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学习第4讲:"跟着课文学衬托手法"。
衬托(也叫“对照”)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主体)的特点,故意先描述或强调与之相关的事物(陪体)的特点。通过陪体和主体的对比,使得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一、 衬托手法的分类"
根据陪体和主体之间关系的不同,衬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正衬(或叫“烘托”)"
"定义:" 陪体和主体是相似或相同的,都带有某种共同的或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特点,目的是通过陪体的烘托,使主体更加突出、形象。
"作用:" 突出主体,使形象更丰满,感情更浓烈。
"例子:"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认为子路(仲由)已有了一定成就(升堂),但还有提升空间(未入室)。这里用“升堂”(较高成就)来衬托子路“未入室”(更高成就)的不足,是正衬。
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看到友人的孤帆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留下滚滚长江流向天际。用
相关内容:
一、导语
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衬托手法宛如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光彩。当我们翻开初中语文课本,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散文,从小说故事到戏剧篇章,衬托手法无处不在,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文字的珍珠,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以桃花潭水的深邃,衬托出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用蝉鸣和鸟叫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在这些经典的诗句中,衬托手法将情感与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小说《故乡》里,闰土的麻木与杨二嫂的尖刻,相互衬托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与悲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儿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衬托手法是一把打开高分之门的钥匙。它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加真挚,主题思想更加深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初中语文课本,探寻衬托手法的奥秘,学习如何巧妙运用这一手法,让我们的作文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衬托手法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阐释
衬托,是一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它就像画家在创作时,通过巧妙地调配色彩,用背景的色调来突出主体的形象;又如同音乐家在演奏中,运用和声与旋律的变化,以次要音符来烘托主旋律的美妙。在写作中,衬托手法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的勇敢时,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和退缩,来衬托出这个人的勇敢无畏。这里,周围人的表现就是陪衬,而要突出的 “这个人的勇敢” 就是主体。衬托手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比、烘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体事物的特点和价值。
(二)作用剖析
1.突出人物形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通过描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不学无术、醉生梦死,如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衬托出藤野先生的正直、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与藤野先生的美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强化情感表达
《背影》中,朱自清描写了家境的惨淡,“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为他送别的 “背影” 就显得格外感人。家庭的困境衬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种爱跨越了生活的艰难,更加凸显出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情。
3.渲染环境氛围
《故乡》中,鲁迅对故乡萧瑟景象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衬托出当时社会的衰败和人们生活的困苦。这种环境氛围的渲染,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沉重的基调,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无奈和悲哀。
4.深化主题思想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描写菊花的 “隐逸”、牡丹的 “富贵”,衬托出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质。菊花和牡丹成为莲花的陪衬,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种衬托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让读者在对比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境界。
三、2024 年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示例
(一)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衬托双方:
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衬托展开:
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这里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充满趣味的童年活动,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而后描写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空间封闭,学习内容单调,规矩森严。通过百草园的生机盎然与三味书屋的沉闷压抑的对比衬托,突出了儿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不满。
