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古代的苹果和我们今天吃的现代苹果(特指"红富士"等品种)"不叫"苹果。
原因如下:
1. "品种差异巨大":现代苹果经过几千年的选育和杂交,品种繁多,尤其是像红富士这样的大个、红皮、甜脆的品种,是古代所没有的。古代的苹果品种要小得多,形状不规则,颜色可能是绿色、黄色或红色,口感和风味也与现代苹果差异很大。
2. "名称演变": “苹果”这个名称是相对较晚才出现的。在中国,“苹果”这个称呼大约在明末清初(17世纪)才从西域传入,并逐渐取代了之前对这类水果的称呼。在“苹果”传入之前,中国人可能根据不同种类叫它不同的名字,或者干脆归入“果”的范畴,没有一个非常固定和统一的名称来特指我们今天理解的苹果。
3. "传入时间": 野生苹果的原产地在古近东地区(中亚、西亚一带)。它们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国。这个过程是逐步的,并非一蹴而就。
所以,简单来说:
古代有类似苹果的水果,可能属于"苹果属(Malus)",但与现代苹果差异很大。
古代中国人"没有"一个我们现在叫做“苹果”的统一称谓来指代这些早期传入或本土生长的类似水果
相关内容: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说起苹果,现在的人都习惯叫它"苹果",但你知道吗?在古代中国,这个红彤彤的水果可不是这个名字。
古人给它起了一个特别诗意的称呼,这个名字不仅听起来优雅,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更有趣的是,这个古雅的名字传到了日本,至今还在使用。
那么,古人究竟给苹果取了什么样的美名呢?

从香料到水果:一颗种子的奇妙转身
汉代的时候,苹果刚传入中原地区,那会儿人们叫它"柰"。
这个字读起来有点像"奈何"的"奈",但用途和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的人可不把它当水果吃,而是拿来做香料用。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写过"亭柰厚朴",这里的"柰"就是苹果。
那个年代的苹果个头小,味道也不怎么甜,主要是闻着香。
富贵人家会把它放在房间里熏香,或者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想象一下,汉代的贵妇人走路时,身上飘着淡淡的苹果香味,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开始变化。
人们发现这东西不光香,吃起来也不错。

特别是西北地区种出来的绵苹果,口感软糯,甜度也够。
慢慢地,苹果从香料变成了真正的水果。

林檎:一个诗意盎然的雅称诞生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这本农业百科全书里,苹果有了新名字——"林檎"。
这个名字的来历特别有意思,是因为苹果成熟的时候,香味会把鸟儿都吸引过来,树上经常停满各种禽鸟。
古人觉得这景象很美,就给它起了个"林檎"的雅号。

林檎这个名字一出来,立马就火了。
你想想,"林"代表森林,"檎"是禽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森林中吸引鸟儿的果实"。
这名字多有诗意啊!比起干巴巴的"柰","林檎"听起来就像诗句一样优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诗里写过"野桃山杏水林檎",把林檎和桃子、杏子并列,可见当时这个名字已经被广泛接受了。
唐朝人特别爱用这个词,不仅日常生活中这么叫,连官方文件里也是这样写的。

王方言的传奇故事:从农夫到文林郎
唐高宗年间,魏郡有个叫王方言的普通农民,这人特别会种果树。
他种出来的林檎个头特别大,颜色红白相间,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最关键的是,这果子甜得不得了,咬一口汁水四溅。

当地官员听说了这事,觉得这么好的果子应该让皇帝也尝尝。
于是就把王方言的林檎作为贡品献给了唐高宗。
皇帝一吃,立马就被征服了。
这果子不仅味道好,外观也特别漂亮,红白相间的颜色看着就喜庆。
唐高宗高兴坏了,当场就封王方言为文林郎。
你想想,一个种地的农民,因为种出好苹果就被皇帝封了官,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荣耀。
王方言种的林檎也因此有了新名字——"文林果"。

这个故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
老百姓都说,种果子都能当官,可见皇帝多重视农业。
王方言也成了励志典型,激励着无数农民用心种地。

遣唐使的文化传播:林檎飘洋过海
唐朝时期,日本经常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这些日本使者不仅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连水果的名字也一块儿学了回去。
当时的日本使者对中国的林檎特别感兴趣。

一方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雅致;另一方面,唐朝人把林檎当作文化的象征,经常在诗词里提到。
日本使者觉得这个名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于是就原封不动地搬回了日本。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自己都不叫林檎了,改叫苹果了,但日本人却一直坚持叫"林檎"。
到了明代,中国开始叫"苹果",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可日本人死活不改,还是叫林檎。
现在你去日本,看到苹果的日语写法还是"林檎"。
这可以说是中华古代文化在海外的一个活化石,比中国本土保存得还完整。

从平波到苹果:名字变迁的最终章
元代的时候,中国又从西域引进了新的苹果品种。
这些苹果个头更大,味道也更甜。
当时的人给这种新苹果起名叫"平波"。

你听这名字,有没有觉得和"苹果"很像?没错,这就是"苹果"这个名字的前身。
"平波"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挺有意思。
元朝人觉得这种新苹果的外表很平整,颜色像水波一样有层次感,所以就叫它"平波"。
这个名字虽然没有"林檎"那么诗意,但也算形象生动。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苹果"这个名字正式出现了。
明朝的学者觉得"平波"这个名字不够直观,干脆改成"苹果"。
"苹"字本来就有平的意思,"果"就更直接了,合起来就是"平整的果子"。
这个名字一出现,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了。
毕竟"苹果"比"平波"更好理解,写起来也简单。

明清两代,"苹果"这个名字逐渐取代了其他叫法,成为主流称呼。
到了现代,虽然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苹果品种,但名字还是叫"苹果"。
古代的"柰"、"林檎"、"文林果"、"平波"这些美丽的名字,都成了历史的记忆。
结语
从"柰"到"林檎",再到"苹果",这个小小水果的名字变迁,其实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
古人给苹果取的那些雅致名字,特别是"林檎",真的很有诗意。

虽然我们现在不这么叫了,但日本人还在用,这也算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一种传承吧。
信息来源: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广志》郭义恭著
《唐书·百官志》
《本草纲目》李时珍著
《农桑辑要》元代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