可能涉及:
"鲸鱼将比特币集中到少数几个地址:" 为了管理、合并资金或进行后续的拆分/交易。
"鲸鱼将比特币分散到大量小额地址:" 这是一种常见的“洗白”(Mixing/ Laundering)或“烟雾弹”策略,目的是模糊资金来源,增加追踪难度,并可能为后续的匿名交易做准备。这种行为使得追踪资金流向变得极其复杂。
"鲸鱼进行大规模买卖:" 大量比特币的买入或卖出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并引发市场参与者的关注。
"150亿美元的估算:" 这个数字是根据被观察到的交易地址中包含的比特币数量,乘以当时的
相关内容:
“不是你的私钥,就不是你的币”——加密货币圈信奉多年的安全铁律,被美国司法部的一次行动彻底打破。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对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提起指控,同时没收其分散在25个非托管钱包中的12.7万枚比特币,价值高达150亿美元 。这批资产未经过任何中心化交易所,完全由陈志掌控私钥,却为何被“连根拔起”?背后的技术突破与执法逻辑,揭开了虚拟货币安全的真实面纱。

惊天骗局:10个“监狱式”园区撑起的洗钱帝国
这起史上最大规模的比特币没收案,根源是一个横跨30多国的跨国犯罪网络。自2015年起,陈志以太子集团为掩护,在柬埔寨秘密建造10个诈骗园区,将诱骗而来的劳工囚禁其中,通过酷刑强迫他们实施“杀猪盘”等加密货币投资诈骗 。为提高诈骗效率,园区内设有专业“手机农场”,仅两个设施就用1250部手机控制着7.6万个社交媒体账户。
诈骗所得的巨额资金,通过一套“三位一体”的体系洗白:
- “水房”洗币:利用“喷洒”技术将赃款拆分成无数小额,分散到上千个地址,再通过“漏斗”技术汇集到核心账户,切断资金链条。
- 挖矿伪装:用诈骗资金购买矿机、支付电费,以挖矿“合法收入”为外壳掩盖赃款来源,用新产出比特币替代脏币。
- 赌博流转:即便柬埔寨禁赌,仍通过镜像网站运营赌博平台,完成加密货币清洗。

仅通过其核心洗钱渠道汇旺集团,2021年至2025年间就有至少40亿美元非法资金被洗白 。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陈志手中的25个非托管钱包。
破局关键:从锁定地址到掌控私钥的“组合拳”
比特币非托管钱包的安全核心在于私钥,理论上拥有2^256种组合,暴力破解堪称天方夜谭。但美国执法部门通过“链上追踪+链下突破+技术攻坚”的三重手段,实现了精准打击。
1. 链上追踪:AI让“匿名交易”现原形
FBI借助智能化链上分析技术,破解了混币器与资金拆分的伪装:
- 用图神经网络构建交易图谱,自动识别“多地址聚类、高频小额转账”等异常模式,识别效率较传统手段提升300%。
- 针对Tornado Cash等混币工具,通过分析“存款-取款”的资金关联,逆向追溯至原始注入点。
- 整合暗网情报、交易所KYC数据与IP日志,用Chainalysis Reactor等平台将同一私钥控制的地址关联成“资金簇”,通过重复出现的找零地址锁定核心钱包 。
这种技术并非孤军奋战。FBI通过埃格蒙特集团与30多国金融情报机构共享数据,2023年发出1742份合规传票,2024年一季度完成473次跨境协查,构建起全球数据网。
2. 私钥突破:技术漏洞与“内鬼”成致命伤
锁定地址只是第一步,获取私钥才是关键。专家推测存在多种可能路径:
- 弱随机数漏洞:这些钱包未使用安全随机数生成器,而是采用伪随机数生成器,且种子仅为32位整数,私钥范围骤减至2^32种,可通过暴力搜索破解,类似“看似复杂的保险箱其实只有40亿种密码组合”。
- 内部突破:集团技术负责人在司法压力下成为污点证人,提供助记词或私钥备份,印证了“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
- 执法协作:美英与柬埔寨开展跨境执法,搜查嫌疑人住所,从硬件设备中查获私钥备份。
3. 法律兜底:控制权推定实现“合法接管”
即便无法直接获取私钥,法律手段仍能发挥作用。美国法院在2023年的United States v. Harmon案中确立“控制推定原则”:只要证明被告对存储私钥的设备有排他性控制权,即可通过司法强制力要求其解锁。这为资产接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神话破灭:非托管钱包不是“法外之地”
此次案件彻底打破了“非托管=绝对安全”的认知误区。新加坡数字资产专家Max He指出,加密资产安全依赖密码学链条的完整,随机数缺陷、密钥存储瑕疵等任一环节薄弱,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复旦大学教授严立新强调,这标志着全球反洗钱进入“技术驱动时代”,监管核心已从“封堵”转向“全链条防控”:既要将NFT、DeFi等新兴业态纳入反洗钱法规,也要建立跨国家、跨机构的技术协作机制。而对普通用户而言,选择安全随机数生成的钱包、妥善保管私钥,仍是防范风险的底线。
正如网友所言:“去中心化不是犯罪的保护伞,在技术与法律的双重围堵下,再隐蔽的赃款也终将现形。”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