手法效果:
这种衬托手法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让读者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
衬托双方:
清国留学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衬托展开:
文章开篇描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态,他们不务正业,醉心于打扮,完全忘却了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使命。而藤野先生则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朴素、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他认真为鲁迅批改讲义,细心纠正鲁迅解剖图中的错误,关心鲁迅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与藤野先生的正直高尚的对比衬托,突出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
手法效果:
这种衬托手法使藤野先生的品质更加鲜明突出,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读者在对比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三)九年级上册《故乡》
衬托双方:
闰土: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衬托展开:
作者先回忆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聪明能干,他和 “我” 之间有着纯真的友谊。而多年后再见,中年闰土却变得麻木迟钝、愚昧顺从,生活的重压让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同时,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自利也在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杨二嫂的形象衬托出闰土的善良和朴实,而闰土的变化又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
手法效果:
这种衬托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民的压迫,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相互映衬,让文章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
衬托双方: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于勒 “赚了点钱”“发了财” 时,菲利普夫妇 “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沦为穷水手时,菲利普夫妇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 如此…… 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若瑟夫的态度:“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衬托展开:
文章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开,当于勒被认为是 “福星” 时,他们对他充满了期待和赞美;而当于勒成为穷光蛋时,他们则对他避之不及,甚至恶语相向。若瑟夫则与父母不同,他对于勒有着同情和怜悯之心。通过若瑟夫的善良纯真衬托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反映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
手法效果:
这种衬托手法使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更加可鄙,若瑟夫的形象更加可爱,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者在对比中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和艺术感染力,让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四、写作技巧拓展
(一)人物衬托法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描写次要人物的言行、性格等,来衬托主要人物的特点。例如,在写一位老师时,可以通过描写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如 “每次上课,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听讲,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大家也总是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衬托出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和和蔼可亲的品质。
以群体人物衬托个体人物
用群体人物的表现来衬托个体人物的独特。比如,在描写一个在运动会上勇敢拼搏的运动员时,可以写道 “赛场上,其他选手都在奋力奔跑,但小李却格外引人注目。他目光坚定,步伐有力,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当其他选手因为体力不支而逐渐放慢速度时,小李却咬紧牙关,加速冲刺,向着终点勇往直前”,通过其他选手的表现衬托出小李的坚韧和勇敢。
(二)环境衬托法
以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情
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衬托人物的心情。当人物心情愉悦时,可以描写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环境,如 “阳光洒满了整个校园,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也在为小明的好成绩而庆祝。小明迈着轻快的步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当人物心情悲伤时,则可以描写阴云密布、寒风凛冽的环境,如 “天空阴沉沉的,乌云仿佛要压下来一般。寒风呼啸着,吹在小红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小红手里拿着考砸的试卷,心情沉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也变得异常沉重”。
以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命运
