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安部新规限制百公里加速小于5秒,大马力车要‘刹车’了”的说法,目前"没有"官方消息证实公安部出台了这样的全国性新规。
更准确地说,近期确实有一些"地方性政策或试点措施"在讨论或实施中,旨在"限制或额外征税"马力较大、加速性能突出的汽车,这可能是该说法的来源。这些措施通常不是直接设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加速小于5秒”的门槛,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管理。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可能的政策方向:
1. "地方性试点或征求意见:"
像深圳、成都等地曾就"限制高功率汽车上牌"或"对高功率汽车额外征收购置税"等政策进行过公开征求意见或内部讨论。
“高功率”通常不是指具体的百公里加速时间,而是指发动机功率、百公里加速性能等指标。例如,可能规定发动机功率超过某个数值(如200马力或300马力)的汽车,在本地上牌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条件,或者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
深圳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了对“高性能乘用车”(通常指百公里加速小于5秒的车型)进行管理,可能包括限制购买、增加税费等。
2. "政策目的:"
"环保和交通管理:" 大马力、高性能汽车通常
相关内容:

最近,一条关于汽车性能的新规在车圈炸开了锅——公安部正在征求意见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乘用车每次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得小于5秒。这意味着,未来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出厂时都得先“收着劲儿”跑。这条规定看似针对性能车,实则戳中了新能源时代“速度狂欢”背后的安全痛点。

一、百公里加速5秒是什么概念?一脚油门踩出“生死时速”
百公里加速,简单说就是从静止到车速100公里/小时所需的时间。5秒是什么水平?举个直观的例子:普通家用车(如卡罗拉、轩逸)的加速时间普遍在8-12秒,而5秒已经逼近保时捷911、宝马M4等百万级跑车的性能。更夸张的是,特斯拉Model S Plaid版实测零百加速仅2.1秒,小米SU7 Ultra也冲进了2秒俱乐部——这些车在城市道路上一脚油门,推背感堪比过山车。
但问题也来了:当电动车的电机扭矩“即踩即有”,当3秒破百成为营销卖点,马路真的能承受这种“性能过剩”吗?

二、新规为何“踩刹车”?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公安部此次出手,直接诱因是新能源性能车事故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能源性能车超速事故同比激增230%,其中八成涉及购车不满三个月的新车主。几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问题:
案例1:泉州“150km/h撞飞电动车”事件
2月,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泉州丰海路以150km/h的速度撞飞一辆电动车,导致骑手重伤。监控画面显示,事故车辆在红绿灯路口突然加速,而电动车主完全来不及反应。更讽刺的是,涉事车主事后在社交媒体发布事故照片,配文竟是“#速度与激情#挑战极限”。
案例2:潍坊车主“303km/h”超速被拘
3月,潍坊一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在高速上飙车至303km/h,并拍摄视频炫耀。这一速度不仅远超国内高速限速,甚至逼近高铁时速。最终,车主因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车辆也被暂扣。
案例3:北京金港赛道“首撞”背后的培训漏洞
某小米车主在参加官方精英驾驶培训后仅三天,就在赛道上撞毁前保险杠。更荒诞的是,该车主所在的车友群中,白天讨论空气动力学改进方案,深夜却流传着“郑州东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4%B8%9C%E6%96%B0%E5%8C%BA/164828)飙车路线图”。有车主直言:“买这车不踩到200km/h,就像买了顶配手机只用来打电话。”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当车企将“3秒破百”作为卖点,当性能释放门槛被不断拉低,普通驾驶者是否具备驾驭这种动力的能力?

三、新规如何“收着劲儿跑”?三大关键措施解析
公安部此次修订《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并非简单限制性能,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制降低驾驶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1. 默认加速模式“锁5秒”
新规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得小于5秒。若驾驶者想切换至运动模式(如特斯拉的“狂暴模式”、小米的“赛道模式”),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完成安全培训。这一设计类似“游戏防沉迷系统”——新手必须先学习规则,才能解锁高阶功能。
2. 误踩加速抑制+电池安全双保险
针对电动车“一脚油门到底”的失控风险,新规要求纯电/插混车型必须具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当车辆静止或蠕行时,若检测到加速踏板被突然深踩,系统将自动限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驾驶者。同时,电池需配备定向泄压装置,确保在碰撞或热失控时,泄压方向远离驾驶舱。
3. 车门机械应急+车窗防爆设计
近期多起事故中,电动车门把手因电子故障无法开启,导致乘客被困。新规强制要求:所有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把手,电动门需同步设置机械应急装置,并在附近标注醒目标识。此外,应急窗玻璃厚度不得超过5毫米,且禁止张贴遮阳膜,确保破窗逃生时一锤即碎。

四、大马力车何去何从?车企与用户的博弈
新规一出,车企和车迷群体反应两极分化。部分性能车爱好者认为:“5秒加速太保守,2秒才是电动车的灵魂。”但更多理性声音指出:当三电机驱动能轻松突破300km/h,当碳纤维车身比公交车还轻,马路绝不是实验室。
事实上,已有车企开始调整策略。例如,特斯拉的“赛道模式”需通过GPS定位验证场地,保时捷Taycan要求车主每年参加安全复训。而小米SU7 Ultra的“新手模式”形同虚设,则成为反面教材。正如某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所言:“现在开超速罚单,就像用算盘计算云计算数据。”

五、安全与性能的平衡:新规背后的深层逻辑
公安部此次出手,本质是在新能源技术狂奔的时代,重新划定安全底线。当“马力即正义”成为行业共识,当车企用“中国超跑平权”包装速度营销,普通驾驶者的失控风险正在被系统性低估。
新规的5秒门槛,既保留了车辆的性能潜力(驾驶者可手动切换运动模式),又通过默认设置降低了误操作概率。这就像给电动车装上“速度调节器”——平时温和如家用车,需要时也能释放激情,但前提是驾驶者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
结语:速度的狂欢,终将回归理性的轨道
从泉州的事故现场到潍坊的超速拘留,从北京赛道的撞车到小米车友群的“飙车攻略”,这一系列事件都在警示我们:当技术突破了法规和能力的边界,再炫酷的性能也会成为马路杀手。
公安部的新规,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要提醒所有人: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而非速度玩具。未来,我们或许依然能看到3秒破百的电动车,但它们必须学会“收着劲儿跑”——在安全的框架内,释放技术的魅力。
毕竟,真正的驾驶乐趣,从来不是比谁更快,而是比谁更稳、更远、更安全。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