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条信息。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项针对汽车"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新规定或政策变化。
核心要点解读:
1. "“加速默认超5秒?”": 这可能是指以前或者某些情况下,车辆在检测到潜在碰撞风险时,系统可能需要几秒钟(比如超过5秒)的时间来分析情况并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介入制动。新规要求这个响应时间更短,即系统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
2. "“新规出手防‘杀手’”": 这里指的新规是为了提高行车安全,防止交通事故。“杀手”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代那些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AEB系统正是为了应对这类风险(如前车急刹、行人突然闯入等)而设计的。新规旨在让这个“安全卫士”更有效。
3. "“你的千匹马力需手动解锁”": 这句话非常形象。它比喻汽车的强劲动力(马力)就像被某种安全机制(在这里指AEB系统或相关的安全策略)暂时限制住了。新规要求系统更快、更主动地介入,意味着驾驶员可能"需要手动进行干预"(比如踩下刹车、松开油门)来确保车辆在必要时能及时减速,而不是完全依赖系统自动完成减速过程(尤其是在系统判断需要较长时间或较大力度制动时)。这强调了驾驶员在安全决策中的最终责任。
相关内容:
3 秒破百的推背感、瞬时爆发的扭矩,在城市路口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反而可能成为藏在方向盘后的 “马路杀手”。
曾经只有千万级超跑才有的极致性能,如今 20 万级新能源车就能轻松实现,可当 “马力平民化” 遇上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司机,悲剧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公安部最新发布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直接抛出了一颗 “重磅炸弹”: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得小于 5 秒,这一规定瞬间引爆全网,支持者直呼 “早该如此”,反对者则担忧 “限制性能会扼杀行业创新”,一场关于安全与速度的博弈正式展开。

其实新规的出台,背后是血淋淋的事故教训,2025 年 1 月,宁波鄞州区四明西路与钟公庙路口,一名小米汽车销售员带着客户试驾时,为演示 SU7 的弹射起步功能,在红绿灯路口突然启动高加速模式,与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倒地,现场散落着头盔和车辆碎片。
交警后续通报显示,这类因驾驶员对高加速模式操控准备不足引发的事故,2024 年全国同比激增了 47%,其中新手误操作的占比高达 82%。
可能有人觉得 “限制车不如限制人”,但普通人驾驭大马力车的难度,远超想象,科普数据显示,3 秒破百的加速度约等于 1g 重力加速度,140 斤的驾驶员会受到相当于自身重量的推力,未经训练的人很容易瞬间失控。

更关键的是,我国公共道路根本没有极致加速的用武之地 —— 城市快速路限速 60-80 公里 / 小时,高速最高 120 公里 / 小时,通勤高峰期连 60 公里都开不到,所谓的 “性能优势”,大多只是红绿灯前的短暂虚荣。
很多人误解新规是 “一刀切” 阉割性能,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读,新规明确只是限制 “默认模式”,并没有禁止车辆具备更快的加速能力。

你花大价钱买到的 1000 匹马力、3 秒破百的性能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手动切换模式才能激活,切换时系统还会弹出提示,相当于让你签署一份 “安全知情同意书”,这和日本当年直接限制马力上限的 “君子协议” 完全不同,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保留了性能车的市场空间。
除了加速限制,新规还构建了全链路安全防护体系。纯电和插混车必须配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静止或蠕行时检测到异常加速意图,会自动限制动力并声光提示。
车辆发生碰撞或安全气囊弹出时,150 毫秒内就会自动切断动力电路;电池出现热失控风险时,会提前预警并预留安全逃生时间,这些规定不是要遏制行业发展,而是倒逼车企从 “拼参数” 转向 “重安全”。

目前,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主流品牌已陆续发布升级公告,计划 2025 年底前完成在售车型的软件适配,通过 OTA 升级就能实现默认模式调整,宝马中国更是表示,将把舒适模式设为默认,运动模式和赛道模式需要完成安全培训后才能解锁,车企的积极响应,也说明安全与性能并非不可调和。

公共道路不是赛车场,家用车的核心使命是安全出行,新规的本质,是给汽车行业的 “性能竞赛” 套上安全缰绳,让竞争回归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安全、舒适与实用,当速度不再是唯一的追求,道路才能更安全,我们才能真正享受驾驶的乐趣,毕竟能平平安安把家人送到目的地,才是最珍贵的 “驾驶体验”。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