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从而衬托出人物的命运。例如,在描写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时,可以写道 “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十分不便,房屋破旧不堪。孩子们每天都要走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教室里的桌椅也十分简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小强却依然努力学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小强的坚强和对未来的渴望。
(三)事物衬托法
以其他事物衬托主要事物的特点
通过描写与主要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比如,在描写一朵美丽的花时,可以写道 “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这朵红色的小花显得格外娇艳。周围的小草虽然也生机勃勃,但与这朵小花相比,却少了一份艳丽和芬芳。微风吹过,小花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吸引了许多蜜蜂和蝴蝶前来采蜜”,通过小草的平凡衬托出小花的美丽和独特。
以事物的变化衬托人物的成长
事物的变化可以象征着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例如,在写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时,可以描写他小时候种下的一棵小树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苗逐渐长大,而这个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不断成长和进步。“那棵小树苗,当初种下时只有手指般粗细,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棵挺拔的大树。就像小明一样,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通过小树苗的成长衬托出小明的成长历程。
(四)对比衬托法
1.正反对比衬托
将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比如,在描写一个人的勤奋时,可以与另一个人的懒惰进行对比,“小红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认真预习功课,课堂上积极问题,课后也总是主动完成作业,还会找一些课外资料来学习。而同桌小刚则总是迟到,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经常敷衍了事。在小红的勤奋衬托下,小刚的懒惰显得更加突出”,通过这种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小红的勤奋品质。
2.强弱对比衬托
用强者和弱者的不同表现来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例如,在描写一位英雄人物时,可以写道 “面对强大的敌人,许多人都感到恐惧和退缩,但英雄却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他的勇敢和坚定,与周围人的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他的英雄气概”,通过强弱对比,使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
五、示例点拨拓展
(一)《温暖的灯光》
衬托设计:
伏笔 1:“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窗户,发出呜呜的声响。我蜷缩在被窝里,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充满了不安。”(以寒冷的环境和 “我” 的不安衬托即将出现的温暖)
伏笔 2:“家里的灯坏了好几天,爸爸一直没时间修,晚上只能点一根蜡烛,昏黄的光线下,做什么都不方便。”(以简陋的照明条件衬托灯光修好后的明亮与温暖)
衬托展开:
事件发展:“爸爸加班回来,看到我在蜡烛下看书,二话不说就找出工具修灯。他站在梯子上,手冻得有些僵硬,却依然专注地拧着螺丝。不一会儿,‘啪’的一声,灯亮了,整个房间瞬间被温暖的光芒照亮。”
细节衬托:“爸爸从梯子上下来,搓了搓冻红的手,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看着他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但这盏灯却像一个温暖的小太阳,驱散了所有的寒冷和不安。”
技巧点评:
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照明条件与修好后的明亮灯光、爸爸的付出形成衬托,突出了父爱的温暖。环境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对比,让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也让 “温暖的灯光” 这一主题更加鲜明。
(二)《平凡的英雄》
衬托设计:
伏笔 1:“在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突然,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传来:‘有人晕倒了!’”(以集市的热闹衬托突发状况的紧张)
伏笔 2:“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敢上前帮忙,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犹豫和害怕的神情。”(以众人的退缩衬托即将出现的英雄行为)
衬托展开:
事件发展:“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普通工作服的年轻人挤了进来,他蹲下身,仔细检查了晕倒的人,然后熟练地进行急救。他的动作沉稳而专业,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停下。”
细节衬托:“在年轻人的救助下,晕倒的人渐渐有了呼吸。周围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看向年轻人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年轻人站起身,擦了擦汗,默默地挤出人群,消失在集市的尽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技巧点评:
用集市的热闹和众人的退缩衬托年轻人的勇敢和善良,突出了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这一主题。众人的犹豫与年轻人的果断形成鲜明对比,让年轻人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读者感受到平凡英雄的伟大。
六、范文借鉴拓展
(一)《雨中的身影》夏日的午后,天空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我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心里越来越着急。
雨越下越大,校门口的积水已经没过了脚踝。风夹杂着雨丝,吹在身上冰凉刺骨。我裹紧了衣服,心里暗暗祈祷:妈妈快点来啊。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雨幕中。
那是妈妈,她打着一把小小的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走来。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她的裤脚沾满了泥水,显然是走得很急。
