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散步美学”何以触动年轻人?

“秋日散步美学”之所以能触动年轻人,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巧妙地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情感需求和文化审美偏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提供情感慰藉与心理疗愈 (Emotional Sola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ing):" "缓解压力与焦虑:" 年轻人常常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秋日散步提供了一个简单、低成本、低门槛的放松方式。在相对安静、色彩丰富的环境中漫步,有助于远离屏幕和喧嚣,让大脑得到休息,缓解焦虑情绪。 "提供“断舍离”的空间:" 散步本身具有动态的冥想效果,让人有机会放慢脚步,审视内心,思考人生。秋天本身也带有萧瑟、沉淀的意境,这种氛围更容易引发内省和情绪的梳理,有助于年轻人进行心理上的“断舍离”。
2. "契合审美偏好与视觉吸引力 (Alignment with Aesthetic Preferences and Visual Appeal):" "秋日色彩盛宴:" 秋天是色彩丰富的季节,枫叶的火红、银杏的金黄、梧桐的褐棕……这种绚烂而富有层次感的色彩搭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美、热爱摄影、乐于分享(如发朋友圈)的倾向。 "浪漫与诗意的氛围:" 秋日散步常常被赋予浪漫、文艺、诗意的

相关内容:

在快节奏的北京,一场以“慢”为特点的“秋日长椅”文旅活动正悄然走红。近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通过在50个赏秋地布置200余把主题长椅、3个大型电影相框及60个秋日邮筒,搭配4条“秋日散步美学”路线,迅速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成为金秋北京文旅市场的“破圈”亮点。当“内卷”“焦虑”成为年轻人工作生活中的高频词,“慢下来”的需求常常被忽略。“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恰好击中这一痛点,以“三分钟停留”为载体,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感受生活的“小切口”,满足了年轻人对“精神留白”的需求。

慢下来

满足年轻人“精神留白”需求

10月下旬,地坛公园里的树叶已经逐渐变色,阳光穿过叶片照在地面上,温暖又明亮。午后,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95后姑娘吴丽,捧着一杯咖啡在长椅上坐了下来。“秋天地坛公园的银杏叶是最美的,我每天中午都会来这边走一走,这个椅子很适合发呆。”浅棕色大衣、驼色帽子的穿着与木质椅子融为一体,让吴丽成为公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吴丽口中适合发呆的椅子,正是近期“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中的主题长椅。近期,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全市公园和景区等50个北京绝佳赏秋地布置了200余把秋日长椅,上面贴着秋天对市民和游客说的话。“叶子不会一直长青,你也可以偶尔躺平”,看着长椅上的话,吴丽不禁莞尔:“忙了一上午,这么待一会儿,好治愈啊!”

这200余把特色长椅,覆盖了天坛公园、八大处公园、潭柘寺、妙峰山、慕田峪长城等多个点位,部分景区还布置了60个秋日主题邮筒,游客可以驻足休憩,与长椅、邮筒合影。“这些都不是集中摆放,而是‘散落在秋日里’,大家无需特意规划行程,就能在不经意间邂逅惊喜。”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一级主任科员郭晓静介绍。随性的设计,降低了体验门槛,更符合年轻人“即兴式休闲”的习惯。

北京的秋天美丽而又短暂,因此更显弥足珍贵。抓紧时间赏秋成为不少热爱生活的年轻人的共识,不少社交平台上,北京的秋、赏秋等都成为热门话题。而长椅的设置,让年轻人不必赶行程、抢景点,只需停下脚步,就能拥有一段与秋天独处的时光。正如博主“书光影徘徊”所说,在地坛公园的长椅上,“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轻量化

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式体验

如果说200余把长椅上的文字是秋天给忙碌的年轻人“递来的小纸条”,精准戳中了他们对慢下来与治愈的渴望,那么3个大型电影相框则兼顾了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满足了他们沉浸式参与的需求。

在朝阳公园万人广场,一个棕色的电影相框静静地立在“网红树”前的大草坪上。相框中间有一把椅子,一旁还摆着红色的邮筒。身穿白色婚纱的姑娘轻轻整理着裙摆,一旁西装笔挺的男孩扶着她的腰,随着对面摄影师的相机“喀嚓”响起,两人的幸福模样被定格在了秋日的暖阳里。“在朝阳公园拍婚纱外景是我们早就计划好的,没想到多了这样的相框,还挺出片的!”身着婚纱的姑娘说。

除了朝阳公园万人广场外,地坛公园银杏大道南端西侧和清河之洲亲水平台也有两个类似质感的电影相框。“这三处不仅景色美,而且游客量也比较大,可以呈现一种‘秋天想跟你合个影’的意境。”郭晓静介绍,秋天的场景非常适合营造电影般的画面感,所以他们有了设置电影相框的想法,“每个相框中间都有一把椅子,我们想让坐在中间的人幻想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得到更沉浸的体验。”

“相框设置的位置很棒,就像是替你找好了最美秋日风光的空镜头,随便一站,就很出片!”90后女生葛婷和闺蜜在地坛公园遛弯时发现了相框和长椅,俩人觉得特别惊喜,相约按照地图挨个去打卡。“很符合公园20分钟效应,看着公园里的风景和长椅上的短句,感觉焦虑和压力都得到了缓解,像是经历了一场‘自然疗愈’。”

北青报记者发现,除了出片,这些点位的参与感也很强,比如游人可以通过邮筒装置的“碰一碰”功能参与互动,解锁景区周边文商旅体打卡资源,感受北京秋日“慢生活”中的文艺气息与消费活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轻量化的公共艺术装置,免去了需要提前准备的烦恼,方便年轻人轻松收获“氛围大片”,在“可感知、可参与”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重传播

实现“从体验到分享”的破圈

年轻人爱分享。这次的秋日长椅计划也看准这一特点,与社交平台进行了深度联动。市文旅局在线上联合小红书发起了“漫步北京之秋”专题活动,打造漫步北京之秋、秋日长椅三分钟、秋日散步美学三大话题,博主、市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到秋日美景的笔记分享中。

活动以“上亿级流量扶持”降低了年轻人的分享门槛,普通人分享长椅照片、相框攻略即可成“秋日推荐官”,激发了大量UGC(用户生成内容)创作,比如博主“小水海边走”关于地坛长椅的分享就引起了不少共鸣:在地坛公园找到一张长椅,木质的椅面晒得暖融融,低头看见:“秋天把最好的阳光,平等地分给每一张长椅上的陌生人”……独有的温柔留言,像极了秋天偷偷递来的小纸条。

印着温柔文字的长椅、能拍“电影海报”的相框、串联小众点位的散步路线……活动中的这些元素自带社交感,满足了年轻人“氛围感”“小众打卡”等分享需求,也完成了一次“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线上分享”的闭环,让“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从一场局部活动,扩散为全城参与的“秋日热潮”,也让北京的秋被更多人看见、向往,成功破圈。

郭晓静介绍,截止到10月27日,三个话题在小红书站内累计曝光4.5亿,阅读量6338万,带话题投稿量4.65万篇。“希望以‘小场景’营造‘大氛围’,不仅提升市民游客的微度假体验,更有效激发线下消费活力,实现文商旅体资源的深度联动与价值放大,激发城市秋季消费活力,让市民和游客在短暂停留中深度感受北京的城市温度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表示,当下,旅游正从单纯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与假日期间的突击型观光消费相比,这种慢下来的休闲体验虽然不是爆发型的消费,但可持续性强、“回头率”高,能实现细水长流,对支撑一个目的地的在地消费是非常重要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