“孩子,快过来!” 妈妈看到我,急忙招手。我跑过去,躲在她的伞下。伞很小,只能勉强遮住我们两个人。妈妈把伞大部分都倾向了我这边,自己的半边身子暴露在雨中。
“妈妈,你都淋湿了。” 我心疼地说。
“没事,妈妈不怕淋。” 妈妈笑着说,用手摸了摸我的头,她的手冰凉,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走在回家的路上,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妈妈的脚步有些踉跄,但她一直紧紧地牵着我的手。看着她在雨中艰难前行的身影,我突然觉得,这把小小的雨伞,就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周围的行人有的抱怨着天气,有的匆匆赶路,而我却觉得,有妈妈在身边,再大的风雨也不怕。妈妈的身影在雨中虽然显得单薄,却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二)《教室里的琴声》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作业,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突然,一阵悠扬的琴声从窗外传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那是一首简单的曲子,却弹奏得十分动听。琴声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让原本有些沉闷的教室变得轻松起来。同学们纷纷抬起头,向窗外望去。
窗外,是我们班的小明。他坐在操场的长椅上,手里拿着一把旧吉他,专注地弹奏着。小明平时在班里很沉默,很少说话,成绩也不太好,大家都不太注意他。没想到,他竟然能弹出这么好听的曲子。
琴声继续着,时而欢快,时而忧伤。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忘记了写作业。老师也没有阻止,只是微笑着看着窗外。
一曲终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收拾好吉他,跑回了教室。
从那以后,小明在班里变得开朗了许多。同学们也渐渐发现,他其实有很多优点。那悠扬的琴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明。
在沉闷的学习氛围中,那琴声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也让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被发现。
(三)《老街的守望》在城市的一角,有一条古老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低矮的瓦房,墙壁上爬满了青苔。与周围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相比,老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每天清晨,老街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卖早点的小贩推着车子来到街口,吆喝声此起彼伏;老人们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悠闲地扇着扇子,聊着家常;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了新城区,老街也渐渐冷清了下来。很多房子都空了出来,门窗破旧,杂草丛生。但还有一些老人,依然守望着这条老街。
王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见证了老街的兴衰。每天,她都会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搬到新城区去住,她总是笑着说:“这里有我的回忆,我舍不得走。”
去年冬天,老街要进行改造了。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了街道,很多老房子都被推倒了。王奶奶站在废墟前,眼里含着泪水。但她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旁边的临时安置房里住了下来,继续守望着这条她热爱的老街。
如今,老街已经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条充满现代气息的商业街。但王奶奶依然住在那里,她的身影成为了老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守望着的,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和一份浓浓的乡愁。
七、写作训练营
(一)基础练习
为下列课文补充衬托细节:
《陋室铭》: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衬托补充:“室外车水马龙,喧嚣不已,而室内却安静祥和,仿佛与世隔绝。往来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他们不谈名利,只论诗文,与室外那些追名逐利之人形成鲜明对比。”(以室外的喧嚣和追名逐利衬托陋室的宁静和主人的高尚品德)
《三峡》:
原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衬托补充:“三峡两岸连山,重岩叠嶂,高耸入云。即使在白天,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照到谷底,与平原地区阳光普照的景象大不相同,更显三峡的险峻。”(以平原地区的阳光普照衬托三峡的险峻)
分析下列片段中的衬托手法,并补写结尾:
片段:“运动会上,小红参加了女子 800 米赛跑。发令枪响后,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但跑了一半,她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脸色也变得苍白。旁边的同学都在为她加油,她却摇了摇头,似乎想要放弃。就在这时,她看到了班主任老师鼓励的目光。”
衬托分析:通过小红跑步过程中的艰难和想要放弃的念头,衬托出班主任老师鼓励目光的重要性,为小红后续的坚持做铺垫。
补写结尾:“小红咬了咬牙,重新振作起来,用尽全身力气向终点冲去。虽然最终没有拿到名次,但她坚持跑完了全程。同学们都为她鼓掌,班主任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老师鼓励的目光衬托下,小红的坚持显得更加可贵。”
(二)拓展创作
1.以 “深夜的书桌” 为题,运用衬托手法写一篇 300 字短文。
写作提示:
【参考范文】
《深夜的书桌》深夜,万籁俱寂,只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书桌上,一盏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摊开的书本和堆积的试卷。我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正在攻克一道难题。
周围一片黑暗,仿佛整个世界都已经沉睡,只有我和这盏台灯还在坚持。手指在草稿纸上不停地演算,大脑飞速运转。虽然已经很疲惫,但我依然没有放弃。
灯光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映在墙上。这一刻,书桌上的灯光仿佛是黑夜里的一颗星星,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这宁静的深夜里,书桌前的我显得格外专注和执着。
衬托双方:可以用深夜的宁静衬托书桌前学习的紧张,或者用周围的黑暗衬托书桌上灯光的明亮。
细节要求:描写书桌前的物品、自己的动作和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突出衬托效果。
2.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运用衬托手法描写他的一个特点(400 字左右)。
写作提示:
【参考范文】
《勤劳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妈妈就起床了。她先是忙着做早餐,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像一首动听的交响曲。
吃完早餐,我去上学,爸爸去上班,妈妈就开始打扫房间。她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窗户擦得一尘不染,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
有一次,我放假在家,看到妈妈从早忙到晚,没有一刻休息。我劝她歇歇,她却说:“没事,习惯了。” 看着妈妈额头上的汗珠和布满老茧的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邻居们都很羡慕我们家,说我们家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是妈妈辛勤的付出。和那些下班后就休息的阿姨相比,妈妈的勤劳显得更加可贵。妈妈用她的勤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衬托双方:可以用其他人物的表现衬托该人物的特点,或者用环境衬托该人物的品质。
细节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特点,让衬托手法自然融入其中。
(三)专项提升
1.针对中考模拟题 “那一刻,我长大了”,运用衬托手法构思写作框架:
开头衬托:描写自己曾经的幼稚和不懂事,如 “以前,我总是很任性,什么事情都只考虑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妈妈为我做了很多事,我却觉得理所当然。”(以过去的幼稚衬托长大后的懂事)
中间发展: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如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不仅没有照顾她,还因为她不能带我去玩而发脾气。后来看到妈妈虚弱的样子,我心里很愧疚。”(以自己的错误行为衬托后续的转变)
高潮衬托:描写自己的转变和成长,如 “我开始学着照顾妈妈,给她倒水、喂药,帮她做家务。看到妈妈欣慰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以妈妈的欣慰衬托自己的成长)
结尾升华:阐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如 “那一刻,我明白了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2.运用衬托手法改写课内文言文《狼》的片段,突出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改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暮色沉沉,山林间寂静无声,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绿光,像两颗邪恶的星星。屠户心里有些害怕,加快了脚步,但狼也紧随其后,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显得格外狡猾。”(以寂静的环境和狼的跟踪衬托狼的狡猾,为屠户后续的机智应对做铺垫)
八、真题实战演练
(一)2024 年中考作文题目
以 “身边的榜样”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二)写作思路点拨
【衬托设计】
伏笔 1:“在我们班,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我一直以为,只有成绩好的人才是榜样。”(以对榜样的片面理解衬托即将出现的真正榜样)
伏笔 2:“小明是我们班最不起眼的一个同学,他成绩平平,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大家都不太注意他。”(以小明的平凡衬托他身上的闪光点)
【照应展开】
- 发现榜样:“有一次,学校组织义务劳动,去清理校园后的垃圾场。很多同学都不情愿,敷衍了事。只有小明,默默地拿起工具,认真地清理着垃圾。他不怕脏,不怕累,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他却毫不在意。”(以其他同学的敷衍衬托小明的认真负责)
- 榜样的影响:“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小明。我发现他经常帮助别人,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笔,帮老师擦黑板等。他的行为虽然平凡,却让我深受感动。”(以小明的平凡小事衬托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 感悟榜样:“我终于明白,榜样不一定是成绩优秀的人,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乐于助人的人,同样是我们的榜样。小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榜样的真正含义。”(通过感悟,升华主题,突出身边榜样的力量)
【结构安排】
- 开头:阐述自己对榜样的片面理解,引出小明这个平凡的同学。
- 中间:通过义务劳动和日常小事,描写小明的优秀品质,与其他同学形成衬托。
- 结尾:表达自己对榜样的新认识,点明小明就是自己身边的榜样,以及他对自己的影响。
(三)高分范文示例
《身边的榜样》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榜样似乎总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 成绩名列前茅的学霸,运动赛场上夺冠的健将,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直到我遇见了小明,才明白榜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或许平凡,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人。
小明是我们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男生。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他的成绩中游,既不惹眼,也不拖后腿,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毫不起眼。我和他同班两年,说过的话加起来不超过十句。
改变发生在去年的秋季运动会上。我们班的接力赛因为一个同学意外摔倒,得了最后一名。大家都垂头丧气,抱怨声、指责声此起彼伏。那个摔倒的同学更是红着眼圈,低着头不敢说话。就在这时,小明默默地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努力就好。”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平息了教室里的躁动。接着,小明拿起黑板擦,擦掉了黑板上同学们写下的抱怨话语,写下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再战” 几个大字。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身上有种不一样的力量。
真正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是一次暴雨天。那天放学,雨下得特别大,我站在教学楼门口,看着瓢泼大雨犯愁。这时,小明拿着一把伞走了过来,他把伞递给我说:“你用吧,我家离得近。” 我惊讶地看着他,他却笑了笑,转身冲进了雨幕。
后来我才知道,小明家离学校并不近,那天他淋了一路雨,第二天就感冒了。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主动和他说话,才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他会在课间帮老师整理讲台,会在同学忘记带文具时主动分享,会在看到地上的垃圾时弯腰捡起…… 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现在,我不再觉得榜样遥不可及。小明就像一颗小小的星辰,虽然没有太阳那样物衬托模板
开头:“在______(场景)中,(次要人物群体)总是(表现),而______(主要人物)却______(不同表现),显得格外______(特点)。”
示例:“在喧闹的课间教室里,同学们总是三五成群地打闹说笑,而小林却独自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看书,显得格外专注。”
中间:“记得有一次______(事件),(次要人物群体的表现),而(主要人物的表现),______(细节描写)。”
示例:“记得有一次班级大扫除,其他同学都敷衍地扫了几下就出去玩了,而小林却拿着抹布,仔细地擦着窗户上的每一个角落,连窗缝里的灰尘都不放过,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结尾:“(主要人物)的(品质),在______(次要人物群体的衬托)下,显得更加______(突出特点),他 / 她就是我心中的______(评价)。”
示例:“小林的认真负责,在其他同学的敷衍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就是我心中的好榜样。”
【环境衬托模板】
开头:“(时间)的(地点),(环境特点 1),(事物 / 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______(状态 1)。”
示例:“深秋的黄昏,校园的梧桐道上,落叶满地,寒风萧瑟,一株小小的野菊在墙角,显得格外单薄。”
中间:“(环境变化),(环境特点 2),而______(事物 / 人物)却______(状态 2),______(细节描写)。”
示例:“夜晚下起了大雨,寒风呼啸,野菊被雨水冲刷着,却依然挺直了腰杆,花瓣上的水珠仿佛是它不屈的泪水。”
结尾:“在______(环境特点 2)的衬托下,(事物 / 人物)的(品质)更加______(突出),让我明白了______(感悟)。”
示例:“在风雨交加的衬托下,野菊的坚韧更加令人敬佩,让我明白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顽强不屈。”
【事物衬托模板】
开头:“(事物 A)总是(特点 1),而______(事物 B)却______(特点 2),两者放在一起,(事物 B)更显(突出特点)。”
示例:“温室里的花朵总是娇艳欲滴却经不起风雨,而山间的小草却平凡朴素却能在石缝中生长,两者放在一起,小草更显顽强。”
中间:“有一次______(情境),(事物 A 的表现),而(事物 B 的表现),______(细节描写)。”
示例:“有一次遇到暴风雨,温室里的花朵被吹得枝折花落,而山间的小草虽然被狂风压弯了腰,雨后却又挺直了身子,继续生长。”
结尾:“(事物 B)的(品质),在______(事物 A 的衬托)下,让我懂得了______(道理)。”
示例:“小草的顽强,在温室花朵的脆弱衬托下,让我懂得了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更坚强地成长。”
(二)技巧总结
选好衬托对象:衬托对象的选择要与主要事物有明显的差异或关联,能够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可以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事物与事物等。例如在表现一个人的勇敢时,选择胆小的人作为衬托对象,能更鲜明地凸显其勇敢。
- 注重细节描写:无论是衬托对象还是主要事物,都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两者的差异,增强衬托的效果。比如描写环境的寒冷,可以通过描写人们的穿着、动作以及事物的状态等细节来体现,进而衬托出温暖的可贵。
- 把握衬托比例:在写作中,要合理安排衬托对象和主要事物的描写篇幅,不能喧宾夺主。衬托对象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所以要围绕主要事物展开,重点还是要放在主要事物上。
- 融入真情实感:在运用衬托手法时,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只有当作者真正感受到了主要事物的特点和价值,才能通过衬托手法将其传递给读者。比如在描写身边的榜样时,要发自内心地敬佩,才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衬托,让读者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 明确衬托目的:运用衬托手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情感表达、渲染环境氛围还是深化主题思想等。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个目的展开,确保衬托手法的运用恰当有效。
十、结语
衬托手法,如同文学创作中的一把精妙刻刀,能将主要事物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它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映衬,让原本可能平淡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使读者在鲜明的对照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章到我们自己的习作,衬托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它可以让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愈发鲜明,让情感在衬托下更加真挚动人,让环境氛围的渲染更具感染力,让主题思想在映衬中得到升华。
在考场作文中,巧妙运用衬托手法,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但要注意,衬托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精心选择衬托对象,注重细节描写,融入真情实感,明确衬托目的,才能让这一手法真正为文章增色。
希望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衬托手法的运用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相信在不断的练习和积累中,你们的作文水平会逐步提高,能够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更精彩、更深刻的世界,让每一篇文章都因恰当运用衬托手法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最后,愿同学们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智慧表达思想,让衬托手法成为你们写作路上的得力助手,助力你们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